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黄芪建中汤在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2023年1月-2024年2月,选定就诊本院的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常规治疗+黄芪建中汤治疗,综合比对。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χ =4.043,P=0.044<0.05)。结论 在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黄芪建中汤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护理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本文旨在探讨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饮食调理、生活规律、心理疏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中医护理干预,包括中药穴位贴敷、针灸、推拿等方法。具体方法如下:(1)中药穴位贴敷:选取神阙穴、中脘穴、天枢穴等穴位,将中药(如附子、干姜、党参等)制成贴敷剂,贴敷在上述穴位上,每日一次,连续4周。(2)针灸:取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治疗,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4周。(3)推拿:取足三里、三阴交、俞、胃俞等穴位,采用揉、按、、拿等手法进行推拿,每次操作3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4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在改善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医护理干预的最佳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脐疗配合毫针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2019年3-7月4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采用脐疗配合毫针疗法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40例患者治愈16例,13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5%。治疗前症状积分为(9.45±0.10)分,治疗后为(5.12±0.45)分,较治疗前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VAS积分为(7.29±0.19)分,治疗后为(3.16±0.10)分,较治疗前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脐疗配合毫针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能够有效减轻疼痛,预防复发,有效率高,且预后好。
简介:摘要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1。其病因病机各大医家多有论述,总体可分为虚实两端,一为“不通则痛”,一为“不荣则痛”。而吾师梁学林教授在不断汲取各大医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痛经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提倡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方药选用晚清名医王清任的“膈下逐瘀汤”随证加减化裁,在临床上疗效显著。我有幸在从师学习期间对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辨证论治略有体会,对此做总结。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温针灸治疗女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治疗目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5月到2021年11月在本校进行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女大学生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痛经宝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得知,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0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结论 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患者来说,进行温针灸治疗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