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三组:a组(稳定斑块)、b组(不稳定斑块)、c组(无斑块);同时检测血浆Hcy浓度,并对血浆Hcy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120例患者中,a组例(占比35%),b组例(占比32.5%),c组例(占比32.5%);a组和b组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b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浓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之间密切相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时检测血浆Hcy浓度,为评估患者预后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孤独症患者异常脑皮质厚度分布特征。方法汇集来自国际孤独症专业数据库(Autism Brain Imaging Data Exchange,ABIDE)在全球20个站点收集的孤独症患者(孤独症组,n=525)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n=569)的脑结构影像学数据。基于脑结构数据,应用FreeSurfer测量每个受试者的皮质厚度并对2组脑皮质厚度进行t检验比较。根据受试者年龄,分成<12岁组(孤独症患者n=150,对照者n=151),12~18岁组(孤独症患者n=210,对照者n=233)及>18岁组(孤独症患者n=159,对照者n=183),应用t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孤独症患者异常脑皮质厚度分布特征。结果孤独症组相对于对照组在与初级面孔识别相关的左右侧脑枕叶面部区域皮质厚度增加(左侧:size=1 043.95 mm2,Z=4.31,MNI坐标:x=-13.1,y=-102.4,z=2.4;右侧:size=1 364.13 mm2,Z=5.14,MNI坐标:x=14.4,y=-101.3,z=3.1),以及与背侧注意网络相关的右侧脑额上回后部皮质厚度减少(size=485.86 mm2,Z=4.71,MNI坐标:x=6.8,y=-13.1,z=61.6)。根据年龄分组结果显示,<12岁组孤独症患者相对于对照者,右侧额上回中部及后部(size=914.44 mm2,Z=4.86,MNI坐标:x=19.7,y=32.4,z=41.1)及左侧颞下回(size=638.16 mm2,Z=-4.36,MNI坐标:x=-34.7,y=-32.5,z=-22.8)皮质厚度减少;12~18岁组孤独症患者相对于对照者右侧额上回后部皮质厚度减少和枕骨面部区域皮质厚度增加;>18岁组孤独症患者与对照者之间皮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枕面区域和额上回后部皮质厚度异常可能是孤独症患者神经发育的特征,尤其在低年龄的孤独症儿童与健康儿童的差异更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998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OEC的5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3例(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及单纯OEC患者43例(单一OE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术后病理及预后。结果56例OEC患者中,同步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为23%(13/56)。与单一OEC组比较,OEC同步内膜病变组患者的确诊年龄[分别为(52.7±10.2)、(44.9±8.3)岁]、已绝经的比例[分别为53%(23/43)、2/13]、有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分别为28%(12/43)、0/13]降低,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初潮年龄、手术前后血清CA125水平以及有痛经史、未生育、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史、有糖尿病病史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单一OEC组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比例分别为5/13、9%(4/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292,P=0.012)。两组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最大径、肿瘤发生侧别、腹水量、转移部位、卵巢肿瘤病理切片中是否出现内异症病灶、手术方式、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术后化疗方案、化疗疗程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EC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为91.6%,整体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6.6%,其中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单一OEC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93.4%,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1%、77.3%,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E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病理分期(P=0.006)及残留灶大小(P=0.020)。结论OEC患者中同步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较高;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较单纯OEC患者年轻,首发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者多见;OEC是否同步子宫内膜病变并不影响其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低踝臂指数(ABI)联合作用对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至2011年度完成颈动脉超声和ABI检测的开滦研究老年队列中的人群。按照有无颈动脉斑块及有无ABI降低将入选者分为3组,即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入选者进行随访并记录其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末次随诊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比较3组老年人群随访过程中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颈动脉斑块和低ABI对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共1 642人入选该研究,年龄(67.1±6.4)岁,男性1 028人(62.6%),其中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526人、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1 067人、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49人。研究人群平均随访5.41年,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11/526)、5.5%(59/1 067)和12.2%(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老年人群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2%(1/526)、1.6%(17/1 067)和10.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10/526)、3.9%(42/1 067)和2.0%(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了性别、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吸烟、饮酒以及服用降压和调脂药物的情况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老年人群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分别为HR=3.52,95%CI 1.49~8.35,P=0.004;HR=7.16,95%CI 2.11~24.26,P=0.002)。结论颈动脉斑块和低ABI联合作用增加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49例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共301个动脉瘤),依据是否发生动脉瘤破裂将患者分为破裂组(114例)与未破裂组(135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间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动脉瘤复发率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破裂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及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破裂组患者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0.5%)略高于未破裂组(6.6%),未破裂组患者中动脉瘤复发率(12.8%)略高于破裂组(9.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破裂组2例患者因术后再出血死亡外,2组其余患者的预后均良好(mRS评分≤3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组与未发生并发症组间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复发组与动脉瘤未复发组间动脉瘤大小及栓塞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60岁为影响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19,95%CI:2.356~137.719,P=0.005),动脉瘤直径>10 mm及动脉瘤Raymond 3级栓塞为影响患者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823,95%CI:0.862~768.308,P=0.000;OR=52.813,95%CI:2.967~938.152,P=0.007)。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对于40~60岁患者应警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高发性,对于大动脉瘤及栓塞不完全患者应警惕其动脉瘤复发的高风险。
简介:摘要医学行为自有解剖和手术以来,就有关于层面或筋膜的描述。这些描述大致可以归类为层面说、筋膜说和系膜说。然而,这些学说都很难满足科学的基本范式,即描述上的唯一性、验证上的独立性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前述理论的迭代性等。近年来,我们提出并验证了"膜解剖"学说。膜解剖是广义的系膜与系膜床的解剖,背后是筋膜(和浆膜)形成的结构、其内的生命事件和普遍的秩序;广义的系膜是指,筋膜(和浆膜)包绕着器官(或组织)及其供养系统,悬挂并通向体后壁的信封样结构;解剖是指,机体内的设置(或结构)及其内的生命事件(或功能)。在膜解剖的研究和讨论中,恪守科学范式,秉持科学精神,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深入科学研究的准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妇女偶尔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时,组织学评价的必要性,并且行超声测量的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下诊断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三者的一致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太原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因绝经后偶尔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5 mm)行宫腔镜检查,同时在宫腔镜下诊刮或宫腔镜下手术治疗的17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⑴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中,最常见的宫内病变为子宫内膜息肉90例(51.1%),其次是正常子宫内膜57例(32.4%)。⑵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宫腔镜下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不是完全相符,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符合率为95.8%。⑶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风险增高,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平滑肌瘤、不伴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及标本不足的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中,子宫内膜息肉是最常见的局部宫内病变,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发生率相对低,所以进一步评估时不能总是依靠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应结合临床因素及考虑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做出个体化的判断。结合宫腔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一个最后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妇女偶尔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时,组织学评价的必要性,并且行超声测量的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下诊断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三者的一致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太原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因绝经后偶尔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5 mm)行宫腔镜检查,同时在宫腔镜下诊刮或宫腔镜下手术治疗的17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⑴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中,最常见的宫内病变为子宫内膜息肉90例(51.1%),其次是正常子宫内膜57例(32.4%)。⑵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宫腔镜下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不是完全相符,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符合率为95.8%。⑶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风险增高,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平滑肌瘤、不伴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及标本不足的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中,子宫内膜息肉是最常见的局部宫内病变,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发生率相对低,所以进一步评估时不能总是依靠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应结合临床因素及考虑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做出个体化的判断。结合宫腔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一个最后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活检病理对子宫内膜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81例子宫内膜异常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总结并分析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在子宫内膜异常出血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81例子宫内膜异常出血患者经诊断后发现,器质性病变者共37例,占比45.68%;激素水平失调者共28例,占比34.57%;正常经期有各期内膜者16例,占比19.75%。且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准确率高于B超检查,差异表明统计学意义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造影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稳定性,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海盐县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斑块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卒中发生情况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6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组40例。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利用软件定量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稳定性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常规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回声为低回声或者中等回声,两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增强分级中3~4级所占比例较高(P<0.05)。超声造影显示相对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达峰时间(TTP)较短[(25.46±3.25)s比(32.77±4.28)s,t=3.783,P=0.000]、峰值强度(PI)[(59.62±10.18)dB比(47.53±14.36)dB,t=3.263,P=0.000]和曲线下面积(AUC)[(2 365.37±346.03)cm2比(1 695.42±525.44)cm2,t=4.981,P=0.000]较高,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超声造影增强强度视觉评分结合超声造影量化技术可判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可能的发展过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时机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测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异度联合被动抬腿试验(PLR)预测剖宫产术患者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剖宫产术患者64例,单胎、孕37~42周,年龄18~40岁,BMI 18~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超声测量PLR前后的颈动脉直径、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血流量的变异度(ΔD、ΔVTI和ΔCBF)。根据是否发生腰麻后SHS将患者分为SHS组和非SHS组(NSHS组)。分析SHS组ΔD、ΔVTI和ΔCBF与腰麻后SBP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ΔD、ΔVTI和ΔCBF预测腰麻后SHS的准确性。结果SHS组ΔVTI和腰麻后SBP呈负相关(r=-0.539,P<0.01),ΔCBF和腰麻后SBP呈负相关(r=-0.475,P<0.05),ΔD和腰麻后SBP无相关性(P>0.05)。ΔCBF、ΔVTI和ΔD联合PLR预测腰麻后SHS的临界值分别为15.5%、10.1%和6.0%,灵敏度分别为92.9%、57.1%和96.4%,特异度分别为53.1%、81.2%和75.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0.681和0.846。结论超声测量的颈动脉ΔCBF和ΔD联合PLR可作为预测剖宫产术患者腰麻后SHS的可靠方法,且ΔCBF联合PLR准确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对伴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或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大鼠颈动脉血管及血清白介素-6(interlenkim-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分两批次建立HL+CP及DM+CP大鼠模型。分组如下,A和A′组:均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各7只;B(HL)和B′(DM)组:每组各7只;C(HL+CP)和C′(DM+CP)组,每组各21只。模型建成后将C和C′组分别分为C1和C1′组(均为自然进程组),C2和C2′组(均为单纯拔牙组),C3和C3′组(均为拔牙+抗生素组),每组各7只。C2、C2′、C3、C3′组分2次分别拔除左右实验牙(双侧上颌第一、二磨牙)。拔牙前后分5个时间点(T1~T5)采集血清(第1次拔牙前为T1,第1次拔牙后1周为T2,第2次拔牙后1、3、5周分别为T3、T4和T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IL-6的绝对含量,实验组IL-6绝对含量与同批次对照组绝对含量的比值即为IL-6的相对含量。实验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取颈动脉分叉血管组织,观察血管病理及斑块形成情况,并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intimal-medial membrane,IMT)。结果大鼠颈动脉光镜下病理结果显示,C组大鼠IMT明显增厚[C1、C2、C3组IMT分别为(125.1±21.6)、(142.2±21.0)及(93.9±14.4) μm],均显著大于A组[(61.0±10.4) μm](P<0.01),其中C2组增厚最明显。C1、C2组弹性纤维排列紊乱甚至断裂、消失,出现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表现为弥漫性钙盐沉积,存在于内中膜层并向管腔突起。C3组弹性纤维排列相对整齐,未见明显断裂现象,斑块数量明显减少。B′、C′组大鼠IMT未见明显增厚,血管壁不完整,弹性纤维排列紊乱、断裂,平滑肌细胞空泡性变,C2′组可见血管壁明显变薄,出现动脉钙化斑块,表现为多发性钙化灶,贯穿内中膜甚至全层。C3′组血管组织完整性较好,弹性纤维排列相对整齐,斑块数量减少。随着时间延长,IL-6相对含量在B和B′组、C1和C1′组均持续升高。C2和C3组血清IL-6相对含量在T3点均达峰值,分别为A组的10.4和9.5倍,之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T5时IL-6相对含量C3<C2<C1组(分别为A组的3.2、5.4和9.6倍)。C2′和C3′组IL-6相对含量在 T2时达峰值,分别为A′组的4.9和4.5倍;其后开始下降,在T5时,IL-6相对含量C3′<C2′<C1′组(分别为A′组的1.2、1.4和3.1倍)。结论单纯拔牙干预后,HL-CP大鼠血管增厚明显,而DM-CP大鼠血管变薄,甚至完整性受到破坏;围手术期辅助使用抗生素可以减轻颈动脉血管病变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