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比观察TransPRK与LASE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激光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随机分TransPRK术组60例120眼,LASEK术组60例120眼。观察术后1wk眼部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术后3mohaze的发病率、术后1a屈光度等。结果: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后第1dTransPRK组无刺激症状者:86眼(71.7%),视物清楚,睁眼来医院复查。LASEK组术后81眼(67.5%)无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TransPRK组109眼(90.8%),LASEK组87眼(72.5%);术后3mohaze的发病率,TransPRK组0级113眼,LASEK组0级109眼。结论:TransPRK组刺激症状明显轻于LASEK组,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视力恢复快;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haze的发病率低,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两组1、3、6、12mo两组视力、屈光状态、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矫正高度近视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简介:目的:全激光TransPR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疗效的分析。方法:选择2012-12/2013-12在我院行全激光TransPR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68例136眼,随访1a,观察眼部刺激症状、视力、眼压、haze和屈光度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无不适感54例108眼,14例28眼患者出现眼干涩、磨疼、异物感。两组患者术后3、6mo,1a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47)。术后3mo时裸眼视力最佳,术后6mo视力稳定。术后1a裸眼视力均达到0.8以上,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明显下降。haze发病率低,多数在0-1级。通过对夜间视力、干眼、视疲劳等进行调查问答。满意度达85%。结论:TransPRK术因术中全激光,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干眼、haze发病率低,在治疗高度近视方面,其安全性高,疗效满意,是治疗高度近视较为理想的表层手术方式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低度近视智能脉冲技术辅助下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与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以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中低度近视80例(160眼)为研究对象,分为SMART组与TransPRK组,各40例。分别采用SMART和TransPRK。比较术后两组各项指标。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UCVA均优于术前BCVA(P<0.05),但两组间术后U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8,P=0.722);眼部舒适度评分SMART组均优于TransPRK组(t=3.800,P<0.05);术后刺激症状持续时间及角膜上皮修复时间SMART组均短于TransPRK组(t=4.490,P<0.05;t=4.435,P<0.05)。结论SMART与TransPRK手术恢复视力效果相当,但SMART术后眼部舒适度较高,刺激症状持续时间较短,角膜上皮修复较快。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1 050 Hz切削频率和智能脉冲技术(SPT)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拟行TransPRK的近视散光患者43例85眼和拟行SMILE的近视散光患者46例85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视力、屈光度、等效球镜度(SE)变化,评估手术安全性。结果TransPRK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趋向正视状态并相对稳定。SMILE术后早期屈光度呈轻度远视,术后6个月由轻度远视转为正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2个组间术眼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TransPRK组和SMILE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89±0.248和1.120±0.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2,P=0.065)。术后7 d及1个月SMILE组术眼裸眼视力(UCVA)明显优于Trans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2个组间U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TransPRK组术眼安全性指数为1.209±0.222,明显高于SMILE组的1.143±0.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4,P=0.045)。结论采用SPT的TransPRK和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均有良好的预测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TransPRK安全性指数高于SMILE,SMILE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早于TransPRK,但2种手术术后术眼远期视力均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设备观察两种手术方式(TransPRK和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取接受近视激光矫正手术的患者63例12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术后1月、3月及6月的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对比TransPRK组和FS-LASIK组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等效球镜、眼压、角膜厚度及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ransPRK和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前移,以FS-LASIK更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移的后表面有回弹的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中联合使用0.02%丝裂霉素C(MMC)治疗中度近视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活化状态及角膜光密度值(CD)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21年3—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近视患者25例,术前等效球镜度-6.00~-3.00 D,同体配对设计,随机一眼使用0.02%MMC,为MMC组(25眼),另一眼不使用0.02%MMC,为对照组(25眼),于术前及术后14 d、1个月、3个月行HRTⅢ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组角膜细胞活化状态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2组CD值,对CD值进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①0~2 mm范围角膜于术后14 d前部、中部CD度值升高,且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08);术后1个月时前部、中部CD度值升高,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②>2~6 mm范围角膜于术后14 d前部、中部CD值升高,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34);术后1个月时前部、中部CD度值降低,且MMC组CD值高于对照组(P<0.001、P=0.036)。③>6~10 mm范围内前、中部CD度值术后14 d、1个月时较术前有所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0~6 mm范围内CD值于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增高,其中0~2 mm、>2~6 mm范围CD度值变化程度为MMC组低于对照组(P<0.001、P=0.005)。⑤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对照在术后14 d、1个月及3个月的基底层细胞外基质的活化状态均比MMC组强,团状高反光物质及前部基质的细胞密度较对照组多,后基质的细胞密度无差异。结论:SPT-TransPRK术中联合MMC在术后3个月内降低6 mm范围前、中部和后部CD,但不会对角膜的光密度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