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筋康盲人按摩张毅坤
关键词:寒凝血淤;痛经;中医治疗;按摩
1.引言
痛经,是一个妇科学名词,又被称为“经行腹痛”,是指女子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间断性小腹疼痛,严重的也会痛引腰骶、剧痛导致不能行走,甚至昏厥。痛经在古代中医领域已是研究科目,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说明淤血是导致经水不利而引起痛经;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提出:“妇女月水来而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脉,损伤冲任之脉”,进一步论证痛经的病因。总结古代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冲任、胞宫失于濡养等是主要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根据病因病机对痛经进行更加科学的分类,便于临床对症治疗。
2.女子痛经的分类
(1)气滞血瘀型。患者在工作、生活中长时间感到抑郁,经期或经期前后情绪低沉,肝火大、脾气暴躁。腹内气滞,气血也随之瘀滞,经血运行不通,从而导致痛经。这类痛经多发生于接近更年期的中年妇女中。
(2)气血虚弱型。患者的脾胃长期较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也有的患者经历过大病、慢性病,身体素质下降了,气血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以致冲任气血少,行经之后,气虚血滞,机体功能无力流通,而导致痛经。这类痛经多发、易发于身体虚弱的妇女之中。
(3)肾气亏损型。有的患者是天生的肾虚,也有的患者是因长期劳作、疾病,而损及精血,动了肾气这一根本。冲任之本是肾脏,肾气亏损后,精亏血少,胞脉失养,行经后更肾气虚弱,不荣则痛。这类痛经多发于肾气虚亏妇女中。
(4)湿热蕴结型。患者因为体内湿热内蕴,流注冲任,阻滞气血正常运行;有的患者在经期、或生产、堕胎之后调理不当,受到湿热邪气侵入;也有患者因肝脾虚弱而水湿内生,湿邪蕴久化热,导致湿热与经血相冲凝结而痛经。
(5)寒凝血淤型。患者多因为贪凉饮冷、感受风寒湿邪等[1],如在经期前后淋雨、洗凉水澡、贪食生冷、吹空调、穿衣单薄、居所寒湿等,使得内伤干寒,风冷寒气淤积在冲任、胞中,导致经络不顺,经血凝滞不畅。也有患者本身是寒性体质,即阳虚内寒,一旦在外界寒气的冲击下,导致反复性痛经。此类痛经主要是寒气、湿气引起,并且各个年龄段的妇女都有可能得这类疾病。
通过对痛经种类的分析,不难发现:寒凝血淤型痛经发病率最高,涵盖的范围最广,但也是容易预防和治疗,专业治疗可分就医和按摩调理两个方面。
2.治疗寒凝血淤型痛经中按摩的价值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性的古医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形成“阴阳”、“虚实”、“脉象”、“经络”、“五脏六腑”等理论,这些也是按摩治疗能够发挥价值的理论来源。中医按摩是一种理疗方法,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应用于治病和保健养生领域,其实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3.1镇痛止痛
古人发现按摩的治疗、调理作用,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当人们遇到扭伤而疼痛时,会本能地按压痛处,发现疼痛减轻或消失,促使按摩逐步应用到医学、养生领域。通过按摩治疗寒凝血淤型痛经,是与按摩最基本的镇痛止痛原理一致,按摩师点压患者的相关部位或穴位,促使局部经血畅通、温经通络,以达到止痛的目的[2]。
3.2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提出:“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论证了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现代医学也证实:按摩可以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可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寒凝血淤型痛经是由于外因影响而身体新陈代谢能力下降,通过按摩可以对这一疾病有调理效果。
3.3调和气血
《灵枢.营卫生会》提出:“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散发与脉外”,营气通过血液输送营养,卫气通过精气保护身体,两者共同组成气血系统。《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天寒日阴,则人血凝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说明气血通顺是健康根本。按摩治疗寒凝血淤型痛经是以柔软、轻和的外力,循经络、按穴位,通过经络传导来调节,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如祛湿驱寒,增强机体健康。
3.4强身健体
通过临床数据来看,寒凝血淤型痛经多发于年轻女子中,一类是初经患者,她们还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对疾病的免疫能力较弱;一类是青年患者,她们在经期前后不注意防寒保暖;另外一类是产后或病后患者,她们有的体质变弱,人体抗病能力下降。这几类人群需要通过自我强身健体来对抗疾病,也可以借助中医按摩理疗来增加抵抗力。专业按摩可以帮助疏通经络,促使气血周流,调节阴阳平衡、消除疲劳和压力等功效,对提高患者体质也是有益的。
4.体会
按摩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明显改善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液的流变性及盆腔血液循环而实现的[3]。从按摩治疗的总思路上来说,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通”,即促进血脉畅通、打通经络,改善血凝滞缓和冲任气血运行,《医学真传》提出的“通则不痛”,与中医按摩的理念相同;二是“温”,此类痛经的根本病因是寒湿沉积、邪气侵蚀,《素问.痹论》提出的“有寒故痛”,因此按摩治疗重点要放在让患者驱寒祛湿,基本方法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调动和理顺营气、卫气。
针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按摩,腹部、腰骶部、下肢是按摩操作的三个主要部位。具体按摩要把握准穴位,方法有:(1)运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按气海穴,以获得通气、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的作用。(2)推按关元穴增加肚脐周围的热度,加快局部血液循环,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3)运用一指禅法或按法按肾俞穴,缓解局部疼痛、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散寒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4)按压八髎穴,激发督脉原阳、调节肾精,以期获得冲任气血和胞脉畅通的效果。(5)血海穴具有健脾益气、养血生血等功能,按压此穴位可以解决阴血不足、淤血阻滞问题。(6)三阴交在小腿内侧,是治疗痛经病的重要穴位,按压此穴道可以调整经脉虚实,起到增强患者身体免疫力的作用。
此外,按摩师在治疗后,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自觉地进行增强体质锻炼等,这对于加快患者康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孔令多.综合疗法治疗寒凝血滞型痛经98例[J].广西中医药,2001(04):45[2]刘芳媛,于燕.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近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70):145
[3]马琳.推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