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静脉结节前缘为目标显露区的标志点,以开颅和显露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直径为2em的圆柱状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再缩小圆柱直径至1cm进行微创化设计;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创化前路径中包含乙状窦前缘、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包含部分颈内动脉的体积为(41.57±2.38)mm3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60.64±2.13)mm3。微创化后手术路径经过部分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副神经。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静脉结构体积分别为(2168.00±12.90)mm3、(26.43±1.71)mm3和(780.32±18.74)mm3,均小于微创化前的(7083.40±156.24)mm3、(130.24±1.88)mm3和(2411.00±162.8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49、217.286、54.402,P值均〈0.01)。结论模拟手术路径中,操作方向和范围确定,可实现量化比较。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有助于减少术中对骨性结构的磨除和神经血管的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疗效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予以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并对比患者经治疗前后的ODI(Oswestry)评分、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后的ODI评分为(2.56±1.27)分,VAS评分为(3.11±0.67)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总优良率为96.67%,并发症发生率为6.67%。结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来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垂体腺瘤62例患者资料,并将其按照就诊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显微镜手术)和实验组(神经内镜组),每组3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所用的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9.03%),两组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较传统的显微镜下切除垂体瘤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较多优势,且安全性高,值的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传统手术,观察组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腰椎间功能损伤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症状得到改善,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在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既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当前,如何更好地在学前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摆在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简介:摘要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资源,开展“回里农特产”主题活动,借助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序列化活动,采用多渠道的体验方式,形成了富有农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模式。
简介:互联网涉入是传统企业重获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但这也是一个“鹰之重生”的自我涅槃过程,有着极高的战略变革风险,这也使不少传统企业面临着“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转型困境。本文从战略变革理论和资源一能力视角出发.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传统企业互联网涉入的过程和效果。研究发现: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随着互联网涉入的加深(包括涉入的程度和时间),企业绩效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形变化趋势。同时,组织特征和企业治理结构能够显著影响互联网涉入与企业绩效间的正“U”形关系。就变化趋势而言,在互联网涉入过程中,较小规模、高新技术、私营、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它们的绩效变化曲线更加陡峭。就互联网转型速度而言,较小规模、高新技术、私营、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企业,它们能够更快地度过转型阵痛期进入绩效增长阶段。本文的结论意味着,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涉入不是个体企业面对的竞争优势挑战.而是整体企业的技术基础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模式和组织管理的全面性的再造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