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5 个结果
  • 简介:“自”类语词可分为一般观念性与观念-思想化两类。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却乏人问津,亟待从观念史、思想史的视域进行研究。殷商时期,盘庚使用否定性与肯定性“自”类语词,反思、批判人的存在状态,并要求人充分且合理地行事;西周时期,周人尤其是周公主要使用否定性“自”类语词,从消极方面限制自我、主体性,提示出存在状态、生命活动的转向,周人也使用肯定性“自”类语词,在积极方面的限制下将自我、主体性充分展开;春秋时期,语词趋于成熟,更加注重对人的种种限制,“自-他”关系、自我反思与克制、实现转向等内容较以往更加明确;前诸子时期“自”类语词的特例反映了拟人的思维与观念以及言说方式。要之,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乃是先贤们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认识、反思、批判的结晶,其追求合理性,体现了人的理性精神。

  • 标签: 前诸子时期 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 存在状态
  • 简介:“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的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的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的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的“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的“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 标签: 无为 有为
  • 简介: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的篇章之一,但西汉以来后儒所言主旨却是说法纷纭.新出土的郭店楚简言主旨是"改",即由"好色之愿"到"返纳于礼"的转变.孔子及早期儒家对的重视,反映了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的愿望,以及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并重视婚姻家庭伦理教化的观念.

  • 标签: 《孔子诗论》 《关雎》 儒家 礼教思想 孔子
  • 简介:晚清时期,面对着中国社会的危机,管子思想倡导的富国强兵理念成为人们救时之良策。以王树楠为代表的晚清士人对管子思想进行重新进行解读和认知,在“尊王变法”、“商战攘夷”、“兴商富国”等方面赋予管子思想新时代的内涵。

  • 标签: 王树楠 管子思想 尊王变法 商战攘夷 兴商富国
  • 简介:再论抗战后期周佛海思想之变化马振犊众所周知,周佛海是汪伪集团中的第三号人物,他“下水”为奸是其在“抗战亡国”思想指导下主动的自觉行为,并且有一套汉奸“和平”理论以为根据。然而,在其投敌后,几年来奴才生涯,也使其思想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使其在...

  • 标签: 周佛海 抗战后期 蒋介石 日本 汪精卫集团 伪政权
  • 简介: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彼此独立的理论体系,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但就生态智慧而言,二者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或相同之处。首先.二者在建构有机整体观念时都选择了同样的策略,即为宇宙万物预设一个共同的创生源头久而将人类纳入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二者对于人在自然中的定位也基本相同.使其既优于万物,又不脱离自然。最后,二者给人类在自然中安排的角色也颇为相类:基督教将人视为上帝委派的看管者,儒家则把人视为天地的辅助者。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能做到既尊重人类的能动性,又可抑制其个性的过度膨胀;既能保障人类满足自身要求的正当权益,又可尽量避免生态失衡。

  • 标签: 基督教 儒家 生态观
  • 简介:南宋中期政治家周必大与理学的关系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在思想上,他最初与理学亲切认同,后来随着与张拭讨论、辩论、争论的进行,他逐渐转向北宋儒学注重实务的立场,最后提出“守道不如守官”之论,明确反对理学所崇尚的道;在政治上,他最初与理学派相互合作,共同反对近幸势力,但后来他逐渐妥协于近幸,并接近、融入官僚集团。从这一意义上讲,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认定周必大为理学士大夫的观点值得商榷。

  • 标签: 周必大 理学 思想 政治
  • 简介:洛学门人王蘋以开心学端绪著称于史,然由于朱子为清理门户、重建道统之需要,对王蓣之异己思想大加挞伐,作《记疑》逐条批驳,致使其沉寂于哲学史,暗而不彰,且尤为当前哲人所遗忘。摈弃门户之见,考镜心学源流,王蘋为洛学开出新面向所做的努力与尝试应该给予必要和足够的关照,从而彰显王蘋在心学建构历程中的草创之功,以期丰富和完善心学史的研究。

  • 标签: 王蘋 心学
  • 简介:源于孔子的“无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基本法律价值取向,对于晋商的商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贾相通的价值观造就了晋商的耻讼心理,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决定了晋商惯于以非讼方式解决纠纷。晋商“无讼”现象的制度渊源在于明清时期以调解息讼为取向的纠纷解决机制,其组织渊源在于晋商的亲缘、地缘组织形态以及晋商严格的行规号规等。晋商“无讼”对于当今企业形成和谐商业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无讼 晋商 约束机制
  • 简介: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的概念。正是独立于客体的主体概念奠定了道德的基础。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所以它是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的,而其他学科都是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的。这是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康德伦理思想注意到了人生、人的理性的双层追求,力图将它们统一于整个先验哲学之中。

  • 标签: 康德 形而上学 道德哲学 现代价值
  • 简介:裴頠"有"论在魏晋玄学中究竟有什么理论价值?人们对这一问题不是忽视就是轻视。事实上,裴頠的"有"论在玄学思想发展中有三方面很重要的意义:一是矫正了玄学的致思方向,即把玄学探讨的中心和重心导入到"事物本身;二是为存在者的存在找到了存在的前提条件——"资",即为存在者之存在建构了一外存在构架;三是开拓了存在者之存在的"自生"性,这已预示了存在者之存在的内性问题,为郭象"独化"论的提出作了必要的思想铺垫。这样来认识裴頠的"有"论,不仅有助于解剖其思想意蕴,也有益于把握整个玄学思想的逻辑演进。

  • 标签: 裴頠 外存在构架 “有—无”性
  • 简介:<正>进入十六世纪,朝鲜时代的知识社会,几乎所有学者都关心以敬为基本的学问与实践问题.虽然性理学体系,基本是力主“敬”的,但在实践中力图体现“敬”的风气在儒学文化中唯在朝鲜独见,而且,在学问与生活中力图全面实现“敬”精神也是从退溪李混(1501—1570)开始的.退溪在与郑之云(1509—1561)共同制作的“天命旧图”和自己修订改作的“天命新图”中,都把“敬”放在中心位置上,而且在“圣学十图”中也“皆以敬为主焉”(《退溪全集(上)》第203页).

  • 标签: 退溪 本然之性 《圣学十图》 日常生活 穷理 治心之法
  • 简介:略析吴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是宋末元初的一位易学家和理学家。其易学著作主要有《易纂言》和《易纂言外翼》。《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认为:“草庐(吴澄)出于双峰,固朱学也。”从...

  • 标签: 《周易》 阴阳对立 六十四卦 吴澄 经卦 《序卦传》
  • 简介:齐国兵学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齐兵学战争观中的慎战争思想对今天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慎战思想形成的前提是对战争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的原因是对战争危害性的正确把握、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胜'、'战'的条件是'非危不战'.慎战思想对今天的军事活动仍有有益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 标签: 齐兵学 慎战思想 价值
  • 简介:《荀子·性恶》篇是苟学派作品,未必是荀子作。该篇提出“性恶”说,可是在政教问题论述中,却相信人易于教化,愿意向善,与儒家主流人性观一致。“性恶”其实只是立说.并非思想。《性恶》篇的来源,有墨家《尚同》篇到秦法家的初始人性判断,儒家传统的教化乐观主义,以及荀子性、为相分说和情欲界定人性说,在诸子人性思想脉络流变中,可看出“性恶”说的特点。《性恶》篇是古代唯一“性恶”论,却不是对人性恶真有认知的学说。墨、法、道、儒诸家对人性之内在问题和危险各有洞见。

  • 标签: 性恶 荀子 墨子 法家 庄子 幽暗意识
  • 简介:在宋代道学运动的研究中,濂洛未起前的道学思想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道统谱系的影响,“宋初三先生”的标签似乎遮蔽了这一时期的真正思想活动;另一方面则由于濂洛未起前的道学思想本身的限制。然而,从王开祖的个案研究看,虽然他在道学思想没有系统的创建,但在历史的脉络中,足以折射出宋学初兴时的内容并构成其有机组成部分,代表了北宋儒家初轨与其渐变时期的特征。

  • 标签: 王开祖 道学运动
  • 简介:刘秀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其长期的经国治军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形成了柔武制胜的军事思想特色。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刘秀柔武思想对《孙子》兵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宽仁恤民,注重教化,发展了《孙子》的道胜思想;远交近攻,不战屈人,完美诠释《孙子》的全胜思想;以智克力,以谋胜敌,灵活运用《孙子》战术思想;“文吏典军”,“泛爱容众”,补充完善《孙子》治军思想

  • 标签: 刘秀 柔武思想 《孙子》 道胜 全胜 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