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麻醉后苏醒躁动的原因及预防目的。目的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氯胺酮0.5mg/kg,B组氯胺酮1.5mg/kg,C组0.9/%生理盐水5ml,每组1/3剂量在推注雷米芬太尼前给予,余下2/3剂量加入雷米芬太尼混合输注。记录全麻开始前5min(T1)、给药后1min(T2)、给药后30min(T3)、术毕停药后5min(T4)、拔管后1min(T5)、拔管后20min(T6)各时间点MAP、HR、SP02,以及病人拔管后1h、3h、6h、12h的VAS视觉模拟评分,T4、T5、T6、1h、3h躁动评分(RS)。结果三组各项指标T1-T6时、MAP、HR、SP02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T4、T5、T6时MAP、HR均高于A、B组(P〈0.05)。病人苏醒后各时间点VAS视觉模拟评分、躁动评分(RS)A、B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苏醒躁动可能与病人疼痛或痛觉高敏有关。氯胺酮超前镇痛预防雷米芬太尼麻醉后苏醒躁动与所用氯胺酮剂量无关,效果确切,副作用少。

  • 标签: 氯胺酮 超前镇痛 雷米芬太尼 苏醒期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身麻醉患者恢复出现躁动情绪的原因及护理策略。方法通过观察并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行全身麻醉患者共4013例恢复出现躁动情绪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手术后全麻恢复出现躁动情绪的发生率,并提出护理策略。结果全麻患者在恢复出现躁动284例,占6.9%;<20岁、21~40岁、41~60岁以及>60岁四个年龄段患者躁动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腹部手术、恶性肿瘤手术、骨科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术后患者躁动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尿管、气管插管、切口疼痛等刺激均影响患者躁动发生率。结论导尿管刺激、切口疼痛、气管导管刺激等因素是导致全麻患者恢复出现躁动的原因,制定合理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躁动情绪。

  • 标签: 全麻恢复期 躁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气管内全麻或硬膜外复合全麻这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胃癌手术患者苏醒躁动的影响。方法50例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T组为气管内全麻组,ET组为硬膜外复合全麻组。麻醉恢复对患者进行躁动评分并记录。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T组比较,ET组患者术后躁动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胃癌患者在ET麻醉方式下,可减少苏醒躁动的发生。

  • 标签: 苏醒期躁动 老年 胃癌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全麻下鼾症手术术后苏醒躁动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鼾症患者术后躁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的研究方式,随机选取156例全麻下行鼾症手术的成年患者,对其临床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依据镇静-躁动评分(SAS)对患者躁动进行评定。按Logistic回归分析的要求进行量化和赋值,先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再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性别、ASA分级、术前焦虑、麻醉方式、利多卡因使用情况、术中低体温、术后疼痛、是否留置导尿管以及苏醒方式对患者术后躁动有显著影响;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术前焦虑、留置导尿管为术后发生躁动的危险因素;使用利多卡因和自然苏醒为术后躁动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成人全麻下鼾症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躁动与很多因素相关,医护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患者躁动的发生,保证患者平稳度过苏醒

  • 标签: 全身麻醉 鼾症手术 躁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在全麻苏醒躁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插管全麻术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1组和2组,各55例。两组均给予右美托咪定+生理盐水至4μg/mL静脉恒速泵入,剂量分别为0.5、1.0μg/kg,比较两组给药前、给药后5min、10min血压及心率、躁动、疼痛程度及拔管时间。结果1组各时间点血压及心率无明显变化,2组给药后血压及心率有明显降低,两组躁动及疼痛评分无差异,但2组拔管时间长于1组(P<0.05)。结论0.5μg/kg右美托咪定更适合全麻苏醒躁动的防治。

  • 标签: 全麻 躁动 右美托咪定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手术麻醉患者苏醒躁动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100例患者。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复苏质量、生命体征和躁动发生率。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复苏质量较高,生命体征较平稳,躁动发生率较低(均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麻醉苏醒患者复苏质量,稳定恢复生命体征,预防躁动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麻醉 苏醒期 综合护理 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小儿口腔手术全麻苏醒躁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口腔手术患儿54例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7例。参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给予询证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儿在护理后躁动评分明显下降,对比P<0.05。研究组患儿护理后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护理后,对比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6.3%,参照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74.1%,两组对比P<0.05。结论在小儿口腔手术全麻苏醒躁动中应用循证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儿的躁动,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借鉴。

  • 标签: 口腔手术 循证护理 常规护理 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用于不同年龄小儿七氟醚全麻后苏醒躁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七氟醚全麻术后患儿80例,根据年龄分为Ⅰ组(3-5岁)和Ⅱ组(6-12岁),每个年龄段组再随机分为2组帕瑞希普钠组(MⅠ组、MⅡ组,n=20)和对照组(CⅠ组、CⅡ组,n=20)。气管插管后M组静脉注帕瑞昔布钠1mg/kg,C组静脉注等容积生理盐水。观察给药前5min(T0)、给药5min(T1)、给药后5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及拔管前停七氟醚时(T6)血流动力学、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和呼出七氟醚浓度变化,记录麻醉复苏室(PACU)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苏醒延迟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2h及4h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呼吸抑制、嗜睡、恶心呕吐、寒战、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M组T1时点SBP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各时点MAC和呼出七氟醚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Ramsay镇静评分增加(P<0.01);术后发生嗜睡明显较多(P<0.05)。与C组相比,M组苏醒时间延长(P<0.05),PACU停留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帕瑞昔布钠(1mg/kg)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小儿全麻苏醒躁动,同时能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

  • 标签: 帕瑞昔布钠 小儿 全麻 苏星期躁动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 成年患者全麻苏醒在麻醉恢复室的躁动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和 分析。方法: 以 2015 年 8 月到 2017 年 1 月在我院接受全麻的 1864 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麻醉苏醒发生躁动的患者设为观察组,保持安静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的 年龄、性别、 ASA分级、受教育程度、诱导使用咪达唑仑、麻醉时间、手术类别 、全麻苏醒 恢复时间等数据进行总结和对比分析 。通过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躁动的危险因素。 结果: 观察组患者共有 106 例, 在 麻醉苏醒躁动情况 ,占比为 5.69% 。 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的 ASA分级偏 高、术中补液量大、术中放置 尿管以及 术后疼痛等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苏醒躁动的危险因素包括 ASA分级偏 高、术中补液量大、术中放置 尿管以及 术后疼痛。

  • 标签: [ ]成年患者 全麻苏醒期 麻醉恢复室 躁动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 ICU苏醒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4月 ~2020年 8月间我院 ICU就诊的 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分组法,随机分成 30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使用 Ricker镇静 -躁动评分( SAS)、麻醉恢复评分标准( PARS)分别评估两组拔管 5分钟和 30分钟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拔管 5分钟、 30分钟,实验组 Ricker镇静评分与 P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 ICU患者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镇静和麻醉恢复效果,对预防苏醒躁动发生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各大医院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苏醒期 躁动 集束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开胸手术患者的全麻苏醒其躁动影响因素,然后提出护理对策,讨论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60例开胸手术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多因素分析,开胸手术麻醉苏醒躁动的因素包括:性别、ASA分级、麻醉方式、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刺激、术后镇痛、低氧血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苏醒躁动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手术患者在全麻苏醒,可以针对影响因素,合理采用护理措施,有效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开胸手术 全麻苏醒期 躁动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馈控制护理对全麻苏醒老年病人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08-2021.12在麻醉复苏室接受全麻手术的48例老年麻醉苏醒患者,实行前馈控制护理,观察患者躁动的发生率及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结果:老年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为4.16%,患者麻醉恢复室驻留时间<45分钟。结论:对麻醉苏醒老年患者进行前馈控制护理,有利于降低躁动率,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并有效缩短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全麻苏醒期 老年患者 前馈控制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麻患者苏醒躁动危险因素以及根据研究的躁动危险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间在本院实施全麻手术治疗且在恢复室出现苏醒躁动的5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方式的应用来分析恢复室患者全麻苏醒躁动危险因素。结果:麻醉恢复室患者全麻苏醒躁动危险因素有术后疼痛、导尿管留置、术中输液、静脉复合麻醉以及ASA分级等。结论:导致全麻患者苏醒出现躁动的危险因素较多,为了最大化避免全麻患者苏醒躁动发生,相应的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提供细致、优质的护理服务,以此从有效护理中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全麻患者 苏醒期躁动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前心理护理干预对苏醒躁动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0月~2023年10月间在本院接受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中,选取符合本组纳入标准的1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预后、心率、血压、躁动等级。结果麻醉前及苏醒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不明显,对照组患者发生明显变化,苏醒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躁动 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实施麻醉前心理护理,有利于稳定患者苏醒血压和心率,减少苏醒躁动的发生,可在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全身麻醉 心理护理干预 苏醒期躁动
  • 简介:【摘要】躁动是全麻患儿复苏常见的并发症,并与多种因素有关。全麻麻醉复苏躁动危害较大,可引起患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生命体征监测不准确、手术创面及薄弱的脑血管破裂出血,躁动还可引起非计划拔管、坠床等安全事件。本文分析了全麻手术患儿复苏躁动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躁动的发生,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 标签: 全麻 复苏期 患儿 躁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麻醉恢复患者躁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验收入样本均为我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全麻手术患者,共计人数120例,以电脑随机分组方式作为标准,将参与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PDCA循环管理),对实施过程中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数据作整理记录,结合统计学系统进行对比观察,分析PDCA循环管理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躁动、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另一组,观察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复苏室滞留时间、疼痛评分均低于另一组,组间对比P值﹤0.05,可见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麻醉恢复患者躁动护理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降低躁动,提高复苏效果,整体效果确切,适合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麻醉恢复期 躁动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为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科学开展优质护理对于其苏醒躁动的影响。方法:在四川泰康医院接受全麻手术治疗患者中选取128例,时间自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遵循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对比组、试验组,各计64例,其中对比组会实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实行优质护理,分析其效果。结果:苏醒试验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苏醒躁动总发生率数据也明显少于对比组(P<0.05)。

  • 标签: 苏醒期躁动 全身麻醉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躁动的危险因素,并评估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躁动程度、疼痛感及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间接受手术的100例全身麻醉患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标准护理和实验性苏醒躁动护理。实验组护理包括疼痛管理、环境优化、导管护理、心理支持、肢体约束及密切监护。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苏醒躁动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也显著减少(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验性苏醒躁动护理措施包括综合性的疼痛管理、环境优化、导管护理、心理支持、适当的肢体约束及密切监护,能有效减轻患者苏醒躁动程度和疼痛感,促进患者的早期恢复。因此,推广这些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升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 标签: 全身麻醉患者 麻醉苏醒期躁动 危险因素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为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科学开展优质护理对于其苏醒躁动的影响。方法: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治疗患者中选取128例,时间自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遵循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对比组、试验组,各计64例,其中对比组会实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实行优质护理,分析其效果。结果:苏醒试验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苏醒躁动总发生率数据也明显少于对比组(P<0.05)。

  • 标签: 苏醒期躁动 全身麻醉 优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