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及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的变化及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63例,于入院时、入院后24h、48h、72h及168h不同时间段采外周静脉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进行GCS评分,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WBC和PMN之间的关系。选取10例健康自愿者行WBC及PMN计数检查。结果颅脑损伤以后WBC及PMN先升高后下降,分别于伤后24h和48h达到高峰(P〈0.05);伤后WBC及PMN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GCS〈8分组WBC和PMN计数显著高于GCS≥8分组(P〈0.05);颅脑损伤后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与WBC及PMN呈正相关(P〈0.05);GOS评分与WBC及PMN呈负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WBC及PMN明显升高,且与伤情、出血量、水肿体积及预后有关,可能跟WBC及PMN对颅脑损伤后引起的继发性损害有关,WBC和PMN计数有助于对伤情、预后的判断。
简介:目的提高对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Fujimotodisease,KFD)的认识。方法报道3例KDF的临床表现,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抗感染治疗无效,病程数周到数月,所有病例都经淋巴结活检得以确诊,激素治疗效果较好。结论KFD并非少见病,由于对其认识不足,临床上易导致误诊误治,故认识其临床特点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分析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临床病理特征。25例AAV患儿根据肾组织病理改变类型分为局灶型组、新月体型组、硬化型组和混合型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组间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显示,AAV患儿表现为多器官损害,主要以呼吸系统与泌尿系统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局灶型组炎性反应较重;新月体型、硬化型及混合型脑利钠肽前体(BNP)明显升高,影响机体的血流动力学;新月体型和硬化型肾功能损伤较重;新月体型肾小管损伤明显。提示AAV的肾脏损伤以新月体型和硬化型病变较重,此类患儿预后较差。免疫指标的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提高对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EG合并急性胰腺炎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系统检索文献并汇总复习类似病例相关报道,分析总结EG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结果男,14岁,以"反复腹痛、腹泻1周"主诉入院。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入院后查血嗜酸性粒细胞(EOS)0.62,血清IgE393U·mL^-1,骨髓细胞学检查示EOS比例增加,内镜下显示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病理活检显示十二指肠黏膜EOS浸润,诊断为EG。经泼尼松抗炎和抗过敏药物等治疗1周后病情缓解,血EOS降至正常,随访2年患儿病情稳定无反复。在万方、中国知网、EMBASE和PubMed等数据库系统检索相关文献11篇,汇总EG合并急性胰腺炎14例(儿童病例4例),均以急性胰腺炎表现起病而误诊,以腹痛、恶心和呕吐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为主,外周血EOS均明显升高,腹腔积液EOS比例对诊断EG合并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提示意义,1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十二指肠黏膜异常改变。13例明确诊断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1例手术切除胰腺后复发,诊断EG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缓解。结论EG合并急性胰腺炎罕见,对不明原因急性胰腺炎,且伴血EOS增多或常规抑酶抑酸治疗后临床转归差者,应警惕EG可能,完善内镜病理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一种以肝内外胆道进行性梗阻和纤维化、肝实质纤维化和炎症为特征的新生儿肝胆系统疾病。BA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是很清楚,肝内外继发性持续性炎性反应可能是其致病机制之一。Kasia手术治疗是胆道闭锁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然而大部分患儿术后仍会出现退黄效果不佳、胆管炎反复发作等情况,最终需要肝移植。这可能与患儿长期的肝内外胆管持续性进行性炎性反应有关。目前的研究发现肝组织中除了炎症细胞的浸润外还有大量炎性介质的分泌,它们共同参与或介导炎性反应。因此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胆道闭锁肝中炎症细胞及炎性介质浸润的研究进展做一论述,以期对后续胆道闭锁的抗炎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报道3例甲状腺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3例甲状腺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大体表现为灰白-灰褐色,质地硬。镜下观察见3例肿瘤细胞均呈圆形,胞质清晰,呈腺泡状或巢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例肿瘤细胞均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AE1/AE3)、PAX8、PAX2、CD10、碳酸酐酶9(CA9)、肾细胞癌标志物(RCC)和波形蛋白。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3例均有VHL基因缺失和染色体3p缺失。3例随访1~3年,均未见复发,例1、2因脑血管疾病死亡,例3患者仍健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断。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发病年龄3至16岁,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居多,患儿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皮疹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结果经及时治疗,患儿恢复良好。结论提示扁桃体脓性分泌物覆盖是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体征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黄-桃仁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桃仁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模型。造模后第1天开始,大黄-桃仁低、中、高剂量组灌胃0.2、0.6、1.8 g/ml的大黄-桃仁水煎剂,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灌胃7 d。观察粘连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D-乳酸(D-lactic acid, D-LA)、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和血管内毒素(endotoxin, ET)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IgA)、CD4+T和CD8+T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大黄-桃仁低、中、高剂量组粘连评分降低(P<0.05),血清IL-1β[(8.66±1.07)ng/L、(8.15±1.23)ng/L、(7.99±1.11)ng/L比(14.08±2.54)ng/L]水平降低(P<0.01),肠黏膜SIgA[(1.38±0.15)、(2.87±1.17)、(2.79±0.80)比(0.65±0.12)]表达升高(P<0.01);大黄-桃仁中、高剂量组血清D-LA[(8.57±1.73)mg/L、(7.13±1.75)mg/L比(14.58±2.81)mg/L]、ET[(77.39±6.83)mg/ml、(50.49±7.80)mg/ml比(138.22±7.79)mg/ml]水平降低(P<0.01),肠黏膜CD4+T[(2.61±0.83)、(2.91±1.62)比(1.15±0.98)]和CD8+T[(2.88±0.69)、(3.01±1.86)比(1.26±0.74)]表达升高(P<0.01)。结论大黄-桃仁水煎剂可改善大鼠肠黏膜通透性,有效保护肠黏膜免疫屏障,从而减轻炎性反应,防治粘连性肠梗阻。
简介:目的检测皮肌炎(DM)、多肌炎(PM)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其与间质性肺疾病(ILD)的相关性,探索炎性肌病(IM)伴发ILD新的治疗靶点。方法收集DM患者35例,其中DM-ILD组17例,DM-非ILD组18例,DM-ILD患者中急性/亚急性间质性肺炎(A/SIP)患者11例,慢性间质性肺炎(CIP)患者6例;PM组15例,其中PM-ILD组6例,PM-非ILD组9例;健康对照组10例,详细记录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流式CBA法检测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水平。分析三种血清因子与ILD的相关性。结果(1)DM组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HC组(P〈0.05);(2)PM组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HC组(P〈0.05);(3)DM-ILD组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DM-非ILD组(P〈0.001,〈0.001,0.011);PM-ILD组与PM-非IL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L-6在DM-ILD组表达显著高于PM-ILD组(P=0.013),IL-8和TNF-α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DM-ILD组中,IL-6、IL-8、TNF-α在A/SIP组较CIP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DM-ILD中IL-6、TNF-α、IL-8水平均显著高于DM-非ILD患者;IL-6在DM-ILD患者中显著高于PM-ILD患者;IL-6可能在DM-IL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择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120例(胆囊炎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两组HMGB1、白细胞介素(IL)-17、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Th17和Treg细胞水平,并进行比较;胆囊炎组患者均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胆囊炎组HMGB1和Th17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Treg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9.84 ± 0.82)μg/L比(4.12 ± 0.75)μg/L、(4.02 ± 0.31)%比(1.53 ± 0.24)%、(3.16 ± 0.65)%比(6.17 ± 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囊炎组IL-17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TGF-β水平低于对照组[(37.46 ± 4.73)ng/L比(18.52 ± 4.32)ng/L、(4.32 ± 0.64)μg/L比(6.84 ± 0.6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Th17(r=0.564)、IL-17(r=0.602)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Treg(r=- 0.518)、TGF-β(r=- 0.563)水平呈负相关(P<0.01)。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治疗后HMGB1、Th17、IL-17水平降低,Treg、TGF-β水平升高[(4.76 ± 0.75)μg/L比(9.84 ± 0.82)μg/L、(1.82 ± 0.24)%比(4.02 ± 0.31)%、(16.27 ± 4.28)ng/L比(37.46 ± 4.73)ng/L、(5.58 ± 0.73)%比(3.16 ± 0.65)%、(5.23 ± 0.55)μg/L比(4.32 ± 0.64)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外周血HMGB1水平升高,Th17/Treg平衡失调,检测HMGB1、Th17和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水平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程度和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在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中的表达及黄芪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接种不含柯萨奇B3病毒(CVB3)的Eagle’培养液,10例]、模型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接种CVB3建立VMC模型,治疗组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0g/kg.d),其余两组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第14d处死小鼠,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计算心肌病理积分,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cTnI),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IP-2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P-2mRNA表达。结果:14d后,治疗组生存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80.0%∶53.33%,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病理积分[0分∶(2.57±0.48)分]、血清cTnI水平[(0.27±0.04)ng/mL∶(0.62±0.17)ng/mL]、心肌MIP-2mRNA[(0.31±0.06)∶(0.92±0.23)]及蛋白表达[(0.24±0.05)∶(0.67±0.18)]水平均明显提高(P〈0.01),且MIP-2蛋白表达与病理积分和cTnI呈正相关(r=0.89,P〈0.01;r=0.74,P〈0.05);治疗组病理积分[(1.42±0.27)分]、cTnI[(0.39±0.11)ng/mL]、MIP-2mRNA[(0.71±0.18)]及蛋白表达[(0.43±0.12)]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MIP-2表达显著增加,其表达水平与心肌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MIP-2参与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减少其产生可能是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机制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该药物对症状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78例于2021年1月至6月来我院治疗EB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均匀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入院后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与护理,对照组患者通过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孟鲁司特钠进行辅助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下降,且实验组下降更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结论 在给予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基础上,联合使用孟鲁司特钠进行辅助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消除患者体内炎症因子、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4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方法提取1 ~ 2日龄Wistar乳鼠原代软骨细胞,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进行软骨细胞鉴定,CCK-8法检测DON(剂量分别为0.0、0.1、0.2、0.4、0.8 μg/ml)染毒24、48、72 h软骨细胞增殖情况,根据细胞存活率选取0.00(对照)、0.05、0.10、0.15、0.20 μg/ml DON用于后续实验,确定作用时间为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CD44及MMP-13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细胞CD44和整合素α2、α5、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DON剂量和作用时间增加,软骨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存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均< 0.01)。细胞培养上清液IL-6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3.425,P < 0.01),其中0.10 μg/ml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256.89(191.02,477.58)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37(0.00,119.13)pg/ml,P < 0.05];IL-1β和TNF-α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881、1.317,P均> 0.05);0.10、0.15、0.20 μg/ml组CD44含量[(0.87 ± 0.21)、(0.85 ± 0.24)、(0.77 ± 0.17)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1.06 ± 0.19)pg/ml,P均< 0.05];MMP-13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947,P < 0.01)。CD44和整合素α2、α5、β1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737、6.562、6.074、4.476,P < 0.05或< 0.01)。结论DON可能通过增加IL-6,MMP-13,整合素α2、β1表达和抑制CD44、整合素α5表达,破坏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平衡,造成软骨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NLR)与RA骨密度的关系,评价其对RA伴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134例RA患者及69名健康体检者,比较2组NLR水平间的差异。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对病例组腰椎1~4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检测,并将病例组分为骨量正常组(44例)、骨量减少组(47例)以及骨质疏松症组(43例),记录其身高、体质量、病程、血小板平均体积数、ESR 、CRP 、补体C3、补体C4、RF、抗CCP抗体、骨密度等相关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或者χ2检验比较3组间的NLR、BMI、性别、年龄等指标的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检测NLR、骨量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预测NLR及联合相关指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结果RA患者NLR(3.1±1.7)高于健康对照组(1.7±0.5)(t=21.27,P<0.001),在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中,年龄[(66±8)岁、(62±10)岁、(50±13)岁]、病程[(15±10)年、(9±8)年、(7±7)年]、BMI [(20±4) kg/m2、(22±3) kg/m2、(24±3) kg/m2]、NLR[(3.9±2.3)、(2.7±1.2)、(2.6±1.0)]、CRP[(41±43) mg/L、(28±34 mg/L、(18±26) mg/L]、ESR[(46±30) mm/1 h、(36±26) mm/1 h、(26±20) mm/1 h]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2.92,P<0.001;H=17.41,P<0.001;F=12.04,P<0.001;H=11.62,P=0.030;H=13.78,P=0.001;F=7.18,P=0.001)。相关性分析提示NLR与CRP、ESR、抗CCP抗体、股骨颈骨密度、DAS28评分、年龄相关,其r分别为0.49(P<0.001),0.39 (P<0.001),0.30(P<0.001),-0.18(P=0.042),0.50(P<0.001),0.17(P=0.046);股骨颈与年龄、BMI、病程、CRP、ESR相关,其r分别为-0.46(P<0.001),0.38(P<0.001),-0.39(P<0.001),-0.34(P<0.001),-0.28(P=0.001),腰椎1~4与年龄、BMI、CRP、ESR的r分别为-3.41(P<0.001),0.39(P<0.001),-0.22(P=0.010),-2.42(P=0.005),骨密度与DAS28、抗CCP抗体无相关性。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NLR、ESR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12(P<0.001),1.05(P=0.025),1.29(P=0.031),1.02(P=0.039),0.28(P=0.008);BMI (OR=0.76,P<0.001)是保护因素。通过ROC曲线检测,NL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8,NLR、BMI、年龄、性别、病程的AUC面积为0.90,截断值为0.20,灵敏度为0.95,特异度为0.73[95%CI(0.84,0.95)]。结论骨质疏松症中,NLR与RA患者的骨量及疾病活动度有关,结合其他相关性指标,NLR可作为预测诊断指标,对临床具有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