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19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年龄≥40岁且符合入组标准、资料完整者5 136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包括行血液生化及颈动脉彩超检查)。依据2003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公布的hs-CRP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0.05 mg/L<hs-CRP<1.00 mg/L、1.00 mg/L≤hs-CRP<3.00 mg/L、hs-CRP≥3.00~10.00 mg/L。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χ2趋势检验及逐步后退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探讨hs-CRP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1)纳入5 136名,男3 048名,女2 088名,年龄(54.87±11.65)岁。(2)以CIMT为因变量,以hs-CRP(经Lg转换)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与CIMT存在线性相关,回归系数1.107(P<0.01)。(3)根据本研究中CIMT分为两组,CIMT≤0.84 mm组及CIMT>0.84 mm组,采用χ2趋势检验及逐步后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s-CRP浓度较高时,CIMT随着hs-CRP的增高而增厚[OR值(95%CI)为1.24(1.01~1.52),P<0.05]。结论hs-CRP与CIMT具有相关性,高hs-CRP者C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实验组采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在住院时间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区别(P>0.05);在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再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0例颈动脉狭窄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70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50例行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48例,女22例,年龄(65.31±3.25)岁;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64.87±3.37)岁。对比传统术式与神经生理电监测辅助下手术2种术式的围术期指标及神经损伤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狭窄处管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狭窄处管径均增宽,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动脉暴露时间分别为(68.48±15.23)min、(42.36±10.05)ml、(6.85±2.54)min,均低于对照组(81.23±16.58)min、(52.32±11.31)ml、(9.24±2.9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暂时性损伤,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观察组颅神经损伤率为1.43%(1/70),低于对照组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剥脱术可改善颈动脉狭窄,恢复脑灌注,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手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颅神经损伤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及脂肪细胞因子Betatrophin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太原市中心医院的初诊T2DM患者18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内中膜正常组(81例)、内中膜增厚组(60例)、斑块形成组(39例)。比较三组体测指标、糖脂代谢指标、血糖波动情况及Betatrophin水平,分析CIMT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结果斑块形成组、内中膜增厚组血糖波动幅度(AGE)的平均和最大值均显著大于内中膜正常组[(5.08±0.62)、(4.06±0.54)比(3.17±0.41)mmol/L和(5.20±0.72)、(4.26±0.54)比(3.34±0.59)mmol/L],且斑块形成组均显著大于内中膜增厚组(均P<0.05)。内中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Betatrophin水平均显著高于内中膜正常组[(423.35±76.24)和(490.68±97.84)比(358.29±92.27)ng/L](均P<0.05);斑块形成组臀围和三酰甘油均显著高于内中膜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103.5±6.3)比(97.6±7.0)、(99.5±7.4)cm和2.99(1.32,3.92)比1.70(1.21,2.39)、1.84(1.43,2.93)mmol/L](均P<0.05),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显著高于内中膜正常组[(94.0(86.0,102.0)比88.0(82.5,94.0)cm、(136.2±18.0)比(125.9±15.3) mmHg,10.16(8.43,13.23)比8.49(6.98,9.97)mmol/L、(6.31±0.90)比(4.99±0.99)mmol/L、4.90(3.50,7.13)比2.77(1.32,5.07)](均P<0.05)。CIMT与腰围、臀围、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OMA-IR、Betatrophin、平均AGE、最大AGE、血糖波动系数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呈负相关(P<0.05),且平均AGE、最大AGE、总胆固醇、三酰甘油、Betatrophin是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CIMT密切相关,同时Betatrophin有望成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C肽、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抽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0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抽取10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C肽、25(OH)D水平,并比较不同颈动脉IMT患者一般资料、血清C肽、25(OH)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C肽、25(OH)D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C肽、25(OH)D水平为(2.11±1.06)μg/L,(11.62±4.79)μg/L,低于对照组的(3.92±1.65)μg/L,(28.31±6.68)μg/L,P<0.05;不同IMT患者年龄、吸烟、酗酒率、血清C肽、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是冠心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危险因素,血清C肽、25(OH)D是冠心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保护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肽(r=-0.479)、25(OH)D(r=-0.307)与冠心病患者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C肽、25(OH)D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保护因素,且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颈部神经损伤(CN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天坛医院2012年4月—2015年5月209例CE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7(84.69%)例、女32(15.31%)例,年龄42~80(67.5±8.8)岁。(1)统计患者术后CNI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2)纳入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等影响因素,做CNI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采用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209例患者术后有16例发生CNI,发生率7.66%。其中迷走神经损伤的患者最多,为9例(4.3%),表现为术后声音嘶哑;其次为舌下神经损伤3例(1.44%),症状较轻。出院时CNI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95% CI)为2.782(0.990~7.819),P<0.05]、年龄70~80岁[OR(95% CI)为3.58(1.268~10.111),P<0.05]、女性[OR(95% CI)为3.854(1.292~11.499),P<0.05]是影响CNI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95% CI)为3.594(1.188~10.878),P<0.05]、年龄70~80岁[OR(95% CI)为5.024(1.625~15.528),P<0.01]、女性[OR(95% CI)为5.353(1.615~17.737),P<0.01]是CN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年龄70~80岁、女性是CEA术后CNI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高龄女性糖尿病CEA患者围术期需给予更多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我院健康体检的90例人员进行研究,按照血压水平不同分为2组,比较两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高血压I期斑块检出率16.0%、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0.5)mm,高血压II期斑块检出率26.6%、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0.5)mm,显著高于高血压I期,高血压III期斑块检出率40.0%、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4±0.5)mm,显著高于高血压II期。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相关性明显,血压水平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越严重,提示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自身血压情况,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降至最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内膜剥脱术来展开治疗的术后并发症防治,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2月-2020年4月接诊的148例采用内膜剥脱术展开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两组对其进行普通的科室内护理以及预见性护理,各组人数均为74,分别为普通护理组和预见性护理组,在研究中,需要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预见性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比普通护理组低16.21个百分点,但护理满意度要比该组高出16.22个百分点。结论:对应用内膜剥脱术展开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护理时,实行预见性护理,可以对并发症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对患者的身体健康进行保障,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应该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使用补片扩大成形和直接缝合的围手术期结果,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血管科2003年3月至2016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4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围手术期结果差异。结果补片组364例(74%),直接缝合组128例(26%),补片组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直接缝合组(0.8%比3.9%,P=0.031),其余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颈内动脉直径<5 mm时补片组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直接缝合组(0.7%比6.0%,P=0.001),而颈内动脉直径≥5 mm时两组无差异。结论对于颈内动脉直径<5 mm的病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使用补片成形可以显著降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近一年我院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进行研究,分为两组均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两组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血管壁厚度、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检查后,疾病组受检者颈总动脉(1.47±0.42)mm、颈内动脉(1.36±0.52)mm、颈外动脉(0.97±0.21)mm、PSV(0.89±0.44)m/s、RI(0.55±0.23),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血管壁厚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P<0.05);疾病组受检者在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重度狭窄上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受检者(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的效果显著,通过颈动脉内中膜血管壁厚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情况,从而为后期预防脑卒中提供有力的依据,患者生命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重度(狭窄程度≥70%)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CAS组和对照组。CAS组接受CAS联合最佳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最佳药物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结果研究期间纳入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52例,CAS组37例,对照组15例。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CAS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AS,无手术并发症。CAS组治疗6个月后MoC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而对照组则不然。组间比较显示,CAS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随访,CAS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结论CAS可改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