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于对急性重创患者施与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并且探讨其救治效果。方法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间本院急诊科救治的急性重创患者,并择其中50例男患者和30例女患者,共计80例定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救治方法不同,均分研究组和参照组。并判定两组患者救治情况。判定两组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对急诊科救治时间与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做出分析。结果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显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对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于2020.11-2021.11期间于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手段,观察两组之间的一次性穿刺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三次及以上穿刺成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共发生4例并发症,占比8.33%,对照组共发生13例并发症,占比27.08%,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采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有效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干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应用多元协同一体化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5-2022.5本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抽样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55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多元协同一体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再住院率。结果:研究组的TC、TG、LDL-C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HDL-C指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患者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多元协同一体化护理模式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指标有了明显改善,降低了患者的再住院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对全麻老年患者苏醒时间及躁动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手术麻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躁动发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躁动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麻醉患者采取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降低躁动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 目的 研讨优甲乐对妊娠期亚临床甲减(SCH)患者甲状腺功能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收入我院的妊娠期SCH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归为两组,每组38例。观察组予以优甲乐治疗,起始药量取25~50ug/mL,对照组予以同等药量的安慰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产妇并发症以及围生儿结局。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各甲状腺激素指标(FT3、FT4及FSH)值高于或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妊高征、产后出血等妊娠并发症的产妇总占比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早产儿、低体重儿等不良结局的围生儿总占比接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甲乐能够有效调节妊娠期SCH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减少妊娠并发症发生,并且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围生儿安全,对分娩结局的改善有良好助益。
简介: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病人的药物治疗,探讨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侵袭性肺曲霉菌重症感染病人的治疗过程,协助临床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对主要药物治疗实施药学服务。结果:肺曲霉菌病诊断一确立,临床药师建议立即应用伏立康唑等药物治疗。经合理、积极的治疗后,病人体温、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好转,两肺炎症病灶较前显著吸收,痰培养曲霉菌转为阴性,转当地医院治疗。伏立康唑应用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药师对病人提供了良好的药学服务。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制定抗真菌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开展药学服务,有利于保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级预防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生活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9年11月14日至17日对新仓镇秦沙村464名村民进行体检筛出的高危人群110例为研究对象,对110例高危人员均采取一级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共持续1年,比较干预前后人群的生活行为变化。结果:经过干预后,110例高危人员吸烟率为13.6%(15/110)、合理饮食率为82.7%(91/110)、运动锻炼率为86.4%(95/110)、坚持用药率为93.6%(103/110)。结论:通过实施一级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生活行为能够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从而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