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类型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发生TKI耐药的CML患者的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BCR-ABL激酶区突变,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804例CML患者,发生1 093例次TKI耐药,其中对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耐药分别为576(52.7%)、238(21.8%)、279(25.5%)例次。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患者BCR-ABL突变检出率分别为50.5%、63.9%和57.3%,T315I突变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12.3%、27.3%和34.1%。此外,检出率≥5%的突变类型在伊马替尼耐药患者中为Y253F/H(7.5%)和F359V/C/I(5.6%),在尼洛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59V/C/I(12.2%)、Y253F/H(11.8%)和E255K/V(10.5%),在达沙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17L/V/I/C(11.5%)和E255K/V(5.4%)。多因素分析显示,TKI减停用药史是影响BCR-ABL突变检出的共同因素,无TKI减停用药史患者突变检出率更高。此外,男性、年龄小、无共存疾病、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较长、开始服用当前TKI时为进展期、继发耐药、耐药时处于进展期或血液学耐药与较高比例检出BCR-ABL突变相关。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BCR-ABL突变时间间隔、耐药时当前TKI和总TKI服用时间也与突变检出率相关。服用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继发耐药与检出T315I突变相关。结论CML患者发生TKI耐药时,半数以上的患者检测出BCR-ABL突变,其中T315I突变比例最高,人口学、疾病状态和TKI用药等临床特征与BCR-ABL突变的检出率和类型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伴t(6;9)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20年7月收治的1例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的伴t(6;9)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发热、皮下结节为临床表现,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检查,诊断为AML-M2a伴t(6;9),基因检测提示DEK-CAN、TP53、DNMT3A、ASXL1、TET2、FLT3-ITD均阳性。患者对常规化疗无效,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而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获得完全缓解,患者家属拒绝行异基因造血干胞移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原发病复发后最终放弃治疗。结论伴t(6;9)AML治疗难度大,预后极差,常规化疗无效时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达完全缓解后,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此类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生物组学模型(CBM)在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收治的1例采用由Cellworks肿瘤治疗应答指数(TRI)检测预测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的难治性AM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诊疗过程及治疗效果,并复习AML治疗中CBM应用的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3岁女性,伴t(6;11)(q27;q23),确诊后经2次诱导治疗均失败且化疗耐受性差。2019年3月行Cellworks TRI检测,预测最佳方案为克拉屈滨+曲美替尼+阿糖胞苷三药联合方案。患者采用该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达到完全缓解且微小残留病阴性,后成功实施亲源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020年11月疾病复发,无病生存19个月;2021年4月死亡,总生存时间为28.5个月。结论基于CBM的TRI检测为难治性AM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依据基因组学预测出的个性化治疗建议可能改善患者生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LMR)在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诱导化疗后1周血涂片初步镜检未见白血病细胞的初治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完成全部诱导化疗后1周LMR预测患者完全缓解(CR)的最佳临界值,并依据此值将患者分为低LMR组(LMR<最佳临界值)和高LMR组(LMR≥最佳临界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差异及两组疗效、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63例患者入组。完成全部诱导化疗后1周中位LMR为3.64(0.13~88.01),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达CR 51例(81.0%),2个疗程后达CR 54例(85.7%),最终CR患者56例(88.9%)。经ROC曲线分析,确定LMR最佳临界值为1.515。低LMR组和高LMR组分别有20例和43例。两组间年龄、性别、血红蛋白、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LMR组和高LMR组1个疗程后CR率分别为65.0%(13/20)、88.4%(3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P=0.028)。低LMR组1个疗程达CR的13例患者中复发3例,高LMR组1个疗程达CR的38例患者中复发2例;低LMR组和高LMR组两组3年RFS率分别为64%、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7,P=0.089);3年OS率分别为84%、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712)。结论对于完成诱导化疗后1周血涂片镜检未见有核细胞的初治AML患者,LMR可能用于评估疗效和复发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AML-MRC)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AML-MRC患者基因突变谱系并探讨影响移植预后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006年至2020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75例AML-MR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75例患者分为:H组[既往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病史]、C组(新诊断的AML-MRC伴MDS相关细胞遗传学异常)和M组(新诊断的AML-MRC伴多系发育异常),分析三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以及对移植预后的影响。对43例患者行骨髓靶向二代测序(137个基因)。结果①75例AML-MRC患者,男41例,女34例,中位年龄41(18~5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5(95%CI 30~49)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78个月(95% CI 23个月~未达到)。移植后3年OS率为57.1%(95%CI 45.6%~71.4%),无事件生存(EFS)率为52.0%(95%CI 40.8%~66.1%),累积复发率(CIR)为26.8%(95%CI 16.6%~30.0%),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22.7%(95%CI 13.2%~33.8%)。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处于非第1次完全缓解(CR1)状态是移植后OS和EFS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5/5q-染色体核型异常、移植后未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GVHD)。②75例患者中H组59例(78.7%),其中20例转化为白血病(转白)前曾接受去甲基化药物治疗;C组9例(12.0%),M组7例(9.3%)。M、H、C组移植后3年OS率分别为71.4%(95%CI 44.7%~100.0%)、55.0%(95%CI 41.8%~72.5%)、55.6%(95%CI 31.0%~99.7%)(P=0.700),EFS率分别为71.4%(95%CI 44.7%~100.0%)、46.5%(95%CI 34.0%~63.8%)、55.6%(95%CI 31.0%~99.7%)(P=0.600);原发性AML-MRC与继发性AML-MRC相比,移植后3年OS、E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95%CI 41.9%~91.4%)对55.0%(95%CI 41.8%~72.5%),P=0.600;61.9%(95%CI 41.9%~91.4%)对46.5%(95%CI 34.0%~63.8%),P=0.400]。转白前接受去甲基化治疗(20例)与未接受去甲基化治疗(39例)患者比较,转白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16~937)d对162(9~3167)d,P=0.804],且两组患者OS和E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P=0.700)。③对43例(57.3%)患者骨髓样本行二代基因测序,共发现73个突变类型,检出率最高的是U2AF1(11例,25.6%),其他检出率>10%的突变包括RUNX1(10例,23.3%)、NRAS(10例,23.3%)、ASXL1(6例,14.0%)、PTPN11(5例,11.6%)、TET2(5例,11.6%)。单因素分析显示U2AF1[P=0.875,HR=1.110(95%CI 0.295~4.195)]、RUNX1[P=0.685,HR=0.728(95%CI 0.157~3.375)]、NRAS[P=0.919,HR=0.923(95%CI 0.196~4.334)]突变对移植后OS没有影响。结论-5/5q-染色体异常、未发生慢性GVHD、移植前非CR1状态是影响AML-MRC患者移植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MHC亚组分类不是影响移植预后的因素;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可能无助于延缓MDS患者转白以及延长移植后OS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AML-MRC)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AML-MRC患者基因突变谱系并探讨影响移植预后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006年至2020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75例AML-MR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75例患者分为:H组[既往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病史]、C组(新诊断的AML-MRC伴MDS相关细胞遗传学异常)和M组(新诊断的AML-MRC伴多系发育异常),分析三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以及对移植预后的影响。对43例患者行骨髓靶向二代测序(137个基因)。结果①75例AML-MRC患者,男41例,女34例,中位年龄41(18~5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5(95%CI 30~49)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78个月(95% CI 23个月~未达到)。移植后3年OS率为57.1%(95%CI 45.6%~71.4%),无事件生存(EFS)率为52.0%(95%CI 40.8%~66.1%),累积复发率(CIR)为26.8%(95%CI 16.6%~30.0%),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22.7%(95%CI 13.2%~33.8%)。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处于非第1次完全缓解(CR1)状态是移植后OS和EFS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5/5q-染色体核型异常、移植后未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GVHD)。②75例患者中H组59例(78.7%),其中20例转化为白血病(转白)前曾接受去甲基化药物治疗;C组9例(12.0%),M组7例(9.3%)。M、H、C组移植后3年OS率分别为71.4%(95%CI 44.7%~100.0%)、55.0%(95%CI 41.8%~72.5%)、55.6%(95%CI 31.0%~99.7%)(P=0.700),EFS率分别为71.4%(95%CI 44.7%~100.0%)、46.5%(95%CI 34.0%~63.8%)、55.6%(95%CI 31.0%~99.7%)(P=0.600);原发性AML-MRC与继发性AML-MRC相比,移植后3年OS、E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95%CI 41.9%~91.4%)对55.0%(95%CI 41.8%~72.5%),P=0.600;61.9%(95%CI 41.9%~91.4%)对46.5%(95%CI 34.0%~63.8%),P=0.400]。转白前接受去甲基化治疗(20例)与未接受去甲基化治疗(39例)患者比较,转白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16~937)d对162(9~3167)d,P=0.804],且两组患者OS和E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P=0.700)。③对43例(57.3%)患者骨髓样本行二代基因测序,共发现73个突变类型,检出率最高的是U2AF1(11例,25.6%),其他检出率>10%的突变包括RUNX1(10例,23.3%)、NRAS(10例,23.3%)、ASXL1(6例,14.0%)、PTPN11(5例,11.6%)、TET2(5例,11.6%)。单因素分析显示U2AF1[P=0.875,HR=1.110(95%CI 0.295~4.195)]、RUNX1[P=0.685,HR=0.728(95%CI 0.157~3.375)]、NRAS[P=0.919,HR=0.923(95%CI 0.196~4.334)]突变对移植后OS没有影响。结论-5/5q-染色体异常、未发生慢性GVHD、移植前非CR1状态是影响AML-MRC患者移植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MHC亚组分类不是影响移植预后的因素;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可能无助于延缓MDS患者转白以及延长移植后OS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对CLL-1 CAR-T细胞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PD-L1表达载体、制备慢病毒、转导、单克隆筛选技术获得稳定表达PD-L1的THP-1单克隆细胞株(THP1-PDL1),然后以前期制备的CLL-1 CAR-T细胞为效应细胞,以THP-1、THP1-PDL1单克隆细胞株作为靶细胞,分别通过LDH检测、CBA法、CFSE法评价PD-L1过表达对CLL-1 CAR-T细胞裂解功能、炎性因子释放、细胞增殖等功能的影响。结果①成功制备了PD-L1慢病毒,并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PD-L1的THP1-PDL1单克隆细胞株,流式细胞术及PCR验证成功。②PD-L1过表达抑制了CLL-1 CAR-T细胞裂解THP-1细胞的能力;效靶比为10∶1时,CLL-1 CAR-T细胞对THP1-PDL1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低于对THP-1细胞的杀伤效率[(15.70±9.90)%对(51.95±2.52)%,P<0.05]。③PD-L1过表达减弱了CLL-1 CAR-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能力[与THP1-PDL1细胞共培养时对与THP-1细胞共培养时:IFN-γ(115.66±3.13)pg/ml对(1708.16±26.76)pg/ml,P<0.05;IL-6(17.37±0.72)pg/ml对(124.92±4.26)pg/ml,P<0.05;IL-10(5.69±0.13)pg/ml对(124.12±3.02)pg/ml,P<0.05];同时抑制了CLL-1 CAR-T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PD-L1的THP1-PDL1单克隆细胞株,同时证实了PD-L1过表达对CLL-1 CAR-T细胞抗AML的不利的影响,为通过PD-1/PD-L1通路调控CLL-1 CAR-T细胞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对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THP-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用10、20、40、80 nmol/L Rapa处理THP-1细胞1 h,另设未经Rapa处理的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HP-1细胞自噬标志物LC3蛋白的转换情况(LC3Ⅱ/LC3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确定Rapa处理浓度。用不同浓度IDA作用THP-1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IDA对THP-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低于IC50的IDA作用Rapa处理或未处理的THP-1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和p62的表达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标志物LC3蛋白的转换情况。结果20 nmol/L Rapa处理的THP-1细胞LC3Ⅱ/LC3Ⅰ高于未处理的细胞(P=0.002 4);80 nmol/L Rapa处理的细胞凋亡率高于未处理的细胞(P=0.007 3)。根据蛋白质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选取20 nmol/L Rapa作为预处理浓度。IDA对THP-1细胞作用24 h的IC50为59.874 nmol/L。50 nmol/L IDA作用24 h后,Rapa预处理的THP-1细胞增殖抑制率[(69.67±5.03)%比(41.67±3.51)%]和细胞凋亡率[(74.35±4.83)%比(41.25±5.24)%]均高于未预处理的细胞(均P<0.05);Rapa预处理的THP-1细胞Beclin-1、LC3 mRNA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均高于未预处理的细胞,p62 mRNA表达水平低于未预处理的细胞(均P<0.05)。结论Rapa能增强较低剂量IDA诱导的THP-1细胞凋亡,此效应可能是通过其引起THP-1细胞过度自噬实现的。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高白细胞白血病合并低钾血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1例高白细胞白血病合并低钾血症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低钾原因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导致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低血钾的原因中,摄入不足35例(31.5%),排出过多14例(12.6%),基础疾病15例(13.5%),药物影响85例(76.6%),原因不明18例(16.2%)。根据缺钾程度分类,轻度低钾51例(45.9%),中度低钾40例(36.0%),重度低钾20例(18.0%)。经对症治疗后血钾恢复正常73例(65.8%),持续低钾37例(33.3%),出现高钾1例(0.9%)。结论对于高白细胞白血病合并低钾血症患者,应特别注意药物影响的可能,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原因不明者需特别警惕假性低钾血症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纯红系白血病(PEL)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2月收治的1例PEL患儿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型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主要表现为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原始红细胞0.490,早幼红细胞0.345;免疫表型:34.18%CD45阴性细胞,表达红系相关抗原CD235a,且CD117、CD36、CD71均为阳性,CD105部分阳性。细胞遗传学分析提示复杂核型。分子生物学检测阴性。4次化疗后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诱导治疗Ⅱ第28天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达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0.01%。造血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复发,复发2个月后死于原发病导致的多器官衰竭。结论PEL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目前尚无有效化疗方案,预后极差。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肥大细胞白血病(MCL)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1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0岁,反复皮疹、发热,骨髓涂片示组织嗜碱粒细胞占0.425,骨髓活组织检查类胰蛋白酶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查异常细胞群占有核细胞的39.01%,c-KIT(EXON8/17)基因突变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20],诊断为MCL,给予DA方案、伊马替尼联合小剂量CA方案治疗,效果不佳,后因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死亡。结论MCL诊断需满足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诊断标准,还需结合患者病史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检查确诊。新型靶向药物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提高治愈率。
简介:摘要白血病的分子分型是评估疾病风险、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NUTM1基因(15q14)重排是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一种新分子类型,主要见于儿童(≥1岁)和婴儿(<1岁),儿童患者稍多。但是在婴儿ALL中,NUTM1重排是第2位最常见的分子异常。NUTM1重排白血病患儿对常规化疗方案反应敏感,预后较好。NUTM1重排白血病患者较少,我国尚鲜见相关研究和病例报道。NUTM1基因编码的NUT蛋白是一种染色质调节因子,与组蛋白乙酰化调控及染色质重构有关。文章介绍NUTM1重排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检测方法、可能的致瘤机制及治疗前景,期望提高临床对此类白血病的认识,为精准分子分型及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HCL-V)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HCL-V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69岁男性,入院时贫血和脾重度增大,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贫血、血小板减低,结合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等结果,诊断为HCL-V。接受白细胞单采术去除过高白细胞、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化疗后,贫血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脾脏较前缩小。结论HCL-V是一种罕见的B细胞增殖性疾病,常伴巨脾和高白细胞血症,临床上要和经典型毛细胞白血病和脾边缘区淋巴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该病诊断除了观察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之外,流式细胞学免疫分型、BRAF V600E和MAP2K1等基因突变检测可以协助诊断。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有望改善HCL-V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收治的1例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4岁男性,确诊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后行CCR(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克拉屈滨)方案诱导化疗,复查外周血及骨髓微小残留病(MRD)均阴性,考虑完全缓解。结论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起病隐匿,诊断需结合形态学、免疫分型、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检查结果。一线治疗首选克拉屈滨,可达到长期完全缓解;早期应用利妥昔单抗能够达到长期MRD阴性。临床上应注意结合各种检查以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4例儿童AMKL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AMKL患儿中男性5例,女性9例,中位发病年龄19月龄(0.1~109月龄);唐氏综合征相关AMKL 1例,非唐氏综合征相关AMKL 13例。多以发热、贫血或出血症状就诊,少数以关节疼痛为首发表现。部分患儿可伴有肝大、脾大或淋巴结肿大等髓外浸润表现。14例患儿初诊中位白细胞计数10.67×109/L[(6.56~83.62)×109/L],中位血红蛋白浓度84 g/L(55~121 g/L),中位血小板计数37×109/L[(8~1 443)×109/L],中位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0.09(0.00~0.79)。骨髓涂片观察示原始巨核细胞胞体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少数细胞有空泡形成,中位骨髓原始巨核细胞比例0.636(0.332~0.976);胞核类圆形或不规则,可见多个核仁或隐匿的核仁。PAS染色部分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POX、AS-DNCE及α-NBE均阴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示,巨核细胞相关抗原CD41a、CD61阳性各12例,CD42b阳性10例。3例患儿完成化疗,其中1例唐氏综合征相关和1例非唐氏综合征相关患儿均无事件生存,另1例非唐氏综合征相关患儿骨髓复发后死亡。结论儿童AMKL临床表现及生物学特征复杂,预后差。部分患儿可通过单纯化疗达到无病生存。
简介:摘要毛细胞白血病(HCL)是一种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临床患者多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和脾大,病程进展缓慢。HCL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特定的分子生物学异常。HCL的经典一线治疗方案以嘌呤类似物(PNA)克拉屈滨和喷司他汀±利妥昔单抗为主,但约50%患者接受一线治疗后,仍发生难治或疾病复发。随着近年对HCL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以BRAF抑制剂、抗CD22重组免疫毒素,以及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药物,在复发/难治性HCL患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拟就HCL的疾病特点和诊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现有HCL治疗程序的更新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天津见康华美医学诊断中心1 994例初诊ALL患者的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同时对表达不同融合基因患者的基因突变筛查结果、免疫表型特点及染色体核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1 994例ALL患者,中位年龄为12岁(15 d至89岁)。44.3%(884/1 994)的ALL患者检测到15种不同的融合基因,其表达呈现典型的“幂律分布”。(2)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融合基因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48.48%∶18.71%),B-ALL和T-ALL的融合基因分布具有重现性的特点,交叉少见。(3)融合基因的表达高峰分别出现在<1岁、3~5岁和35~44岁;儿童患者融合基因的种类明显多于成人;MLL-FG、TEL-AML1及BCR-ABL1分别是婴儿、儿童和成人患者最常见的融合基因。(4)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以伴随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为主,其中以NRAS和KRAS突变率最高;携带不同融合基因的B-ALL患者早期标记和B系标记表达有差异;BCR-ABL1阳性患者复杂核型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结论不同年龄及类型的ALL患者,其融合基因的表达特点明显不同;携带不同融合基因的ALL患者,突变基因、免疫表型及染色体核型特点也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为临床优化诊疗方案及提高缓解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MPAL患儿的骨髓细胞形态、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案、预后等病例资料。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K-M)法估计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法。结果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8年共收治15例MPAL患儿,男8例,女7例,中位年龄为6.8岁;9例患儿表达B淋系+髓系表型,5例表达T淋系+髓系表型,1例表达B淋系+T淋系表型;11例患儿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检查,2例为正常核型,2例为复杂核型,6例为假二倍体,1例为亚二倍体;5例患儿检测到融合基因,其中3例AML-ETO阳性,1例BCR-ABL阳性,1例MLL阳性;13例患儿在化疗后完全缓解,总完全缓解率为86.6%,2年总生存率为(68.2±13.4)%。15例患儿中14例授受了诱导化疗,1例因个人原因放弃了治疗。首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方案10例,第1个疗程完全缓解1例,总完全缓解率10%;首选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方案4例,第1个疗程完全缓解3例,总完全缓解率75%,未缓解的1例更换ALL方案后缓解;8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6例未行HSCT组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0±18.2)%、(66.7±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8,P=0.573)。结论儿童MPA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以淋系和髓系抗原共表达为主,单纯化疗或HSCT在短期内均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但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