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中的情绪管理和患者沟通技巧对患者满意度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100名急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人。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情绪管理和沟通技巧的干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并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焦虑水平和康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0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45.2岁(±15.3);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人,女性22人,平均年龄46.7岁(±14.8)。观察组在情绪管理和沟通技巧干预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P<0.01),焦虑水平显著降低(P<0.05),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具体数据如下: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7(±1.2),对照组为7.1(±1.5);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为3.2(±0.8),对照组为4.6(±1.0);观察组康复率为85%,对照组为70%。结论:在急诊护理中引入情绪管理与患者沟通技巧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焦虑水平,并改善康复效果。该方法值得在急诊护理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在处理身心症患者心理健康问题上的疗效及其对患者长远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间医院收治的80名身心症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他们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0人。常规治疗组接受标准药物疗法,而心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治疗,以评估两组的治疗成效和预后差异。结果:8周后,心理干预组的躯体症状评分(48.53±8.63)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67.52±15.28)(P<0.05)。同时,心理干预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复发率方面,心理干预组(2.50%,1/4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0.00%,8/40)(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身心症状,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还能降低身心症的再发风险,从而促进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简介:摘要:在社会各种保健服务当中,儿童的保健服务尤为重要。就目前我国的儿童保健服务来看,我国的儿童保健服务资源依旧很缺乏。相较之下,计划免疫系统却较为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计划免疫带动儿童保健服务,促进儿童保健服务的发展。提高儿童保健服务的工作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预防保健措施的采用会对学龄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效果产生何种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140例我院收治的学龄期儿童,按照随机原则将之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0例,对比两组在采取传统保健措施与预防保健措施后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各类疾病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其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为15.71%,而采取预防保健的观察组疾病发生率为5.7%,显著低于常规组;常规组保健意识与诸保健手段的总得分为55.38±13.28,观察组75.58±15.56,显著高于前者,且这两方面的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保健可以显著提升学龄期儿童的生长发育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人格与压力水平特点。方法选取被诊断为躯体化障碍的患者83例,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和压力自评量表(SSQ-53)进行测评。结果83例患者躯体化症状平均得分为42.47±11.51;在MMPI临床量表的10个维度中,精神衰弱(F=4.431,P<0.05)、精神分裂(F<20.173,P<0.001)、社会内向(F=18.631,P<0.01)三方面与躯体化症状有统计学差异;压力水平(F=2.813,P<0.05)与躯体化症状有统计学差异;精神衰弱(r=0.244,P<0.05)、精神分裂(r=0.289.P<0.01)与压力水平存在正相关。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压力水平较高,且在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和社会内向三方面表现较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人格障碍患者实行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从2016年2月~2016年10月这段时间内我院精神科收治的人格障碍患者中选取100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个均有50名患者的组,实行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实行整体护理的为实验组。将两组患者护理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中经过治疗后病情未得到控制无法适应社会的患者有11例,治疗有效率为78%;实验组中病情未得到控制无法适应社会的患者有1例,治疗有效率为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格障碍患者实行合理有效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水平,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的控制病情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有明显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