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R)对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肌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呼吸科95例COPD患者。根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分为轻-中度组(FEV1%pred≥50%,n=52)及重-极重度组(FEV1%pred<50%,n=43)2组。在平静呼吸及尽力呼吸下行动态胸部DR,通过后处理软件分析获得横膈移动距离、速率及尽力吸气末和呼气末右侧膈肌角(右侧膈肌顶点和右肋膈角顶点连线与水平线所成夹角)的变化。2组间比较并与肺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COPD患者在平静呼吸时左、右侧横膈移动幅度及最大运动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尽力呼吸时,重-极重度组左、右两侧横隔移动幅度均小于轻-中度组(P值均<0.05),分别为左侧重-极重度(28.98±10.49) mm、左侧轻-中度(35.38±12.08) mm、右侧重-极重度24.87(12.77)mm、右侧轻-中度36.00(16.40)mm,重-极重度组左、右两侧横隔在吸气及呼气过程中最大运动速率均小于轻-中度组(P值均<0.05);尽力吸气末及尽力呼气末右侧膈肌角在重-极重度组有减少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尽力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与最大运动速率及FEV1/用力肺活量呈正相关,与残气量/肺总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动态胸部DR可以简便、有效地对COPD膈肌功能进行动态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角袋"区臂丛神经阻滞与臂丛神经周围阻滞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需行肩关节以下上肢手术的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丛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5 ml注射在"角袋"+15 ml注射在神经丛周围;试验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角袋"区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注射在"角袋"+5 ml注射在神经丛周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15、30 min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麻醉后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麻痹率;针刺法测定患者腋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记录和比较麻醉阻滞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15、30 min两组患者FEV1、FVC、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移动度均降低(P<0.05)。麻醉后15、30 min,试验组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麻醉后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总麻痹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麻醉后腋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阻滞时间低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角袋"区臂丛神经阻滞可显著降低患者膈肌麻痹率,改善肺功能,缩短术区神经麻醉时间,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性吸-呼气排痰联合体外膈肌起搏技术在高龄老年人群应用的适宜性及其对机械通气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2018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高龄老年行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延续传统的气道护理技术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加用机械性吸-呼气排痰技术和体外膈肌起搏技术。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部感染发生率、1 h和24 h排痰量变化、膈肌增厚率、撤机时间以及撤机成功率和病死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 h和24 h排痰量、膈肌增厚率高于对照组,撤机时间短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性吸-呼气排痰联合体外膈肌起搏技术与传统的气道护理技术相比,能够帮助高龄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更加安全有效地实现气道廓清和呼吸肌锻炼目的,提高膈肌的肌力和耐力,增强高龄老年患者自主咳嗽能力;且干预方式温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高龄老年机械通气患者中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运用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entilator-induceddiaphragm dysfunction,VIDD)患者进行早期预防管理,发挥护士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升VIDD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于 2022 年 1 月—2022年6月入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ICU 的 60 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穴位敷贴联合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VIDD,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7天撤机成功率,ICU住院时间。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7天撤机成功率,ICU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训练联合膈肌起搏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优化康复模式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呼吸内科以及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呼吸训练联合膈肌起搏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个月后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第一秒末用力呼气容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最大通气量(MVV)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取呼吸训练联合膈肌起搏器对促进肺部康复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肺康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培土生金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内江市中医医院2021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0例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自拟肺衰合计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肺衰合剂加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第一天膈肌厚度和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实验组患者膈肌厚度和移动度显著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膈肌厚度和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小于0.05);三组患者治疗第一天氧化应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实验组患者各项氧化应急反应指标显著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三组组患者治疗第一天动脉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患者pH酸碱度呈下降趋势(P<0.05),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PaCO2指标呈下降趋势,实验组显著优于观察组,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中医培土生金法对VIDD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膈肌功能,恢复患者的通气功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培土生金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内江市中医医院2021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0例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自拟肺衰合计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肺衰合剂加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第一天膈肌厚度和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实验组患者膈肌厚度和移动度显著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膈肌厚度和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小于0.05);三组患者治疗第一天氧化应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实验组患者各项氧化应急反应指标显著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三组组患者治疗第一天动脉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患者pH酸碱度呈下降趋势(P<0.05),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PaCO2指标呈下降趋势,实验组显著优于观察组,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中医培土生金法对VIDD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膈肌功能,恢复患者的通气功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表浅分区与其同源血管皮瓣或筋膜嵌合一期修复小腿离断和Gustilo III B-C型损伤伴有环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应用股前外侧肌表浅分区嵌合移植急诊一期修复小腿严重损伤49例,其中车祸伤30例,重物砸伤13例,机器伤6例;男40例,女9例;年龄18~62岁,平均42岁。完全离断共6例,Gustilo III B型损伤27例,Gustilo III C型损伤16例;所有病例均呈环形撕脱或缺损,缺损面积10 cm×6 cm~60 cm×40 cm。股外侧肌表浅分区嵌合皮瓣31例,嵌合皮瓣和筋膜17例,嵌合筋膜1例;肌肉瓣切取体积6 cm×4 cm×2 cm~25 cm×11 cm×4 cm;各组织瓣借穿支不同方向覆盖环形创面。术后半年及之后每3个月随访,记录皮瓣颜色、质地变化、患肢功能、供区肢体伸膝等情况。结果移植肌肉均成活,供区直接缝合39例,10例植皮,1例出现部分坏死,伸膝功能正常,无不适感。术后随访42.5(3~55)个月,1年以上随访49例,2年以上随访40例,3年以上随访33例。下肢功能根据LEFS评分,70以上分者23例(48.9%),61~70分21例(44.7%),51~60分3例(6.4%)。保肢率达到91.8%,感染率为8.1%。结论精确切取股外侧肌并与皮瓣或筋膜瓣嵌合,急诊一期修复小腿严重损伤所致软组织缺损,组织摆放灵活,易于修复不规则组织缺损,供区损伤小,无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不清楚PICU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儿出院后是否进行肾功能监测。目的:(1)描述PICU-AKI患儿出院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监测情况;(2)确定出院后Scr监测相关因素。设计纵向队列研究数据二次分析。场所蒙特利尔和埃德蒙顿的两个PICU。对象2005至2011年PICU入院且存活≥2d的0~18岁儿童。排除标准:心脏术后和既往肾脏疾病患儿。暴露因素:肾脏疾病导致的AKI:改善全球预后Scr定义。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主要预后指标: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血肌酐。次要结果:医疗事件和肾病随访。分析:预后比例;Logistic回归法评估主要预后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时间与Scr和医疗事件的关系。主要结果在277例患儿中,69例(25%)发生AKI。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时分别有29/69(42%)、34/69(49%)和51/69(74%)例患儿化验Scr。在所有时间点,发生过AKI的存活患儿较未发生者更有可能化验Scr(P≤0.01)。与90 d血肌酐化验相关因素包括住院期间肾脏病会诊(未校正OR,95%CI:14.9,1.7~127.0),2~3期AKI(校正OR:3.4,1.1~10.2)和入院诊断为肿瘤(校正OR:10.0,1.1~93.5)。AKI存活者与非AKI存活者相比,90 d(25例,36%比44例,21%;P=0.01)和1年(33例,38%比70例,34%;P=0.04)再入院率更高。24例在5~7年随访时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或高血压的AKI存活者中,16例(67%)出院后行血肌酐化验,3例(13%)在出院后接受肾病随访。结论一半的PICU-AKI存活者在出院后1年内化验Scr;对于出现长期肾脏后遗症的患儿,随访是次优选择。知识转化策略应强调儿童AKI后Scr监测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不清楚PICU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儿出院后是否进行肾功能监测。目的:(1)描述PICU-AKI患儿出院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监测情况;(2)确定出院后Scr监测相关因素。设计纵向队列研究数据二次分析。场所蒙特利尔和埃德蒙顿的两个PICU。对象2005至2011年PICU入院且存活≥2d的0~18岁儿童。排除标准:心脏术后和既往肾脏疾病患儿。暴露因素:肾脏疾病导致的AKI:改善全球预后Scr定义。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主要预后指标: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血肌酐。次要结果:医疗事件和肾病随访。分析:预后比例;Logistic回归法评估主要预后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时间与Scr和医疗事件的关系。主要结果在277例患儿中,69例(25%)发生AKI。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时分别有29/69(42%)、34/69(49%)和51/69(74%)例患儿化验Scr。在所有时间点,发生过AKI的存活患儿较未发生者更有可能化验Scr(P≤0.01)。与90 d血肌酐化验相关因素包括住院期间肾脏病会诊(未校正OR,95%CI:14.9,1.7~127.0),2~3期AKI(校正OR:3.4,1.1~10.2)和入院诊断为肿瘤(校正OR:10.0,1.1~93.5)。AKI存活者与非AKI存活者相比,90 d(25例,36%比44例,21%;P=0.01)和1年(33例,38%比70例,34%;P=0.04)再入院率更高。24例在5~7年随访时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或高血压的AKI存活者中,16例(67%)出院后行血肌酐化验,3例(13%)在出院后接受肾病随访。结论一半的PICU-AKI存活者在出院后1年内化验Scr;对于出现长期肾脏后遗症的患儿,随访是次优选择。知识转化策略应强调儿童AKI后Scr监测的重要性。
简介:目的评价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搜集有关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伤的随机及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Manager5.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400例患儿(试验组202例,对照组1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磷酸肌酸钠治疗7d后患儿心肌酶CK、CK-MB、LDH、HBDH、cTnI均有所下降。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78和1.29,95%CI为(1.32,2.41)和(1.12,1.48)。治疗组总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少4.07d,95%CI为(-5.25,-2.89)。结论磷酸肌酸钠对于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的心肌损伤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能缩短住院天数,且心肌酶谱可出现下降,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但由于所纳入试验质量原因,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鼻窦手术所致内直肌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鼻内镜鼻窦手术所致内直肌损伤的15例临床资料,根据牵引试验、MRI及CT检查结果判断内直肌损伤程度。患者分为两组:内直肌部分离断者6例(A组),内直肌完全离断者9例(B组)。分析对比两组效果。结果A组治疗前后斜视度分别为(55.83±12.81)PD和(6.67±2.58)PD(t=9.214,P=0.000);B组治疗前后斜视度分别为(90.55±8.08)PD和(17.78±5.07)PD(t=22.891,P=0.000)。A组治疗前后内转受限程度分级分别为(2.50±0.55)级和(1.00±0.00)级(t=6.708,P=0.000);B组治疗前后内转受限程度分级分别为(4.00±0.00)级和(2.11±0.33)级(t=17.000,P=0.000)。治疗后6例正前方注视复视消失,其余9例复视均改善。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所致内直肌损伤,以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牵引试验指导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臂丛损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原因及预防措施,为进一步提高股薄肌移植术后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16年12月行功能性股薄肌移植重建臂丛损伤111例,记录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受区、供区及全身并发症。记录皮瓣危象发生的时间、危象类型及抢救结果,计算皮瓣移植成功率、皮瓣危象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BMRC评分系统评估股薄肌术后的肌力。结果本组111例共122块游离股薄肌移植,成功率为98.4%(120/122),发生早期并发症32例,其中6例同时出现2项并发症:受区并发症27例(84.4%),供区并发症4例,全身并发症7例。其中发生皮瓣危象17块,抢救成功15块,抢救成功率88.2%。皮瓣危象是影响股薄肌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58.8%(10/17)的危象组患者术后股薄肌肌力达M3以上。发生血管危象的主要原因是静脉迂曲和静脉栓塞,与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关。结论皮瓣危象是影响股薄肌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术后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皮瓣危象抢救成功率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