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对话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有:幼儿对小学缺乏科学认知,教师缺少幼小衔接培训、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不当、政策落实不到位,为促进幼小衔接各主体的沟通和合作,从幼儿、教师、家长和政府四个角度出发,寻找改善策略:围绕幼儿开展教育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养观等,帮助幼儿和谐过渡,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平阴县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精神疾病调查线索知晓情况,为今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与管理提高信息依据,探索适宜的相关知识培训方式。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使用标准调查问卷,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匿名调查。结果:共调查基层医务人员198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0 ±10岁,学历分布为中专、专科、本科;结论:全面系统地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特别是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知识培训,是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率的重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粤北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病毒的病原学特征和流行规律,为医生诊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粤北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已行甲型流感病毒(Flu A)、乙型流感病毒(Flu 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1型(PIV 1)、副流感病毒2型(PIV 2)、副流感病毒3型(PIV 3)等检测的8 547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资料,男5 289例,女3 258例,中位年龄1.0岁。结果8 547例呼吸道咽拭子标本中,2 063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阳性率为24.14%,单一病毒感染2 029例,占98.35%(2 029/2 063),2种病毒同时感染者34例,占1.65%(34/2 063)。7种呼吸道病毒中RSV检出率最高13.40%(1 145/8 547),其后依次为PIV 3、Flu A、ADV、Flu B、PIV 1、PIV 2[3.44%(294/8 547)、2.78%(238/8 547)、2.25%(192/8 547)、1.33%(114/8 547)、0.84%(72/8 547)、0.49%(42/8 547)]。各种病毒感染在性别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季中,冬季的病毒检出率最高,占39.02%(862/2 209),其次为春季,占22.85%(534/2 337);Flu A、Flu B和RSV冬季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三季,ADV以夏季感染多见,PIV 1和PIV 2感染以秋季多见,PIV 3感染以春季多见。Flu A、Flu B和ADV感染以3岁及以上儿童多见,新生儿感染少见,RSV、PIV 3感染以1岁以内的小婴儿及新生儿多见。结论近年来粤北地区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以RSV为主,冬季是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年龄较大儿童Flu A、Flu B和ADV感染率高,小婴儿及新生儿以RSV感染多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病原微生物在异常肺部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58例异常肺部影像患者的临床资料,BALF均行mNGS检测和常规病原微生物检测(普通细菌及真菌培养,涂片包括:抗酸染色、Grocntt六胺银染色、吉姆萨染色,病毒核酸检测),比较2种方法在病原检测上的特点。结果确诊为感染性肺部疾病42例(感染组),非感染性肺部疾病16例(非感染组),感染组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非感染组(P<0.05);mNGS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81.0%,47/58)明显高于常规方法(8.6%,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86,P<0.001)。mNGS的检测时间少于常规方法(2.00±0.01) d比(3.25±0.50) d(P=0.002);mNGS的检测法较常规检测法检测病原的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假阴性较低,88.1%比9.5%、74.1%比32.8%、54.5%比28.3%、11.9%比90.1%。结论异常肺部影像患者,mNGS检测技术检测BALF中病原微生物检出率、敏感度、准确度高,结合临床,可快速且精准诊断,阴性结果有排除感染性疾病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黑龙江省2019—2020年度流感病毒的活动情况及流行规律。方法对黑龙江省流感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优势株进行抗原性、耐药性检测和测序。结果黑龙江省2019—2020年度流感样病例百分比(percentage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ILI%)为1.74%。全省共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12 571份,阳性1 443例,阳性率为11.48%,以A(H3N2)和甲型H1N1亚型为主,分离流感毒株482株。甲型H1N1亚型毒株中98.04%为A/Brisbane/02/2018的类似株;A(H3N2)亚型毒株中34.29%为A/Kansas/14/2017的类似株。所有流感毒株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两种药物敏感。甲型H1N1亚型流感毒株与WHO推荐本年度疫苗株均属于6B.1A分支;A(H3N2)亚型流感毒株为3C.2a分支,而WHO推荐本年度疫苗株属于3C.3a分支,推测流感疫苗对A(H3N2)亚型保护效果不理想。结论通过分析流感病毒病原学特征,可以提高我省流感监测的敏感性,为疫苗候选株的推荐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BICE)的病原分布,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BI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门诊及病房诊治的80例BICE患儿为BICE组,选择同期不伴有惊厥发作的轻度胃肠炎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肠道病毒检测使用荧光PCR法;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L-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使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各指标水平差异,分析BICE患儿惊厥发生及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地区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BICE组80例患儿轮状病毒阳性31例(38.8%),诺如病毒阳性8例(10.0%)。BICE组IL-6、IL-8、SIL-2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NF-α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发作次数≥ 2次组及惊厥持续时间≥5 min组患儿血清IL-6、TNF-α、IL-8、SIL-2R水平均高于惊厥发作次数<2次及惊厥持续时间<5 min患儿组(P<0.05);惊厥发作次数和惊厥持续时间均与IL-6、TNF-α、IL-8、SIL-2R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地区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为主;BICE存在免疫失衡,尤其是IL-6和SIL-2R水平变化更为明显,可能为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提供有效的细胞学及实验检测数据方面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颅内动脉瘤术后合并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纳入2015年至2020年利津县中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98例,其中男98例、女100例,年龄(46.68±1.06)岁。将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作为发生组,未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作为未发生组,将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并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8例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中39例出现颅内感染,发生率为19.70%。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4 h、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出血≥100 ml、术中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7 d、气管切开、糖皮质激素应用及意识障碍均是颅内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 h(OR=2.048,95%CI:1.008~4.164,P=0.019)、术中脑脊液漏(OR=2.328,95%CI:1.000~5.418,P=0.032)及引流管留置时间≥7 d(OR=2.365,95%CI:1.227~4.561,P=0.006)均是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病原菌共178株,革兰阴性菌89株(50.00%)、革兰阳性菌68株(38.20%)、真菌21株(11.80%),其中主要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8株(21.35%)]、金黄葡萄球菌[36株(20.22%)]、大肠埃希菌[31株(17.42%)]。结论本次研究手术时间≥4 h、术中脑脊液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7 d均为颅内动脉瘤术后合并颅内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提高对上述因素的重视,提高护理质量,采取相应预防干预措施,减少治疗中颅内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例慢性肉芽肿病(CGD)患儿临床特点,了解其发病特点、影像学改变、常见感染病原体及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诊断的19例CGD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呼吸爆发检查及基因分析明确诊断19例CGD,均为男童。发病年龄≤1个月13例,诊断年龄为2个月~10岁,母亲为携带者1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肺部真菌感染(19/19例) 、卡介苗病(14/19例)、淋巴结炎(14/19例)、肛周脓肿(9/19例)、皮肤脓肿(5/19例)和溃疡性结肠炎(2/19例)。微生物培养阳性共59例次,其中真菌9例次,肺炎克雷伯杆菌8例次,分枝杆菌7例次,草绿色链球菌5例次,大肠埃希菌3例次,革兰阳性细菌3例次,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次,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例次。19例明确基因诊断,其中CYBB 17例、CYBA 1例、NCF2 1例。无义突变6例,缺失突变5例(大片段缺失2例),剪接突变3例,错义突变5例。其中5种突变类型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中3例剪接突变患儿皮肤、肛周脓肿及淋巴结炎常见,2例大片缺失突变患儿感染较其他患儿严重。结论在国内,CGD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与播散性卡介苗病。感染谱中,分枝杆菌感染较常见;真菌感染占主要部分,呼吸道是最常感染部位;肛周脓肿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关系有待大数据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迟发性及慢性假体周围感染(PJI)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20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316例行初次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PJ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6例,女性170例,年龄(62.3±14.2)岁(范围:22~89岁)。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6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55例。将患者根据术后感染时间分为急性PJI组(65例)、迟发性PJI 组(83例)及慢性PJI组(168例)。收集三组患者的病原菌种类、构成比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革兰阳性菌是PJI的主要病原菌(49.7%,157/316),在急性PJI、迟发性PJI、慢性PJI患者中的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3.8%(22/65)、55.4%(46/83)、53.0%(89/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343,P=0.015),两两比较发现急性PJI患者的培养阳性率低于迟发性、慢性PJ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832,P=0.009;χ²=6.876,P=0.009)。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4.8%,86/15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0.6%,48/157)为主,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革兰阴性菌的培养阳性率为13.9%(44/316),以大肠埃希菌3.8%(12/44)和阴沟肠杆菌2.5%(8/44)为主,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为0~9.09%。急性PJI患者对利福平、环丙沙星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迟发性和慢性PJ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福平:χ²=14.332,P=0.001;环丙沙星:χ²=12.086,P=0.002;红霉素:χ²=9.096,P=0.010);急性PJI患者对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高于慢性PJ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氧氟沙星:χ²=10.500,P=0.002;克林霉素:χ²=7.103,P=0.007;四环素:χ²=6.909,P=0.012)。急性PJI患者的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为60.0%,明显高于慢性PJI患者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 5.853,P=0.040)。结论革兰阳性菌是PJI的主要病原菌,急性PJI患者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迟发性和慢性PJI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输尿管结石患者经输尿管软镜取石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80例。患者术后均发生医院感染。培养所有患者的病原菌,分析病原菌的耐药率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80例患者共培养出116株病原菌,包含79株革兰阴性菌(68.10%),主要为大肠埃希菌[18.97%(22/116)],37株革兰阳性菌(31.90%),主要为粪肠球菌[13.79%(16/116)]。大肠埃希菌所对应耐药率最高的药物为庆大霉素,敏感性较高的药物为亚胺培南;粪肠球菌所对应耐药率最高的药物为青霉素,敏感性较高的药物为万古霉素以及呋喃妥因。院内感染诱因包括伤口护理不当、泌尿生殖道上行感染、医源性感染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肾损伤、结石残余、术后疼痛、术后出血等均为引发术后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输尿管结石患者接受输尿管软镜取石术治疗后,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由术后肾损伤、结石残余、术后疼痛、术后出血等危险因素引发,需针对以上危险因素给予相应干预措施,达到降低术后院内感染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BICE)的病原分布,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BI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门诊及病房诊治的80例BICE患儿为BICE组,选择同期不伴有惊厥发作的轻度胃肠炎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肠道病毒检测使用荧光PCR法;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L-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使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各指标水平差异,分析BICE患儿惊厥发生及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地区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BICE组80例患儿轮状病毒阳性31例(38.8%),诺如病毒阳性8例(10.0%)。BICE组IL-6、IL-8、SIL-2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NF-α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发作次数≥ 2次组及惊厥持续时间≥5 min组患儿血清IL-6、TNF-α、IL-8、SIL-2R水平均高于惊厥发作次数<2次及惊厥持续时间<5 min患儿组(P<0.05);惊厥发作次数和惊厥持续时间均与IL-6、TNF-α、IL-8、SIL-2R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地区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为主;BICE存在免疫失衡,尤其是IL-6和SIL-2R水平变化更为明显,可能为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提供有效的细胞学及实验检测数据方面的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血沉(ESR)、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分析相关参数与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的相关性,分析病原体感染率与性别、年龄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956例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V-A)、乙型流感病毒(IV-B)、副流感病毒(PIV)、肺炎衣原体(CP)、嗜肺军团菌(LP)、肺炎支原体(MP)八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情况,并结合1956例患者WBC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PH)、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计算粒淋比值(NLR值),探讨这些血细胞参数、血清学指标与呼吸道病原体抗体检出率间的相关性。结果: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体检出率与E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抗体检出率与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3.甲型流感病毒(IV-A)抗体检出率与RBC、H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乙型流感病毒(IV-B)抗体检出率与ESR、CRP、中性粒细胞计数、RBC、H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嗜肺军团菌(LP)抗体检出率与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肺炎支原体(MP)抗体检出率与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肺炎衣原体(CP)抗体检出率与N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性别对PIV抗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除腺病毒(ADV)外,其他七种病原体在不同年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了解不同病原体检出率与性别、年龄间的关系,并通过结合血细胞参数和其他血清学检验指标的变化,对明确感染的病原体、患者的临床治疗、疾病的综合评价和鉴别方面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检验科接受微生物检查的4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检验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微生物检验治疗的影响因素和进行分析,将检验结果给予细菌培养,通过微生物药敏试纸扩散法(K-B法)对病原菌耐药性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观察发现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检验科人员素质、检验方法的差异、检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方式及其他因素,在本研究中对微生物检验结果造成差异共92份,2019年有54分,2020年有38分。且检验科人员素质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在5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四环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在70%以上。结论:在微生物检验的临床实践中,相关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规范操作,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以此来提升微生物检验的检验治疗。其次,应依据病原菌耐药性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降低耐药率。
简介:摘要:目的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八项呼吸道病原体的IgM抗体进行联合检测,分析本地区患儿易感的呼吸道病原体种类。方法 对我院2018~2021年度2238例患儿的八项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阳性率最高的病原体为B型流感病毒(IVB),占45.77%;发生混合感染者共有1061例,占阳性病例总数的47.41%;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的为3~6岁年龄段,其余依次为1~3岁年龄段、>6岁年龄段、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感染治疗方案,为IE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2019年期间承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患者血培养阳性的病例,结合临床病例分析病原菌分布及抗感染治疗情况。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阳性17例,占比53.12%,病原菌分布为链球菌(10例),粪肠球菌(3例),近平滑念珠茵(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及鲍曼不动杆菌(1例)。抗感染治疗中的抗菌药物主要为青霉素(n=23,71.9%)。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原菌主要为链球菌,抗感染方案以大剂量青霉素、β内酰胺类、氨基苷类药物为主的抗感染治疗原则。在医疗中广泛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了抗药性菌株的出现,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扰。因此,密切关注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的分布,对指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