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1、目的:对驻疆某部 525名隔离官兵进行心理干预,并对比干预前后症状自评量表(简称 SCL—90)评分变化情况并与中国军人常模常模进行比较,以此来了解隔离期间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2、方法:对驻疆某部 525名隔离官兵在到达部队隔离当天进行测试,隔离结束 14d后再进行测试,并进行比较分析。 3、结果:隔离后与隔离前比较因子分中的敌对、强迫症状、躯体化、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人际关系因子分有明显下降( P< 0.05)。 4、结论:心理干预对改善在应激情况下的隔离官兵的情绪有很大帮助,值得在边防部队推广。
简介:摘要:护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护理学经历了四个过程: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理护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学通过不断地实践、教育、研究,得到积极充实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护理是护理的方法和手段之一,着眼于患者的心理与生理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是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慢性病会导致巨大危害,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危害。很多患有慢性病的患者长期遭受病魔的折磨,病程长,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出现绝望厌世心理,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等。因慢性病患者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习惯,从而造就了多种心理特点。护士要针对慢性病患者不同心理特点及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慢性病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给予慢性病患者优质的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活动,增强患者对治疗与生活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心情愉悦,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患者心理干预方式及效果。方法选取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1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2例,给予常规护理和检查;观察组9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和护理。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SAS评分以及检查前后血压和心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69.39%未发生不良反应,明显多于对照组36.11%的比例;观察组患者检查后SAS评分、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分别为(69.73±11.25)分、(113.14±5.72)mmHg、(71.52±5.81)mmHg和(74.20±3.14)次/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比较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T增强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改善患者情绪,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于患者身心均有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心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焦点解决模式心理干预。采用伤残接受度量表(ADS)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比较两组入院时、出院3个月和6个月后的伤残接受度水平和生活质量。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2例,最终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纳入98例患者。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ADS、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ADS、SS-QOL评分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焦点解决模式心理干预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和生活质量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点解决心理干预对手术室护士工作负荷、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聊城市中医院手术室护士共106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3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培训,观察组实施焦点解决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工作负荷、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弹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工作负荷总评分及职业倦怠感总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弹性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点解决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手术室护士工作负荷及职业倦怠感,从而提高护士心理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