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传统的石蜡包埋病理诊断方法由于操作处理所需时间长(一般70~80h),所以不适应现代临床医学快速诊断的要求.
简介:目的:比较前节OCT与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的差异,以评价前节OCT在眼前节参数测量中的准确性。方法:对白内障患者25例(26眼)使用前节OCT通过眼球瞳孔中心分别进行45度、90度、135度、180度方向扫描前房深度,每个方向连续测量3次,并且不对眼球施加任何外力。再用A超通过瞳孔中央连续测量前房深度5次。结果:前节OCT测量中央前房深度与A超测量结果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两者测量的稳定性相差明显,其中,前节OCT标准差(s)平均值0.02619mm;A超的标准差(s)平均值0.20773mm。结论:前节OCT测量中央前房深度与A超测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前节OCT测量结果波动度、重复性优于A超。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TransPRK与LASE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激光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随机分TransPRK术组60例120眼,LASEK术组60例120眼。观察术后1wk眼部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术后3mohaze的发病率、术后1a屈光度等。结果: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后第1dTransPRK组无刺激症状者:86眼(71.7%),视物清楚,睁眼来医院复查。LASEK组术后81眼(67.5%)无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TransPRK组109眼(90.8%),LASEK组87眼(72.5%);术后3mohaze的发病率,TransPRK组0级113眼,LASEK组0级109眼。结论:TransPRK组刺激症状明显轻于LASEK组,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视力恢复快;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haze的发病率低,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两组1、3、6、12mo两组视力、屈光状态、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矫正高度近视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简介:近年来国外在开角型青光眼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已确定了许多染色体位点与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有关,并且进行了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以及其突变位点的分析,本文就开角型青光眼相关基因的研究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的主要病因、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6于我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150例150眼。结果:病因:角膜白斑99眼(66%),角膜变性18眼(12%),角膜溃疡15眼(10%),角膜内皮失代偿10眼(6.7%),圆锥角膜8眼(5.3%)。疗效:植片透明110例(73.3%)。视力≤0.05者42例(28%),0.05〈视力≤0.3者60例(40%),视力〉0.3者48例(32%)。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免疫排斥反应28例(18.7%)。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疾病致盲的重要有效手段,但术后排斥反应仍是影响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
简介:目的:了解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泪膜的变化,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干眼的发病情况和防治措施。方法:对青光眼患者36例60眼在行小梁切除术前3d;术后3,7,14,30d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下睑中央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裂隙灯显微镜下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7d,下睑中央泪河高度下降,BUT缩短,SⅠt减少,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加。大部分患眼术后14d,下睑中央泪河高度、BU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开始恢复,到术后30d,有22%的患眼泪膜未能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泪膜正常的患眼中有18%发生干眼症。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干眼症,应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