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米雨
  • 学科: 医药卫生 > 诊断学
  • 创建时间:2022-08-17
  • 出处:《今日健康》2020年第1期
  • 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安徽合肥238000
  • 简介:目的:在静止期浆细胞乳腺(PCM)治疗中应用超声弹性成像(UE),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的67例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首先进行常规超声(US)扫描,随后切换至UE模式。以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为依据,比较US、UE的诊断效能。结果:UE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38%、97.14%、91.04%,明显高于US诊断的65.63%、60.00%、62.69%,差异明显(P<0.05)。结论:与US相比,UE对静止期PCM的诊断效能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浆细胞性乳腺炎;静止期;超声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延长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还能对肿瘤实现持久应答。然而,ICI的疗效在不同类型NSCLC患者中存在显著异质,目前仍缺乏普遍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ICI治疗的获益情况。炎症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血清中多种标志物也成为反映免疫状态的临床指标,如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指标。这些标志物简单易得,与多种实体肿瘤的预后相关。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免疫疗法 炎性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纤维母细胞肿瘤(UIMT)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2019—2020年6例UIM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分子病理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年龄14~65岁;肉眼及临床检查肿瘤位于子宫肌壁间、黏膜下,直径2.5~6.0 cm,4例肿瘤切面略灰黄、灰白,2例肿瘤切面灰白、灰褐相间,质地较硬;镜下主要有两种形态:纤维型和黏液型,纤维型呈纤维瘤病样,主要表现为富于细胞的束状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细胞核呈胖梭形伴不同程度异型;黏液型呈筋膜炎样,主要表现为黏液样或水肿基质中见胖梭形肿瘤细胞。在肿瘤间质中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异型轻至中度,核分裂象(2~4)个/10 HPF。免疫组织化学5例显示肿瘤细胞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1例显示ALK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证实5例肿瘤细胞存在ALK基因重排,1例肿瘤细胞ALK基因重排阴性。结论UIMT是一类中间型肿瘤,具有局部复发和转移的风险。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细胞形态,易于和子宫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混淆。免疫组织化学ALK阳性或FISH检测ALK基因重排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子宫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分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腹腔上皮样肌纤维母细胞肉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sarcoma,EIM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诊断的2例儿童腹腔EIMS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患儿女,10个月,例2患儿男,7个月,均因发现腹部膨隆入院。组织学形态:以淋巴细胞为主伴少量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黏液样背景,大圆形细胞呈小簇状或单个散在分布,泡状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1、ALK(D5F3)、结蛋白、CD30;部分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不表达panTRK、TRKA、ROS1。本组2例均为婴幼儿患者,相较于成人有以下特点:(1)核分裂象少,<5个/10 HPF(P<0.05);(2)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儿童(<12岁)中位生存期>36个月,预后可能较成人好。结论EIMS是一种高侵袭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比较低,发生于儿童更为罕见;其具有典型的组织学形态、ALK(D5F3)的核膜特征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均有ALK基因重排。

  • 标签:
  • 作者: 李欣 张鑫 梁雪 金伟 李宝新 张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
  • 作者: 王培 冯学兵 段兴旺 刘升云 赵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郑州 45000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南京 210008,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南昌 3300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郑州 45005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风湿多肌痛(PMR)是一种以颈部、肩胛带和骨盆带肌肉疼痛、晨僵,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伴或不伴发热等全身反应为表现的综合征。巨细胞动脉(G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几乎全身血管均可受累的系统血管,主要侵犯大、中动脉,病变呈节段、坏死性,组织病理学呈肉芽肿样炎症。我国目前尚缺乏GCA的流行病学资料,实际患病率可能被低估。GCA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不可逆的视觉丧失及脑血管事件。PMR发病率为GCA的3倍,临床上需排除其他特异性疾病。GCA患者中40%~60%合并PMR,PMR患者中约15%合并GCA。为推进GCA和PMR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2005年临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GCA和PMR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风湿性多肌痛 巨细胞动脉炎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分布和功能分子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RA发病相关。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或体检的62例RA患者(RA组)、52名健康对照者(HC组)和12例疾病对照患者(疾病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单核细胞可分为经典型(CM)、中间型(IM)和非经典型(NCM),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核细胞亚型分布、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的表达以及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²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配对符号秩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IM比例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RA组[0.40(0.40,0.50),7.60%(5.97%,8.53%)]和疾病对照组[0.40(0.40,0.68),8.20%(5.85%,10.28%)]的单核细胞绝对值和占白细胞百分比均高于HC组[0.30(0.30,0.40),5.80%(5.03%,6.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4.733,P<0.001;H=27.469,P<0.001)。RA组、HC组、疾病对照组的CM[85.49%(76.91%,89.21%),88.94%(86.36%,91.72%),90.26%(80.25%,92.56%)]、IM[11.65%(8.47%,17.89%),7.89%(5.36%,10.75%),5.56%(4.17%,8.27%)]和NCM[2.22%(1.39%,3.74%),2.49%(1.74%,4.66%),5.13%(3.39%,9.85%)]占比均有差异(H=11.389,P=0.003;H=20.815,P<0.001;H=10.640,P=0.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与HC组的CM和IM相比,RA组CM占比降低、IM比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3)。RA组、HC组、疾病对照组单核细胞胞内TNF-α水平均呈IM最高,NCM次之,CM最低的趋势。RA患者IM胞内TNF-α水平和血清 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376,P=0.041)。RA组和疾病对照组的IM亚群表达HLA-DR水平均高于HC组[8 611.5(6 201.3,9 890.8),10 295.0(7 899.0,13 632.0),6 278.0(4 057.8,9 522.0),H=10.495,P=0.005]。RA患者外周血IM比例与临床指标CRP(r=0.119,P=0.359)、RF(r=0.204,P=0.112)、ESR(r=0.153,P=0.236)均无明显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比例(OR=1.169,95%CI 1.003~1.363,P=0.046)、CRP(OR=1.277,95%CI 1.000~1.631,P=0.050)、RF(OR=1.179,95%CI 1.080~1.287,P<0.001)是RA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IM比例诊断R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7,95%CI 0.590~0.784,P<0.001。结论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分布异常,RA患者中IM比例的增加及其抗原提呈能力增强、分泌TNF-α水平增加可能在RA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单核细胞 HLA-DR抗原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幼年特发性关节(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风湿性疾病,其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包含了不同亚型的一组异质性疾病。J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免疫应答紊乱在其发病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适应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的不同亚群可能参与JIA不同亚型的发病过程,导致各自不同的临床表现,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及相关分子信号通路尚未完全阐明。该文通过综述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结果,探讨不同种类适应免疫细胞在JIA各亚型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JIA各亚型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 标签: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膀胱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理特点、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0年2月11日收治的1例膀胱IMT患者的临床资料。于2020年2月17日全麻下行膀胱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膀胱左侧壁4 cm×3 cm×3 cm葡萄样肿物,累及左输尿管末端,故同期切除左侧输尿管末端2 cm,行左侧输尿管-膀胱吻合术。结果术后病理示:瘤细胞梭形,束状、编织状排列,可见细胞浸润,部分组织坏死,浸润肌壁生长;免疫组化结果为Vimentin(+)、ALK(+)。病理诊断示:膀胱梭形细胞肿瘤,考虑低度恶性IMT。随访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膀胱IMT是极少见的膀胱交界肿瘤,发生于青少年者易误诊为横纹肌肉瘤,病理及免疫组化是其诊断的金标准。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因有复发及转移可能,术后应定期进行膀胱镜及影像学复查。

  • 标签: 膀胱肿瘤 肌成纤维细胞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疾病(IDD)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6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确诊的7例MOG抗体相关ID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儿为2例,男性为5例;平均年龄为8.3岁。回顾分析该7例MOG抗体相关IDD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初诊时,这7例患儿分别被误诊为急性播散脑脊髓(ADEM) (2例)、视神经(ON)(2例)、多发性硬化症(MS)(1例)、脑膜炎(1例)及自身免疫脑炎(AE) (1例)。其中年龄较小患儿临床表现为ON症状,而年龄较大者为ADEM症状。②7例患儿中,2例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WBC)增高、蛋白水平增高;而脑脊液MOG抗体呈阳性为6例,外周血抗CASPR-2抗体呈阳性为1例;6例患儿颅内压>200 mmH2O(1 mmH2O=0.098 1 kPa)。③7例患儿中,外周血WBC增高为2例,C反应蛋白(CRP)呈阳性为1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为1例。所有患儿外周血MOG抗体检测结果均呈阳性,而外周血抗CASPR-2抗体呈阳性为1例。④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变累及侧脑室周围为5例、基底节为3例,丘脑、脊髓和视神经各为2例,脑干和延髓各为1例,伴脑膜强化为1例;而且这7例患儿的病灶直径均>2 cm;年龄>5岁的3例患儿的病灶边界光滑、清晰。⑤治疗方案:1例患儿于急性期静脉输注甲泼尼龙10~30 mg/(kg·d)(每3天剂量递减1/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2 g/(kg·d)×1 d,6例静脉输注地塞米松[起始剂量为0.5 mg/(kg·d),序贯减量至泼尼松1 mg/(kg·d)口服维持治疗]+IVIG 0.4 g/(kg·d)× 5 d。治疗维持期内,对这7例患儿均进行泼尼松口服治疗,其中5例每个月静脉输注1剂IVIG,剂量为2 g/kg。对2例MOG抗体相关IDD复发患儿,均再次进行静脉输注甲泼尼龙+IVIG治疗,其中1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方案为375 mg/(m2·次)×1次/周×4周。治疗后,5例患儿获得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平均年复发率(ARR)为0.40次/年。结论MOG抗体相关IDD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易被临床误诊。MOG抗体可与AE相关抗体同时存在,影像学诊断可见多灶性病变。MOG抗体相关IDD虽为MOG抗体所介导,但是MOG抗原的免疫致病,则与T、B淋巴细胞息息相关。MOG抗体对激素治疗敏感,即使在该病患儿多次复发的情况下,预后亦良好。

  • 标签: 脱髓鞘疾病 炎症 中枢神经系统 抗体 磁共振成像 复发 糖皮质激素类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浆细胞乳腺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7月至 2019年 7月收治的 110例浆细胞乳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疾病的不同时期和所用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所有时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 100%,其中有 4例患者治愈后复发,其中 1例为单纯导管扩张溢液, 1例为炎症肿块, 1例为无痛肿块, 1例为慢性瘘管,经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治疗浆细胞型乳腺需要一套合理完整、科学有效的方案,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浆细胞型乳腺炎 外科 分期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软脂酸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炎症细胞因子CRP、TNF-α“及iNOS的影响。方法:培养鉴定原代大鼠VSMCs,使用不同浓度的大黄素(1、10、50μmol·L^-1)预孵育VSMCs24h,再以浓度为100μmol·L^-1的软脂酸刺激24h,使用RT—PCR、westernblot分别测定VSMCsCRP、TNF-α/、iNOS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浓度为50μmol·L^-1的大黄素预孵育大鼠VSMCs24h后,与软脂酸组相比,CRP、TNF-α、iNOS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素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软脂酸诱导的大鼠VSMCs因子的表达,可以通过抗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标签: 大黄素 软脂酸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浆细胞乳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浆细胞乳腺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取西医治疗并结合中医疗法。对照组只采取西医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急性期肿块消退时间、治疗效果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总有效40例(95.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36例(85.7%),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能通过调节患者全身免疫状态,达到治疗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乳腺效果确切,有效促进疾病痊愈,可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浆细胞性乳腺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心理护理在浆细胞乳腺切开引流术后护理中的作用。使用方法为将8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了常规的护理方式,研究组采用心理疏导方式。结果研究组术后恢复和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经过研究测试表明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使患者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升了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

  • 标签: 浆细胞性乳腺炎 心理护理 护理质量 满意率
  • 简介:摘要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少突胶质细胞中表达,位于髓鞘最表面,是髓鞘的重要组成部分。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疾病是近年来神经科领域研究热点,其临床表型谱变化多样,随着对该病研究的逐渐深入,已发现越来越多的表型。目前推荐采用基于细胞的检测方法(cell-based assay,CBA)检测外周血中MOG抗体。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亦存在差别,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目前确切致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对其治疗方案、长期预后等方面仍存在争议。该文将对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疾病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脱髓鞘疾病 抗体
  • 简介:摘要选择来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重症胰腺患者资料,根据所治疗时的方案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探究急性重症胰腺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患者抑制T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重症胰腺患者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效果显著,能使CD8+CD28-T细胞含量升高,并缩短各项时间指标。

  • 标签: 急性重症胰腺炎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抑制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浆细胞乳腺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7月至 2019年 7月收治的 110例浆细胞乳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疾病的不同时期和所用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所有时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 100%,其中有 4例患者治愈后复发,其中 1例为单纯导管扩张溢液, 1例为炎症肿块, 1例为无痛肿块, 1例为慢性瘘管,经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治疗浆细胞型乳腺需要一套合理完整、科学有效的方案,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浆细胞型乳腺炎 外科 分期治疗
  • 简介:患者男,16岁,因“腹痛、腹胀8月,再发半月”入院。8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持续胀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当地医院查尿淀粉酶780U/L,血淀粉酶、血常规正常,腹部彩超未见异常,诊断急性胰腺(AP),予抗、抑酶、抑酸等处理腹痛好转,仍腹胀。半月来上述症状再发,伴有腹泻,解墨绿色水样便4~6次/d,无黏液脓血,MRI示少量胸腹水,血常规、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1300U/L,按AP治疗后无效转入我院。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支气管哮喘史。家庭成员中无类似发病史,其母的妹妹有支气管哮喘史。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支气管哮喘 误诊 尿淀粉酶 血淀粉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