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前甲状腺弹性超声和普通超声的诊断结果,对其各自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2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BTN)的弹性超声中的弹性评分和普通超声中纵横比、钙化、边界,计算两种不同超声参数应用诊断PTC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以手术病理为依据,普通超声三种参数中以边界不规则的诊断灵敏度最高,其灵敏性(71.42%)虽高于纵横比(59.04%)和微钙化(6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00,P=0.116),特异性方面55.00%比50.00%比55.0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4,P=0.935);弹性超声AUC显著高于纵横比(Z=3.046,P=0.002)、边缘不规则(Z=2.962,P=0.003)以及微钙化(Z=3.942,P=0.000);弹性超声AUC显著高于三者联合(Z=3.125,P=0.001)。结论甲状腺弹性超声在PTC术前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能弥补普通超声参数的不足,同时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两种互通性评价方案评价16种17-羟孕酮制备物的互通性。方法互通性研究,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之间北京医院检验科的新鲜人血清共52份。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间标准化研究所文件(CLSI)EP14-A3和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互通性评价工作组报告,以血清17-羟孕酮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LC/MS/MS)为比对方法,3种临床常规分析系统(1种放射免疫法,2种LC/MS分析法)为待评方法,一同测定52个人血清样本和16种制备物的17-羟孕酮浓度,评价制备物质的互通性。结果综合两种互通性评价结果,所有正确度验证材料和国家甾体激素标准物质在LC/MS分析系统中都显示出良好的互通性,6/9的EQA材料在三种常规分析系统中都显示出互通性。其中所有材料在偏倚差值法中所有材料的LC/MS分析系统中都显示出良好的互通性。结论两种互通性评价结果有所差异,使用新鲜冰冻人血清作为血清17-羟孕酮的质评材料均能满足互通性要求。
简介:摘要胰源性糖尿病也被称为3C型糖尿病,系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分型中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第3个;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此亚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即临床工作中其患病率被明显低估,误诊漏诊时常发生;此外,此类糖尿病轻重程度变异大,更易发生重度低血糖或低血糖昏迷,而治疗中胰酶和脂溶性维生素补充等必要的治疗措施常常被忽视;为此202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中新增关于此糖尿病亚型的章节。本文讨论此糖尿病亚型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要点,以及除了 3C型糖尿病本身,1型和2型糖尿病病程中也存在的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问题;提示临床工作中需进一步关注3C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病程中发生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问题。
简介:摘要痉挛性发声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SD)是一种由局灶性喉肌张力障碍引起的发声困难,以不规则和非控制性的发声中断为特征性表现,伴有发声费力。有报道其患病率约为1/100 000,中年女性多见,我国男女性发病性别比为1∶10.3,高发年龄段为30~49岁。根据受累肌群和临床特点,SD可分为3个类型,其中内收型(adductor spasmodic dysphonia,AdSD)最常见,约占SD患者的80%,外展型(abductor spasmodic dysphonia,AbSD)和混合型(mixed spasmodic dysphonia,MSD)较少见。目前,对S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上,而对病理生理学的探索相对有限,临床诊断也因缺乏标准而具有挑战性,通常需要喉科医师、言语病理师及神经科医师的多学科合作。
简介:摘要腰骶神经根变异(lumbosacral nerve root anomalies,LNRA)是指腰骶部神经根在形态、走行和起始位置上出现异常,可能与胚胎期神经根的异常迁移有关。影像学检查是目前常用于对LNRA进行定位、定性诊断的方法。临床上基于影像学结果、尸检结果及术中观察制定了许多分型系统,但是缺乏对每种分型系统优、缺点的评价,不利于指导临床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国内外的LNRA分型及其各自的特点进行综述,并评价各分型系统的优势以及局限性。通过对文献的检索汇总,基于影像学结果设计的相应分型不够可靠,不仅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MRI的检出率就远低于尸检结果,且不是对病变的直观研究,真实性上也存疑;基于尸检结果的分型系统,研究中直接将脊髓剥离,排除了周围软组织和脊柱骨性结构的干扰,更有利于对变异进行全面观察,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术中观察结果的分型系统,研究样本数量大、易获取,还有相匹配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后续的对比研究,其中Neidre分型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型,对临床工作提供了相当的便利。LNRA可能由于如今技术上的限制和认识上的不足,并未被当作一种常见病来对待,特异性症状的缺乏以及合并压迫才会出现症状的特点更是影响了检出率。在治疗上,传统的椎间盘切除和椎管减压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更多新型的手术方式亟待提出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宁夏地区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分布特征及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2020年接受宁夏宫颈癌筛查的140 498例妇女,采用荧光PCR法检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分析HPV感染特征以及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140 498例筛查女性,高危型HPV总阳性数为13 969人,阳性率为9.94%。2018—2020年HP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84%、11.20%和9.61%。19个区县中HPV阳性率较高的地区是固原县(15.06%)和彭阳县(13.32%),HPV阳性率较低的地区是沙头坡区和利通区,阳性率分别为7.63%、7.54%。高危型HPV的阳性率随年龄呈"V"型分布,其中40~49岁年龄组的HPV阳性率最低(9.5%),各年龄组HPV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01,P<0.001)。各年龄组单一感染以HPV16为主,HPV16阳性率在4个年龄组分别为1.3%、1.3%、1.1%和1.0%。HPV多重感染中,≥60岁年龄组的阳性率最高(10.0%)。在宫颈高级别病变和宫颈癌中,以HPV16型别的感染为主(46.0%,63.6%),而低级别病变中,以其他16种高危HPV型别感染占比最高(60.8%)。不同宫颈病变中HPV感染类型的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学(χ2=99.01,P<0.001)。结论宁夏回族地区女性人群的高危HPV阳性率属于中等水平;主要以高危型别的混合感染为主,单一感染中优势型别为HPV16; 18种高危型别HPV感染最低的年龄组是40~49岁,HPV感染最高的年龄是大于等于60岁女性;在宫颈高级别病变和宫颈癌中,以HPV16单一感染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改良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与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经改良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组(A组)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B组)。采用t检验比较并分析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指标。结果60例病例经过1年随访,无感染、断钉、脱钉、神经损伤等现象。术中透视时间为,A组(1.06±0.44) s,B组(5.29±1.80) s,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3,P<0.05);手术时间为,A组(97.80±17.93) min,B组(88.93±22.72)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4,P>0.05);住院天数为,A组(10.30±3.52) d,B组(10.27±3.44)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2,P>0.05);Cobb角为,A组术前(11.90±2.97)°、术后3 d(4.44±1.08)°、术后6个月(5.32±1.06)°,B组术前(11.79±2.60)°、术后3 d(4.31±1.01)°、术后6个月(5.55±1.18)°,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9,P>0.05);同样,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t=14.832、11.773,B组t=16.782、12.127,P<0.05)。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组术前(57.57±5.00)%、术后3 d(90.47±1.47)%、术后6个月(89.09±2.69)%,B组术前(57.13±5.64)%、术后3 d(89.57±1.97)%、术后6个月(87.57±2.47)%,两组间术前、术后3 d和6个月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7、0.861、1.359,P>0.05),两组组内比较,术后均比术前显著改善(A组t=-34.545、-29.939,B组t=-36.571、-25.5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法,A组术前(7.90±0.71)分、术后3 d(3.00±0.79)分、术后1周(1.67±0.61)分,B组术前(7.77±0.68)分、术后3 d(3.57±0.73)分、术后1周(1.90±0.61)分,将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1周3个时间点,两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01、-1.084、-1.564,P>0.05)。两组组内比较,术后均比术前显著改善(A组t=23.233、36.505,B组t=30.224、37.3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对椎旁肌肉的损伤以及加快术后恢复速度的优点。与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经改良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术可明显减少术中透视时间,即降低X线对人体的损害;同时也减少术后残余腰痛。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两种术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眼科收治的老年性下睑内翻75例(9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45眼),采用眼轮匝肌折叠术,对照组35例(53眼),采用缝线固定术,随访观察1年。结果术后1个月及1年,试验组的治愈率分别为100.0%和95.6%,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8.1%和81.1%,术后1年试验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χ2=4.712,P=0.030)。试验组的手术时间(42.04±9.30)分钟,长于对照组的(20.31±4.77)分钟(t=14.307,P=0.000)。术后1个月及1年,试验组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Z=-2.766,-4.811; P=0.010,0.000)。术后1年,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627,P=0.018)。结论采用眼轮匝肌折叠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耗时较长,但患者的长期治愈率及满意度均较高,长期并发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和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江门市中心医院行择期腹腔镜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100例,ASA Ⅰ~Ⅱ级,年龄范围为4~8岁,根据镇痛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男48例,女2例,年龄(6.13±2.07)岁)]和腹横平面阻滞组[男49例,女1例,年龄(6.42±2.54)岁]。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患儿行腹腔镜3个切口局部浸润并给予0.2%罗哌卡因0.2 ml/kg;腹横平面阻滞组患者行双侧后入路腹横平面阻滞,每侧注射0.2%罗哌卡因,0.5 ml/kg,阻滞完成后10 min开始手术。采用东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Pain Scale,CHEOPS)对患儿术后30 min、1 h、4 h、6 h和24 h进行疼痛评估。记录各时间点需要追加曲马多的例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术后30 min、1 h、4 h、6 h和24 h CHOEPS评分分别为(5.21±0.43)分、(5.30±0.75)分、(5.01±0.59)分、(6.09±0.13)分、(7.32±0.76)分,腹横平面阻滞组分别为(4.90±0.18)分、(4.80±0.41)分、(5.09±0.31)分、(5.00±0.64)分、(5.28±1.03)分,两组患儿术后30 min、1 h和4 h CHOE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横平面阻滞组术后6 h和24 h CHEOPS评分均较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明显降低(均P<0.05)。腹横平面阻滞组术后24 h需要追加曲马多比例(54.0%,27/50)明显低于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90.0%,45/50)(P<0.001)。腹横平面阻滞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8.0%,49/50)显著高于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84.0%,42/50)(χ2=5.983,P=0.014),两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P=0.558)。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和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均能为儿童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提供良好的早期术后镇痛,但腹横平面阻滞时间更长,患儿家属满意度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与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外伤性黄斑孔(TMH)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外伤性黄斑孔64例(64只眼)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临床试验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及黄斑孔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视力(logMAR)高于对照组(t=3.988,P=0.000),试验组视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χ2=4.267,P=0.039)。术后6个月对照组黄斑孔闭合率为75.00%,试验组为9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6,P=0.168)。两组患者手术后黄斑孔直径逐月缩小(P<0.05),且试验组患者术后黄斑孔直径均小于对照组(F时点=9483.998、F交互=119.806、F组间=94.454, 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能够更有效地治疗外伤性黄斑孔。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果的一致性,从而为实验室选择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同时收集北京大学民航总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96例结核疑诊患者的双份全血标本,分别采用QIAGEN(凯杰)试剂盒和安图试剂盒内提供的样本管进行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试验,开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凯杰)和免疫化学发光法(安图)检测γ-干扰素,并根据各自试剂盒内的说明书进行结果判定。以临床或细菌学证据诊断结核病为标准,比较两种试剂盒判定结果的一致性,并对结核病的诊断效能作出评价。同时选取60份经凯杰试剂盒内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的血浆,分别进行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γ-干扰素,比较两种γ-干扰素检测系统之间的一致性。判定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γ-干扰素组间数据的差异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图显示。结果96份样本中,凯杰诊断结核的敏感度为81.82%(18/22),特异度为74.32%(55/74);安图诊断结核的敏感度为72.73%(16/22),特异度为70.27%(52/74)。两个系统γ-干扰素释放试验判定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47,P<0.05)。其中凯杰诊断结核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95%可信区间:0.702~0.911);安图为0.765(95%可信区间:0.640~0.88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8,P>0.05)。比较两个系统检测同一份血浆γ干扰素的结果,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一致性良好(R2=0.97,P<0.05);但比较同一份患者样本在不同试剂盒刺激后的γ干扰素水平,结果相关性较差(R2=0.41,P<0.05)。结论安图系统与凯杰系统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判定结果的符合性较好,两系统检测γ-干扰素的结果一致性良好。抗原包被量、效价以及试验体系不同可能是导致γ-干扰素释放量不同的原因。
简介:摘要人副流感病毒(HPIVs)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根据其血清学及基因组特征,可分为HPIV1~HPIV4四种血清型别。不同血清型HPIVs导致的临床疾病谱、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都有所不同。基于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差异,HPIVs可进一步划分为具有不同时空分布特征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标准的分子分型方法有助于阐明HPIVs在人群传播过程中的基因进化和传播模式,然而,由于国内外至今未建立统一且标准化的分子分型方法,阻碍了对HPIVs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就HPIVs的病毒特征、基因组结构、现有的基因分型方法及进化加以综述,并筛选出分子分型参考株,以完善对HPIVs基因特征以及分子分型的认识,为我国开展HPIVs分子流行病监测和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和CT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三柱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临床高度怀疑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78例,均给予MRI和CT检查,并予以三柱分型。以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CT及联合检查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一致率。结果MRI检查诊断出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54例,CT检查诊出52例,MRI联合CT诊出56例。MRI单独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率与CT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CT诊断骨折的准确率高于MRI及CT单一检测(P<0.05)。MRI诊断骨折累及关节面的敏感度(98.22%)高于CT(95.77%),特异度(88.32%)低于CT(9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准确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MRI进行三柱分型诊断的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诊断基于三柱分型的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一致率高于CT诊断,但对累及关节面骨折其诊断存在高估风险,对临床诊疗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妊娠妇女中筛查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引起的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2型(MODY2),了解MODY2的诊断和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潞河医院规律产检、未使用胰岛素的妊娠妇女,以妊娠后至少3次空腹静脉血糖均≥5.5 mmol/L、至少1次血清甘油三酯≤1.43 mmol/L、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增量<4.6 mmol/L为筛查条件,对满足条件受试者进行GCK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共纳入2 956例受试者,符合GCK基因筛查条件者24例,检测出1例GCK基因突变(c.G784A, p.G262R, NM_033507, NP_000153),该患者前后2次妊娠期间接受胰岛素治疗,一胎为巨大儿未携带该突变位点,二胎新生儿携带该突变位点,出生体重正常。结论妊娠期间采用静脉血糖联合甘油三酯的筛查方法,有助于识别MODY2患者,明确诊断MODY2有助于指导患者进行精准血糖调控,避免过度治疗引起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颌下腺及腮腺超声检查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确诊pSS患者88例为pSS组,其中男3例、女85例,年龄27~78(53±11)岁。纳入同期有口干或眼干临床表现的非pSS患者49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例、女47例,年龄21~79(55 ±13)岁。患者均行双侧颌下腺及腮腺超声检查,并据二维灰阶图采用0~4分法进行评分。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口眼干燥等临床基线资料;(2)记录2组患者的颌下腺和腮腺超声评分,分别绘制颌下腺、腮腺、颌下腺联合腮腺超声评分诊断pSS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据约登指数确定超声评分的最佳诊断阈值,以及相应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颌下腺、腮腺、颌下腺联合腮腺超声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3)比较pSS组患者双侧颌下腺和腮腺的超声评分,分析颌下腺与腮腺超声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88例pSS组及49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口眼干燥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ROC曲线显示,颌下腺、腮腺、颌下腺联合腮腺超声评分诊断pSS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669、0.650、0.628,3种方式的最佳诊断阈值均为2分;3种方式诊断pSS的灵敏度分别为95.5%、77.3%、95.5%,特异度分别为71.4%、87.8%、67.3%,AUC[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908(0.856~0.959)、0.845(0.780~0.910)及0.900(0.847~0.953)。其中颌下腺及颌下腺联合腮腺的AUC均高于腮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3、2.31,P=0.015、0.021),而颌下腺与颌下腺联合腮腺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6,P=0.175)。(3)pSS组患者中,颌下腺超声评分为3(2,3)分,高于腮腺的2(2,3)分(Z=-8.22,P<0.001);颌下腺与腮腺的超声评分呈正相关(rs=0.79,P<0.001)。结论颌下腺及腮腺超声对pSS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颌下腺超声可能较腮腺更具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急性发作眼的对侧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青光眼性损伤较轻眼的眼前节结构差异。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光眼门诊确诊为单眼急性发作的AACG患者的对侧眼(41只眼,F-AACG组)和不对称CACG患者损伤较轻眼(46只眼,F-CACG组)的临床资料。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上测量晶状体拱高(LV)、前房深度、虹膜厚度、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分析两组眼前节结构特征和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F-AACG组患者年龄为(65±10)岁,F-CACG组患者年龄为(67±1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ACG组的前房深度为(1.79±0.25)mm,距巩膜突750 μm处的虹膜厚度为(0.39±0.07)mm,距巩膜突500 μm处房角开放距离为(0.12±0.06)mm,距巩膜突500、750 μm处的小梁虹膜夹角分别为10.91°±5.23°、9.33°±5.02°,均低于F-CACG组[(1.99±0.34)mm、(0.43±0.05)mm、(0.15±0.07)mm、13.93°±6.33°、13.93°±6.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AACG组的LV为(0.99±0.44)mm,高于F-CACG组[(0.72±0.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距巩膜突750 μm处的小梁虹膜夹角每减少1°(比值比为0.872,95%置信区间:0.794~0.958,P<0.01),LV每增加1 mm(比值比为14.138,95%置信区间:2.348~85.130,P<0.01),AACG的发生显著增加。结论与CACG损伤较轻眼相比,AACG急性发作眼的对侧眼周边虹膜厚度较薄,房角较窄,前房深度较浅,LV较大。LV和距巩膜突750 μm处的小梁虹膜夹角可能是AACG区别于CACG的重要结构参数。(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72-678)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漏诊型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ynchronous multiple early gastric cancer,SMEG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10例漏诊型SMEG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描述总结并讨论。结果10例漏诊型SMEGC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男性居多(6例),分别有6例患者合并有肿瘤家族史或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内镜及病理表现方面,6例患者的漏诊病灶长径不小于初诊病灶,且有半数以上的漏诊病灶在胃内垂直位置(6/10)、浸润深度(8/10)、组织学分型(9/10)、萎缩(8/10)及肠化(8/10)方面与初诊病灶一致。结论在首次内镜诊治及随访过程中均应仔细识别并警惕漏诊病灶的存在,特别应注意观察与初诊病灶垂直位置相同的部位,尤其是老年男性、有肿瘤家族史及合并症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