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青霉素类药物所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预防青霉素类药物导致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后出现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30例病例资料,对这30例病例资料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青霉素类药物所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病例的不良反应类型、药物种类、给药途径、药品剂型。结果30例青霉素类药物所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包括13例尿蛋白异常、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尿潴留、4例急性间质性肾炎、2例肾绞痛、2例血尿,药物种类主要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药品剂型主要为粉针剂、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结论临床应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时可能会导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为减少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应严格把握青霉素类药物的禁忌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进行含量的测定。结果供试品溶液同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基本,普鲁卡因、青霉素在此色谱条件下分离良好。鲁卡因、青霉素的检测,其回收率良好,均在95%~105%之间。普鲁卡因含量精密度为0.86%,青霉素含量精密度为1.26%。结论HPLC法可用于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操作方便,快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霉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特点。方法:2022年6月-2023年12月期间,通过我院对青霉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药学规律和特点。结果: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不同给药途径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药物为阿莫西林、青霉素钠、美洛西林钠等。同时分析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发现,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等是受影响的主要器官。结论: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治疗需要得到格外的重视,要分析其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反应、探讨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然后给予合理的用药指导,保证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孢拉定针、头孢呋辛针、青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月到2012年1月期间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心由于头孢拉定针、头孢呋辛针、青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获得,全面监测和其不良反应现象。结果头孢拉定针、头孢呋辛针、青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均能消化道不良反应多见,经过研究发现,采用静脉滴注能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临床用药不可以忽视头孢拉定针、头孢呋辛针、青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应该加强不良反应监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两种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治疗HP阳性胃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间收治的90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给予雷贝拉唑联合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治疗,B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HP转阴率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HP转阴率为86.67%,B组转阴率为66.67%,A组治疗后HP转阴率显著高于B组(х2=5.031,P<0.05);A组总有效率为95.56%,B组总有效率80.00%,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х2=5.075,P<0.05)。结论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联合抗生素对HP阳性胃溃疡的疗效均较满意,相较而言,雷贝拉唑对HP阳性胃溃疡患者HP的转阴率及临床疗效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探讨阿奇霉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5月—2017年5月来我科室且经分组进行指导的患有早期梅毒的患者180例,随后分为三组,即A组、B组以及C组,每组各60例。其中A组患者采取苄星青霉素药物治疗,B组患者采取阿奇霉素药物治疗,而C组患者采取阿奇霉素联合苄星青霉素药物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皮疹消失的时间以及在治疗后的第3周、第6周、第12周以及第24周的RPR的转阴率。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但是C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皮疹消失时间以及RPR的转阴率等情况均显著优于A组与B组,三组患者的数据差异明显,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同时分析其特点以及相应的规律。方法对我院近两年之内出现青霉素抗生素不良反应事件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其特点以及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年内我院共出现青霉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事件230例,其中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共有八种,不良反应类型包括皮肤症状、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呼吸系统症状等,其中发生概率最高的为皮肤以及其附件损伤。在多种用药方式中,通过口服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如果在疾病的治疗中需要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那么应该在使用之前对患者的过敏史以及疾病情况等进行详细研究,根据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规律在保证治疗有效率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苄星青霉素在HIV感染合并梅毒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录2021.5——2022.5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梅毒患者,共计50例,根据患者是否感染HIV将其分为对照组(HIV阴性者)、观察组(HIV阳性者),均纳入样本25例,患者入组均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评价组间疗效差异。结果:统计两组治疗各阶段治疗效果,治疗9个月后血清学有效率以对照组更高;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血清学治愈率均以对照组更高;治疗后12个月血清学固定率以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HIV感染合并梅毒患者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的血清学有效率和单纯梅毒患者的血清学有效率差异较小,苄星青霉素可以作为HIV感染合并梅毒患者的有效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