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Stanford分型中的A型主动脉是一种心血管系统急危重症,若不及时诊治,死亡率极高。其中仅局限于主动脉根部的A型夹层极少报道,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极易误诊误治。该文报道1例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及晕厥的中年男性患者,诊断为主动脉根部局限性夹层,同时累及主动脉瓣与双侧冠状动脉开口导致大面积心肌梗死与左心室双瓣膜急性反流,进而继发急性左心衰与心原性休克,病情凶险;但因夹层撕裂范围局限,患者缺乏主动脉相关典型症状与体征,床旁超声未见夹层征象,易误诊、漏诊。最终成功行急诊外科手术,随访状态良好。该病例诊治过程可为特殊类型主动脉的诊断提供参考,减少误诊及漏诊。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夹层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肌梗死 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合并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应用丁苯酞序贯与常规药物联合诊治的有效性。方法:时间记作2021年2月-5月,入选对象记作患有脑梗死合并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60例患者,结合诊治模式均匀分组,包含常规组与联合组,对比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动,评估脑梗死合并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疾病的最佳诊治方案。结果:联合组脑卒中量表的评分均数(3.01±0.26)、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数(79.63±6.12),均优于常规组,p

  • 标签: 丁苯酞序贯 脑梗死合并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Woven EndoBridge(WEB)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使用WEB治疗的11例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4±11)岁(范围:31~66岁)。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尖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采用WEB栓塞动脉瘤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11例患者术中WEB均释放良好,术中WOS A级3例,B级1例,C级7例,无术中急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至术后3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无患者出现术后靶治疗区并发症。2例术中WOS A级、1例WOS B级的患者,术后随访时WOS均为A级;7例术中WOS C级患者中,4例随访时仍为C级,3例为D级。在获得随访的3例D级患者中,1例因动脉瘤复发形态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破裂出血可能性较大接受二次栓塞治疗,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术后即刻效果良好;余2例虽动脉瘤复发,但动脉瘤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故继续临床随访,未予以二期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WEB装置治疗内未破裂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前后无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为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假体和植入物 治疗结果 血管内治疗 Woven EndoBridge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与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就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清胱抑素C与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14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和14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单变量分析显示,病例组甘油三酯和胱抑素C以及男性和高血压患者的构成比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与动脉瘤发生风险呈显著独立负相关(优势比0.045,95%置信区间0.011~0.184;P<0.001)。结论血清胱抑素C可能是动脉瘤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胱抑素C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瘤诊断中引进CT与MR血管造影的效果。方法:把2021年阶段在我院接受检查的疑似动脉瘤120例患者视作分析对象,结合血管造影检查方法记作两组,即对这些患者分别实施CT与MR血管造影检查,记录对应的一般组与实践组,分析动脉瘤诊断价值,给医学治疗提供参考。结果:数字减影诊断120例患者,最终100例患者被诊断为动脉瘤。一般组检出95例患者、占比95.0%,实践组检出96例患者、占比96.0%。两组疾病检出率指数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践组患者的检查中,瘤体宽度指数平均为(5.46±1.69)mm、瘤体直径指数平均为(12.06±2.48)mm,与一般组瘤体宽度指数平均为(5.96±1.60)mm、瘤体直径指数平均为(11.99±1.26)mm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血管造影都具备动脉瘤诊断的价值,在具体检查中,医护人员可按照需求合理选择诊断方式,促进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 标签: CT MR 数字减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动脉瘤栓塞术中瑞马唑仑的麻醉效果。方法 纳入74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接受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经数字表法均分2组,1组为参照组(n=37,应用丙泊酚麻醉),1组为实验组(n=37,应用瑞马唑仑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气管插管时及手术结束时,在SBP、DBP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在HR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组间差异较大(P<0.05)。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Ramsay 镇静评分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少;在止痛时间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多,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 动脉瘤栓塞术中,瑞马唑仑麻醉效果较优,既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还可促使患者术后尽快苏醒。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瑞马唑仑 丙泊酚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动脉瘤栓塞术中瑞马唑仑的麻醉效果。方法 纳入74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接受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经数字表法均分2组,1组为参照组(n=37,应用丙泊酚麻醉),1组为实验组(n=37,应用瑞马唑仑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气管插管时及手术结束时,在SBP、DBP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在HR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组间差异较大(P<0.05)。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Ramsay 镇静评分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少;在止痛时间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多,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 动脉瘤栓塞术中,瑞马唑仑麻醉效果较优,既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还可促使患者术后尽快苏醒。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瑞马唑仑 丙泊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双微管技术治疗动脉瘤栓塞的疗效。方法对13例经手术治疗的动脉瘤病人采用双微管技术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应用双微管技术对动脉瘤的栓塞有明显的疗效,血管内微球充填率为27%~43%,造影检查显示9个动脉瘤完全闭塞,动脉瘤90%闭塞有3例,动脉瘤仍有部分残留1例。结论:应用双微管技术治疗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微创技术各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比较简便,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病发症,并且使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在此背景下,该文章主要针对双微导管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带来帮助和参考。

  • 标签: 双微导管技术 颅内动脉瘤 栓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狭窄为中国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由于该类患者卒中复发率较高,经过选择的患者可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因此对动脉狭窄进行风险分层及评估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内血管壁特征,有助于全面评估内血管。文章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特征、卒中发病机制以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 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镁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疑似卒中患者。收集基线特征资料,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ICAS。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镁与ICAS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 354例患者,包括1 45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16例ICAS)和903例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84例ICAS)。总体研究人群中位年龄67岁(四分位数间距60~77岁),男性1 420例(60.30%),中位血清镁0.86 mg/L(四分位数间距0.81~0.92 mg/L)。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ICAS组血清镁显著低于非ICAS组(P=0.013);在非缺血性卒中患者中,ICAS组血清镁有低于非ICAS的趋势(P=0.05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2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0~1.030;P<0.001]、高血压(OR 1.393,95% CI 1.048~1.851;P=0.023)、糖尿病(OR 1.444,95% CI 1.133~1.841;P=0.003)为卒中患者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镁(OR 0.252,95% CI 0.064~0.996;P=0.049)为缺血性卒中患者ICAS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血清镁较低与ICAS风险较高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卒中 脑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同时期再破裂的原因及处理要点。方法选择自2015年5月至2021年10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的21例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术中不同时期发生再破裂。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动脉瘤参数、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等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别总结术中不同时期再破裂的原因及处理要点。结果2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岁,入院时均伴有意识障碍;Hunt-Hess分级Ⅲ级16例、Ⅳ级5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多子囊动脉瘤17例,不规则型动脉瘤4例;大型动脉瘤18例,巨大型动脉瘤3例。3例再破裂发生于夹闭前期(分离动脉瘤前),最终死亡2例、重残1例;14例发生于夹闭中期(分离载瘤动脉动脉瘤时),术后发生脑梗死3例、重残3例;4例发生于夹闭后期(动脉瘤颈夹闭后),术后发生脑梗死2例、重残2例。结论患者年龄大、病情严重及动脉瘤位置、形状、体积等参数特殊以及术者经验不足、操作不当等均会导致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发生再破裂,术中任何时期的分离夹闭均应精细轻柔,避免过度牵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再破裂 开颅夹闭术
  • 简介:摘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内破裂/未破裂动脉瘤的常用血管内治疗方法。支架置入过程可损伤血管内皮,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级联反应,进而增高血栓形成风险。为降低术后栓塞风险,需要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其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常用的策略。对于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可使用替格瑞洛或西洛他唑作为替代药物。该方案虽已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目前仍存在着争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支架 抗血小板聚集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全身麻醉)与研究组(30例,接受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7.21±6.33)岁;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7.38±6.42)岁。对比两组的开眼时间、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苏醒时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诱导前(T0)及维持后15 min(T1)、30 min(T2)时的收缩压(S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麻醉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T0时,两组动脉瘤患者HR、SBP、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时,研究组MAP为(99.35±10.62)mmHg(1 mmHg=0.133 kPa),高于对照组(87.45±4.8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瘤患者HR、S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研究组HR、SBP、MAP[(69.52±6.27)次/min、(146.33±5.67)mmHg、(98.12±7.69)mmHg]均高于对照组[(66.43±5.29)次/min、(143.77±3.57)mmHg、(89.38±4.62)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开眼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16.37±2.03)min、(35.20±10.07)min、(12.28±2.38)min,均短于对照组(24.28±4.95)min、(54.43±12.86)min、(24.20±6.7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动脉瘤患者苏醒时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瘤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P=0.448)。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在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良好确切,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苏醒质量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盐酸右美托咪定 苏醒质量 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时机。方法:根据电脑随机法指导,对同一阶段内我院就诊患者分组,组别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临床检查后发现,2组均被确诊为:动脉瘤,并行栓塞手术治疗,其资料抽取时间在: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其中,32例在对照组中收纳,32例在实验组中收纳,2组病例数为64,其临床干预方案为:前者常规护理,后者延续性康复护理,比较疗效。结果:(1)出院时,动脉瘤患者关于NIHSS评分对比,组间数据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实验组评分VS对照组评分,明显较低,P<0.05;(2)ADL评分相较对照组,实验组高,P<0.05。结论:动脉瘤患者中,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联用栓塞术后3个月的延续性康复护理效果明显。

  • 标签: 康复护理 栓塞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患者 神经功能 ADL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9名动脉瘤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比对参照,比对256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结果 根据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显示,256层螺旋CT的灵敏度94.4%、特异度100.0%与血管造影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256层螺旋CT瘤体大(10.1±1.4)、小径(4.0±0.8)以及瘤颈宽度(3.2±0.8)与血管造影(9.8±1.5、4.3±0.8、3.1±1.0)所测量的相比无显出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瘤的可提升准确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25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动脉瘤,大多数是发生在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表现,为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脑血管意外当中,仅排在脑血栓与高血压脑出血之后。在动脉瘤治疗期间,易使患者引发一些并发症,比如穿刺点血肿、脑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脑血管痉挛等。为了提高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效果,需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针对相关并发症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因此,本次重点针对微弹簧圈介入治疗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分析。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预后效果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瘤病人在临床康复期间进行护理干预的现实意义,分析护理干预的实施对策和具体影响。方法:以某医院在2020年期间治疗的80例病人为研究依据,其中实验组40人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护理。对比两组动脉瘤病人的思维意识、语言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训练恢复情况,明确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结果:实验组病人的功能恢复情况要比对照组好,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基于动脉瘤的临床治疗经验,制定规范的护理方案,使病人在身心健康的环境下,尽快恢复认知功能。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内动脉瘤 临床康复 认知功能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多普勒超声与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于诊断此类病患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及经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其超声检查结果,计算超声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结果:68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经颈动脉超声+经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率为72.06%,内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检查阳性率为69.12%,数据对比P>0.05;颈动脉超声与经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敏感性为97.87%、特异性为85.71%、符合率为94.12%。结论:联用颈动脉超声及经多普勒超声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 联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