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周介入手术患者术后穿刺口渗血相关原因和有关干预对策。方法对本医院治疗的70例外周介入手术患者予以调查指标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是收入时间,分组方法是抽签法,一组归入35例,试验组分析术后穿刺口渗血相关原因并实行对应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措施,对两组术后穿刺口渗血总统计率、干预满意总统计率实施比较。结果试验组术后穿刺口渗血总统计率较对照组计算指标结果下降(P<0.05);试验组干预满意总统计率较对照组计算指标结果提升(P<0.05)。结论外周介入手术患者术后穿刺口渗血相关原因有多种,予以对应干预措施可减少术后穿刺口渗血状况的发生。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细胞的异质性疾病,传统治疗往往预后不佳,尤其是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r/rPTCL)。近年来多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在r/rPTCL的治疗中崭露头角,包括不同类型的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免疫调节剂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被证实有效,新药的发现及临床应用有望改善这类疾病的不良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为新生儿提供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接收94例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划分为常规组47例与研究组47例,护士为常规组患儿提供股静脉穿刺采血,为研究组患儿提供外周静脉穿刺采血,评价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情况、评估患者采血后标本溶栓率及皮肤紫绀发生率。结果常规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0例(85.11%),研究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5例(95.74%),研究组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χ2=6.525,P=0.011)。常规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12.77%,皮肤紫绀发生率为17.02%,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4.26%,研究组患儿皮肤紫绀发生率为6.38%,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皮肤紫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外周穿刺采血法操作简单、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采血后新生儿出现皮肤紫绀、标本溶血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白血病外周肝细胞移植术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并总结护理效果。方法:样本选取在我科接受外周肝细胞移植术治疗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儿童白血病患儿58例,并分为参照组(采纳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采纳综合护理)各29例,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就感染、GVHD、消化道反应、HVOD以及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率而言,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参照组,χ2=14.258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周介入术后穿刺口渗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探究。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间我院接收外周介入术的2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开展术后护理工作,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开展工作,以对外周介入术后穿刺口渗血的原因进行汇总,并提出相对的护理对策。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渗血发生率较低、渗血消失时间较快、住院时间具有优势,且护理满意度数据优势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外周介入后穿刺口渗血的因素具有多样性,护理干预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穿刺口渗血概率,对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外周动脉( Peripheral artery)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 2015年 8月 -2016年 8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 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实验组应用外周动脉采血方法。采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他疼痛度等参数指标。结果:实验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疼痛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 关键词: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护理;应用价值 新生儿出生时间短,各项生理心理机能发育不全,需要多次采取开展各种常规检查,以及时发现、诊断和处理各种疾病和不良情况 [1]。但是新生儿血管缺乏充盈性,导致采血难度高。以往新生儿采血多采用股静脉穿刺法,但是大量临床研究显示 [2],该种采血方式一次成功率偏低,需要反复穿刺采取,不仅有严重疼痛感,还可引发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选择其他更有效的采血方式,减轻新生儿痛苦,提升以此采血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一直是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新生儿血管充盈度差,且血管细小,静脉采血难度较高。如护理不当,极易导致采血失败,且易增加患儿的痛苦,严重甚至容易诱发护患纠纷。有研究指出,将外周动脉采血应用到患儿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家长满意度。由于新生儿的血管比较小,所以在采血工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和不便,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引起不良反应。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综合分析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 2015年 8月 -2016年 8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 60例。对照组中有 22例女患儿、 38例男患儿;该组患儿平均年龄为( 15.48±5.02) d,平均体重为( 2791.3±156.5) g,疾病类型: 18例败血症、 22例缺氧性脑病、 13例肺炎、 7例其他疾病。实验组中有 23例女患儿、 37例男患儿;该组患儿平均年龄为( 16.01±4.86) d,平均体重为( 2801.5±155.5) g,疾病类型: 16例败血症、 24例缺氧性脑病、 12例肺炎、 8例其他疾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股静脉穿刺法,新生儿呈仰卧位,垫高臀部并将会阴部包裹好。新生儿穿刺侧髋部外展,屈膝以将穿刺点暴露视野中,对穿刺部位及护理人员手部进行常规消毒。一手于新生儿腹股沟中部与内部 1/3的交界处初级其股动脉波动点,另一手拿注射器在其波动买内 0.5 cm左右处刺入,并向上提针抽血。 1.2.2实验组 实验组应用外周动脉采血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 1)取平卧位,护理工作人员将患儿被刺手部位置放平,将患儿肘关节托好,在肘关节下方 50mm处用拇指绷紧; ( 2)使用右手指腹探明患儿的动脉走向,压出痕迹之后做好相关标志,方便针头更好地进入; ( 3)使用碘酒消毒患儿的局部皮肤,在 30°~ 45°角处使用 4ml注射器插入血管中,出现回血情况之后,固定好针头,抽血血量; ( 4)护理工作人员在拔针瞬间加压止血 3min~ 5min之后,止血之后,防止影响手指血液流通情况,应该立即松开压住的针口。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他疼痛度等参数指标。 1.4评定标准 VAS疼痛评分标准:①轻度疼痛为 0~ 3分;②中度疼痛为 4~ 6分;③重度疼痛为 7~ 10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次性成功采血率分析 实验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为 96.67%( 58/60),对照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为 83.33%( 50/60),实验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00%( 3/60, 1例标本溶血、 1例血肿、 0例呼吸暂停、 1例标本凝血),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6.67%( 10/60, 3例标本溶血、 3例血肿、 2例呼吸暂停、 2例标本凝血),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 P<0.05)。 2.3两组患者的疼痛度比较 实验组轻度疼痛 52例、中度疼痛 8例、重度疼痛 0例,对照组轻度疼痛 41例、中度疼痛 12例、重度疼痛 7例,实验组疼痛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3.讨论 采血是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的基础,而新生儿血管具有充盈度差,直径小等特点,因此护理中实施采血难度更大。常规股静脉穿刺法出血慢、时间久,易导致血样凝血或溶血,易导致检查结果发生较大的误差。同时该种采血方式易造成新生儿静脉血管损伤,可加重静脉输液的疼痛感。此外,股静脉、股动脉及神经呈并行状,因此股静脉损伤易导致其股动脉和神经损伤,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而外周动脉采血方法改变了传统股静脉穿刺法的采血部位,使得护理人员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对采血情况及穿刺点周围情况进行观察,可及时发现穿刺点红肿等不良反应。此外该种采血方式可通过简单的压迫止血法对穿刺点进行止血操作,有效降低了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效提升了采血一次成功率,可见其具有较高的采血安全性。 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操作难度相对而言比较大,因此很容易引起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和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3]。外周动脉采血在采血过程中会相应减轻新生儿的疼痛感,由于操作过程中较为简单,所以会极大提高新生儿采血的安全性。优质护理工作不仅仅能够促成新生儿的健康和成长,还能够有效降低护患之间的纠纷。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常需要進行采血操作,临床实践中不难发现股静脉穿刺采血方式在技术方面要求很高,所以需要寻找到一种更为可靠采血方式 [4]。 新生儿采血依从性差,受疼痛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哭闹等行为,血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5]。此外,新生儿血流多集中于内脏等部位,且血管充盈度较差。受上述特点的影响,给予静脉采血时,患儿动脉及神经损伤的风险较高,加之股静脉较深,一次采血成功率通常较低。如反复采血,不仅容易增加患儿的痛苦,且易增加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导致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下降。近些年來,随着临床对新生儿护理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外周动脉采血逐渐被应用到了患儿的采血过程中,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作为新型的新生儿采血方法,外周动脉采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患儿痛苦小”、“不良反应少”等方面。与静脉相比,新生儿动脉部位较浅,自头部穿刺,可有效明确动脉走向,有助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使患儿的痛苦得以减轻 [7]。此外,经外周动脉采血的过程,同样可有效预防血管损伤,降低血栓、血肿等风险的发生几率,使患儿采血的安全性得以提升。股静脉或者股动脉穿刺采血对医护工作人员的经验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肥胖患儿,股动脉搏动不够轻易找到,导致误穿静脉现象的情况出现 [8]。股动脉穿刺采血对于新生儿的体位有更高的要求,容易让婴儿出现意外感染或者哭闹等情况出现。现阶段来看,临床上多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情况,操作更为简单且安全系数比较高 [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5),采取外周动脉采血方式成功率高,减少患儿的不良反应。本文的上述研究成果,证实了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外周动脉采血的成功率,临床需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干预。为减轻患儿的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例如:护理人员可以以温和的语言、平缓的语调与患儿沟通,使患儿逐渐平静下来 [10]。采血过程中,可采用柔软、清洁的毛巾包裹患儿的身体,模仿患儿在子宫中的状态,增强患儿的安全感,提高其舒适度及依从性,提高外周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外周动脉采血能否成功,与进针角度、穿刺针型号有关 [11]。为减轻患儿的疼痛,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进针角度( 20°~ 45),并合理选择穿刺针,以确保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的痛苦。 综上所述,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具有一次性成功采血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少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巍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2): 251-252. [2] 张蓉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15( 4): 566-567. [3] 宗小敏 .关于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16( 2): 302-302, 303. [4] 钟金富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4( 34): 15, 17. [5] 金二丽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0( 89): 222-222, 223.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整体预后差,一线治疗后复发率高。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多项研究报道了PTCL的治疗进展,尤其是针对复发难治患者,包括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法尼基转移酶(FT)抑制剂、SYK/JAK信号通路双重抑制剂、PI3K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抗CD38单抗、EZH1/2双重抑制剂。新的方案及药物为复发难治PTCL患者带来希望。
简介:摘要:目的:在外周动脉疾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中,采用不同护理方案,总结与探究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实施效果。方法:实验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进行外周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92例病人进行调研,在围手术期间对病人实施不同护理方案,按照随机方式将病人分为2组,每组均纳入46例病人。护理A组对病人实施常规护理,护理B组对病人实施护理干预。总结与探究护理A组与护理B组护理实施效果。结果:护理A组护理满意评分结果明显低于护理B组,差异明显,(P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需要进行采血的新生儿中抽选18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新生儿94例,采取外周动脉采血,对照组新生儿94例,采取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所有新生儿均加强采血护理,对比两组采血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87%,呼吸暂停、标本凝血、血肿、标本溶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0.43%,呼吸暂停、标本凝血、血肿、标本溶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实验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暂停、标本凝血、血肿、标本溶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在新生儿护理中,对外周动脉采血效果进行总结。方法:筛选2020年1月-2022年3月,66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观察组外周动脉采血,对照组新生儿采用股静脉采血,对比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疼痛程度以及满意率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在不同护理干预下,各项参数差异p<0.05,在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后,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率、采血工作满意率、一次采血成功率为2(6.06%)、31(93.93%)、32(96.96%),对照组为9(27.27%)、26(78.78%)、25(75.75%),p<0.05,差异显著。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对新生儿采取外周动脉采血,可以取得更好的采血效果,使新生儿的不良反应率得到控制,对新生儿采血时能够一次性采血成功,可以进一步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