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许多患者主诉在接受乳房硅胶假体植入手术后出现了系统性的全身症状,加之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引发了人们对于硅胶假体安全性的关注。研究者们将这些症状统称为乳房假体相关疾病(BII),主要包括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乳房假体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神经性疾病以及乳房假体对患者的子代和精神影响等。该文作者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乳房植入物和大部分特定疾病过程之间有直接联系。作者认为对于BII的探索非常重要,需要医患双方、制造商、监管机构共同合作,建立健全乳房假体的监测体系,对BII进行全面、长期的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应用保留假体的"多米诺"序贯疗法治疗骨肿瘤保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注意事项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共11例采用保留假体的序贯疗法治疗骨肿瘤保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51.82±15.57)岁(范围21~74岁)。股骨远端肿瘤膝假体6例,胫骨近端肿瘤膝假体2例,骨盆假体感染2例,股骨中段假体1例。术前8例发热,2例出现窦道。序贯疗法治疗失败定义为:感染复发。治疗方法为保留假体的清创灌洗同时全身联合局部应用药物敏感的抗生素,评估患者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手术部位X线及CT扫描,并进行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结果微生物培养阳性率72.7%(8/1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停乳链球菌(C群)1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由(10.91±2.31)分提升至(20.73±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2,P<0.05)。3例序贯治疗感染控制失败,手术成功率72.7%(8/11),其中1例截肢,1例长期创面换药,1例改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髓内钉反向双插技术控制感染。结论对临床感染症状短于1个月的骨肿瘤保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采用保留假体的"多米诺"序贯疗法治疗可取的较好的早中期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相骨显像联合SPECT/CT较三相骨显像鉴别假体周围感染与假体松动的增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9年11月行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疑似假体周围感染与假体松动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行三相骨显像联合SPECT/CT的70例患者[男27例、女43例,年龄(69.5±10.5)岁]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术中所见或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标准,评价三相骨显像及三相骨显像联合SPECT/CT在假体周围感染与假体松动中的诊断价值。采用χ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70例患者中,确诊假体周围感染34例(48.6%,34/70),假体松动36例(51.4%,36/70)。三相骨显像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32/34)、77.8%(28/36)、85.7%(60/70)、80.0%(32/40)和93.3%(28/30);联合SPECT/CT后的诊断效能分别为94.1%(32/34)、94.4%(34/36)、94.3%(66/70)、94.1%(32/34)、94.4%(34/36);特异性及准确性有明显提高(χ2值:4.167和4.167,均P=0.031)。结论三相骨显像联合SPECT/CT对假体周围感染与假体松动的诊断具有增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红色荧光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假体感染(PJI)临床株,探究工具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和初步应用可行性。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手段构建mCherry红色荧光表达质粒,通过电转化和噬菌体转导构建红色荧光标记金葡菌PJI临床株。通过生长曲线检测,体外成膜和生物量分析和荧光强度测量鉴定工具菌生物学特性。采用RAW264.7细胞株、工具菌建立共培养模型。采用该模型示踪不同锌离子浓度处理的巨噬细胞对于荧光PJI金葡菌吞噬能力。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定量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使用Gibson系统成功构建了荧光表达质粒pRMC2-pts-mCherry,并且使用噬菌体Phage11将该质粒成功导入金葡菌假体感染临床株ST1792。较之于野生株ST1792,荧光金葡菌ST1792-pRMC2-pts-mCherry两者的生长曲线没有统计学差异(F=0.012,P>0.05)。在0.5%葡萄糖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G)内,两者的生物膜光密度(OD)值分别为(3.700±0.003)和(3.715±0.042)(t=0.6056,P>0.05);10%滑液中生物膜OD值为(3.682±0.084)和(3.648±0.095)(t=0.474,P >0.05)。使用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VIS)检测荧光强度,24 h荧光强度为(1.95± 0.04)、48 h荧光为(1.94±0.13)、72 h荧光强度为(1.95±0.04),荧光强度72 h稳定(F=2.944,P>0.05)。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以及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评价发现,使用锌离子浓度30~60 μmol/L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处理RAW264.7 24 h,可以促进其吞噬金葡菌,其中30 μmol/L吞噬率为(44±4)%(t =4.75,P<0.01)、45 μmol/L吞噬率为(45±6)%(t=4.086,P<0.05)、60 μmol/L离子处理的巨噬细胞,其吞噬率为(38±4)%(t =4.786,P <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红色荧光临床PJI金葡菌,并验证其用于PJI相关体外吞噬研究的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LIC(kidney,liver,index surgery,cemented prosthesis and C reactive protein value)评分系统用于预测清创、假体保留联合抗生素方案(DAIR)治疗急性假体周围感染(PJI)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骨科急性PJI患者44例,其中男17例、女27例,年龄21~86岁,均行DAIR。结合病史和检验结果,计算患者术前KLIC评分,并按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KLIC评分≤2分组、2.5~3.5分组、4~5分组、5.5~6.5分组和≥7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基线资料、住院时间和DAIR治疗结果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KLIC评分系统预测DAIR治疗结果的准确性;以DAIR失败作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绘制累积治疗成功率曲线。结果5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变部位、感染分类、感染症状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组患者总体治疗成功率为61.36%(27/44)、失败率为38.64%(17/44);KLIC评分≤2、2~3.5、4~5、5.5~6.5分和≥7分5组的失败率分别为0/8、2/8、5/13、6/10、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趋势χ2检验结果提示,随着KLIC评分的增加,DAIR失败率也随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P=0.001)。ROC曲线显示KLIC评分在预测DAIR治疗结果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AUC=0.876,95%可信区间0.773~0.978,P<0.001)。Kaplan-Meier曲线提示:KLIC评分≥7分的患者累积治疗成功率低于KLIC评分<7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P=0.003)。结论KLIC评分对于DAIR治疗结果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对于KLIC评分≥7分的急性PJI患者,DAIR治疗的失败率较高,不建议采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假体清创结合抗生素骨水泥间质体填充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辅助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历资料,男女各6例;平均年龄(60±9)岁。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彻底清创,取出聚乙烯衬垫,使用万古霉素骨水泥间质体填充,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术后生理盐水持续冲洗1周为一周期,待感染控制后取出间质体更换同种型号衬垫并关闭术口。术后使用万古霉素稀释后关节腔注射,并复查白细胞、降钙素原、血沉、C-反应蛋白检测感染控制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患者症状改善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过3~4周治疗,术口均甲级愈合,复查白细胞、降钙素原、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出院后患者均获得12~60个月随访,平均(30.1±17.8)个月。患者均无感染复发或新的感染,术后3月VAS评分及HSS评分[VAS评分(1.1±1.0)分;HSS评分(87.3±5.4)分]与治疗前相比[VAS评分(5.5±1.4)分;HSS评分(43.0±16.2)分]相比明显改善(t=8.713,P <0.05; t=8.970,P <0.05)。结论保留假体清创结合抗生素骨水泥间质体填充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中能够有效控制感染且保留良好的关节功能。
简介:背景:目前α-防御素对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诊断价值不确定。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α-防御素对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及学位论文,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10月,无语言限制。采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结果:纳入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604例患者。α-防御素在诊断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合并敏感性为0.96(95%CI:0.92~0.99),合并特异性为0.97(95%CI:0.95~0.98),合并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23.56(95%CI:14.58~38.08)和0.05(95%CI:0.02~0.12),SROC下面积为0.9908,Q值为0.9603,诊断比值比为552.65(95%CI:166.27~1836.93)。结论:在诊断假体周围关节感染中,α-防御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一种辅助手段。
简介:摘要报告1例由贝纳柯克斯体导致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关节疼痛并窦道形成,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确诊为贝纳柯克斯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采用二期翻修手术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通过文献复习,共检索出贝纳柯克斯体感染患者9例,其中髋关节6例、膝关节3例,4例有明确的病原微生物接触史,仅1例影像学上出现假体松动,贝纳柯克斯体IgG抗体阳性7例,基因检测阳性7例,8例病原学检查阴性、1例未做培养。所有患者均采用多西环素联合羟氯喹治疗。1例无Q热病症状者,治疗后血清学指标转阴;1例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者治疗后症状缓解,血清学抗体指标和核医学结果转阴;另7例患者经二期翻修手术后治愈。贝纳柯克斯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例罕见且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诊断主要依靠基因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治疗以足量、长程使用敏感抗生素联合二期翻修手术为主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的原因,探讨二期返修手术的策略。方法回顾2005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7例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深部感染患者行感染旷置术。其中6名患者为男性患者,1名患者为女性患者;4例为骨巨细胞瘤,3例为骨肉瘤;股骨远端2例,胫骨近端5例。再次手术距离首次手术时间由4月—20个月,全部患者再次手术均采用假体取出、彻底清创和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控制感染后二期返修。7例患者术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术后随访6—24个月,7例患者术后均无感染复发。结论彻底清创、足够间隔期以及二期手术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假体是有效控制感染复发的有效措施。术中因循序渐进取出假体及骨水泥,二期翻修时仔细解剖并注意足够软组织覆盖。
简介:摘要假体乳房再造术是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术后感染率较高,是导致再造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对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有严格限制,增加了临床医生对假体再造术后感染控制的难度,现对于假体乳房再造术中局部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仍有不同认识,对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和时间缺乏共识。该文系统分析了目前假体乳房再造术后的感染、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控制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假体乳房再造术后的感染发生率(2.5%~24.0%)明显高于其他清洁手术。(2)应用扩张器或假体、脱细胞异体真皮、术后放疗和引流时间长等是增加假体乳房再造感染率的因素。(3)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采用混合抗生素溶液冲洗假体置入腔隙,可以有效降低乳房再造术后感染发生率。(4)术后延长抗生素应用的利弊尚需进一步研究。(5)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后发生感染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替代性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