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颈椎病以藏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就诊的颈椎病患者60例,使用硬币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30例/组,参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施行藏西医结合治疗,将两组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CASCS评分高于参照组,包含生活、工作、社会能力(7.32±1.25)分、临床症状评分(14.42±2.65)分、临床体征评分(65.15±9.85)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眩晕好转时间(6.11±1.23)d、头痛缓解时间(11.05±1.25)d短于参照组,P<0.05。结论:颈椎病以藏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颈椎病 藏西医 结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诊断颈椎病的影像学。针对病发颈椎病的患者进行诊断时,运用CT影像学技术与MRI影像学技术所取得的效果对比情况。方法:选取病发颈椎病的患者共计80例,均为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诊治,分别采用CT影像学技术和MRI影像学技术实施检查,就两种方法对颈椎屈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等病变检出率展开对比。结果:采用MRI进行检查,在颈椎屈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骨性椎管狭窄检出率上均高于CT影像学技术,而在小关节突增生、钩突增生检出率上,均低于CT影像学技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基层医院 颈椎病 CT影像学技术和MRI影像学技术 诊断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颈椎病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选择2019年2月-2020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72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各36例。其中参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给予干预组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干预组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存在明显差异性。结论 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应用针灸方式,可以在稳定患者病情的同时,改善疾病的预防,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颈椎病 针灸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1)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6.32%,有统计学差异(P<0.05)。2)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提高、PSQI评分减小,试验组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期间,使用针灸疗法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颈椎功能和睡眠质量。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灸 颈椎功能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实验探究性的分析中医针灸推拿在对于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上所发挥的效果。方法:通过选择本院在2022年的1月份到2022年8月份所收治共计12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开展针灸推拿临床实验。其中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普通的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的方式进行颈椎疾病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基于普通的药物和物理联合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血流动力学相关评测指标进行疗效判定。结果:通过临床实验表明,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的实验组颈椎病患者其在总治疗有效率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血管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指标(PSV)、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指标(TMFV))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通过针灸联合推拿的方式在对于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上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头疼和头晕等症状。

  • 标签: 颈椎病 针灸联合推拿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和C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的MRI影像资料。其中,DCM组男72例、女71例,年龄30~70(56.7±11.0)岁。对照组男72例、女72例,年龄30~70(55.8±9.4)岁。在颈椎MRI矢状面测量C2斜率(C2S)、颈前凸角(CL)、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SVA)、T1倾斜角(T1S)、颈倾斜角(NT)、胸廓入口角(TIA)、脊柱-颅角(SCA)、颈椎倾斜(CeT)和颅倾斜(CrT)。分别在对照组、DCM组内对比不同性别间及两组间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在DCM组观察各影像学参数与单节段DCM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中,女性C2S(11.25°±6.51°)大于男性(7.63°±7.82°),CL(8.12°±8.45°)、T1S(20.89°±6.50°)、TIA(71.72°±11.88°)、SCA(86.44°±8.54°)、CeT(16.20°±6.59°)均低于男性(14.69°±9.77°、23.27°±7.65°、75.50°±10.92°、95.89°±10.56°、19.23°±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VA、NT、CrT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M组中,女性SCA(88.19°±11.78°)、CeT(15.11°±8.46°)低于男性(95.88°±11.84°、18.10°±9.21°),而CrT(5.09°±4.22°)高于男性(3.8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观察指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DCM组:女性间比较,对照组NT(50.83°±12.66°)、TIA(71.72°±11.88°)均低于DCM组(55.81°±13.15°、76.02°±13.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间比较,对照组CL(14.68°±9.67°)高于DCM组(10.37°±13.78°),NT(52.24°±8.89°)、TIA(75.50°±10.92°)低于DCM组(57.33°±11.18°、79.27°±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女性C5/6单节段DCM发病均与CL和NT相关(DCM女性组r=-0.26、0.28,DCM男性组r=-0.22、0.25,P值均<0.05)。结论健康成人发展至C5/6单节段DCM的过程中均与颈椎前凸的丢失相关,男性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变化较女性更大。DCM患者不同性别间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主要在于头颅重心位置不同和颈椎前移、前凸的程度不同。

  • 标签: 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性别因素 颈椎矢状面形态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瑞马唑仑和右美托咪定对椎管内麻醉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8月于晋江市医院行椎管内麻醉髋关节置换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椎管内麻醉,对照组(D)给予右美托咪定,观察组(R)给予瑞马唑仑,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认知功能的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T0时MAP、HR、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1~T3时与T0相比MAP、HR均有明显下降(P

  • 标签: 瑞马唑仑 右美托咪定 老年 椎管内麻醉 血流动力学 术后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我国是世界肝移植第二大国,为解决供肝短缺的瓶颈问题,扩大标准供肝的修复和功能提升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面向未来,基于医工信交叉融合创新平台,探求干细胞命运调控、器官修复与组织再生的基础理论突破,开展全国多中心、引领性的临床研究至关重要。由此,笔者综合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最新研究成果及临床经验,基于“机械灌注+”的新理念,探索多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纳米靶向递送技术等与传统机械灌注技术相结合的新模式,以期实现实时、无创、智能化的供肝质量评估和检测,建立扩大标准供肝修复与功能提升的技术新体系,安全、有效地拓展供肝来源,降低移植后并发症风险,改善受者预后,从而推动我国肝移植事业更高质量发展。

  • 标签: 普通外科 肝移植 扩大标准供肝 机械灌注 器官保存
  • 简介:摘要根据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诊治实际需求,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特制订此专家意见,建议在人群中扩大HBsAg筛查并采用高灵敏HBV DNA检测方法,降低启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丙氨酸转氨酶阈值,积极治疗有疾病进展风险和"不确定期"患者,在经治低病毒血症患者中换用、加用或联用抗病毒药物。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 适应证
  • 简介:摘要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其法律后果最为严重、惩治手段最为严厉,是法律体系下最重要的法律规范之一。近年来,伴随着积极主义刑法观的盛行,我国立法机关频繁修订刑法,增设大量罪名,扩大追诉,这有助于打击社会新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但同时也带去了一些隐忧。本文立足于积极主义刑法观,通过探讨我国刑法近年来的一些扩大追诉现象带来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司法规制,以完善我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

  • 标签: 积极主义 刑法 扩大追诉 司法规制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也不断加强,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尤其是淤泥质底层下深基坑工程支护施工愈发常见,常规的基坑支护方式有排桩+钢支撑或混凝土支撑等,但对于开挖深且大的基坑,采用锚索支护相比采用内支撑有其明显优势,有利于施工安全、工期及造价。

  • 标签: 扩大头锚索 淤泥地层 基坑支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小寰椎)合并退变性颈脊髓病患者的病例的影像学特点,探索小寰椎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通过颈后路手术+寰椎后弓切除治疗的退变性颈脊髓病的病例资料,除外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16例存在寰椎水平脊髓受压,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命名为小寰椎组。匹配同时期颈后路手术未行寰椎后弓切除的病例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以及MRI下寰椎椎管有效径的大小,以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功能状态评分,比较其特点。结果小寰椎组男9例,女7例,年龄(63±12)岁。对照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57±10)岁。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中矢状径为(26.4±3.1)mm,小于对照组的(29.6±2.2)mm(P=0.010)。小寰椎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大于对照组[(6.79±1.17)mm比(5.57±1.29)mm,P=0.001]。MRI下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有效径明显小于对照组[(8.25±1.44)mm比(13.00±1.66)mm,P<0.001]。小寰椎组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是二者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比66.0%,P=0.066)。小寰椎组的16例中,有5例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处,有11例枕枢连线完全位于寰椎后弓的后方。结论小寰椎导致寰椎水平的椎管有效径明显减小,可以导致更加严重的颈脊髓损害。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26 mm时,应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当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或者以远时,应当警惕小寰椎的存在。

  • 标签: 颈椎 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 退变性颈脊髓病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LSS行PLIF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药物、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术后1周内给予踝泵、直腿抬高训练及肩、肘、髋、膝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术7 d后佩戴腰围并借助步行器开始行走训练,手术7~10 d内择期出院),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内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后续进行分阶段康复干预(术后2~4周给予呼吸训练、侧卧抬腿、仰卧抬腿训练;术后5~12周给予双桥训练、单桥训练、侧桥训练及四点跪姿撑体训练)。于手术前、手术后12周时分别对比2组患者腰痛程度、腰椎功能、行走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2组患者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无痛行走距离、动静态平衡能力、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指标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观察组疼痛评分[(1.10±0.25)分]、ODI评分[(14.81±3.05)分]、静态平衡能力结果[重心左右偏移距离(160.12±31.35)mm、前后偏移距离(151.81±47.33)mm]、动态平衡能力结果[移动重心所需时长(22.12±3.80)s]、腹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8.12±9.38)s]及背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7.50±9.17)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术后分阶段康复干预能进一步缓解LSS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分阶段康复 腰椎功能 平衡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纵隔肿瘤可侵犯椎管导致脊髓压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共收治纵隔肿瘤并椎管内侵犯患儿117例,回顾性分析其人口特征、神经症状恢复、生存率等临床资料。结果117例患儿中神经母细胞瘤46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21例,神经节细胞瘤10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5例,淋巴瘤8例,生殖细胞肿瘤5例,横纹肌样瘤5例,横纹肌肉瘤3例,其他14例。63例患儿就诊时出现神经症状,化疗组23例治疗后症状改善13例(13/23,56. 5%),神经外科手术组40例,治疗后改善30例(30/40,75. 0%)。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患儿中,脊髓压迫症状持续时间≤4周患儿治疗后其神经功能障碍完全康复率明显高于持续时间>4周的患儿(66. 7%比8. 7%,P<0. 001)。结论后纵隔肿瘤并椎管内侵犯患儿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部分患儿伴随脊髓压迫综合征,其神经症状功能障碍的恢复与首次治疗方案及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相关。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脊髓压迫综合征 后纵隔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的普及极大地减轻了产妇分娩时的剧烈疼痛,但也带来了一些可能与椎管内分娩镇痛相关的问题,如产时发热等。文章介绍了椎管内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高危因素,如分娩镇痛的方式,镇痛时长,麻醉药物种类及剂量,硬膜外药物注射的方式、方法,胎膜早破,阴道指检次数,产程延长,膜绒毛膜炎,产妇BMI等,就产时发热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及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椎管内分娩镇痛产时发热的防治与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分娩镇痛 椎管内麻醉 产时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本次纳入对象总计90例,均为本院手术治疗且选择椎管内麻醉方案患者,纳入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选择椎管内麻醉,药物上,对照组选择丙泊酚,观察组选择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对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 术后观察组应激、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降低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有助于保证血流动力稳定并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临床运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椎管内麻醉 手术 应激反应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实施螺旋CT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而入院诊断的98例患者加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其行螺旋CT诊断,观察其检测准确率。结果:在98例患者中,共计95例患者被成功检查,检出率为96.94%。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实施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管狭窄 螺旋CT 诊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