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TS-TI入路及TC-TT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住院诊疗的40例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病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S-TI(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TC-TT(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TI入路手术治疗相比TC-TT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疗效更加显著,血肿清除有效率提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经后腹腔途径入路及经腹腔途径入路术式在肾上腺肿瘤切除当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1年4月期间本院接收治疗的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色球分组,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一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经腹腔途径入路术式(TLA),研究组应用经后腹腔途径入路术式(RLA)。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 研究组(RLA)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TLA)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以在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接收的60例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医学研究重点观察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前内侧入路组(30例)和后外侧入路组(30例)。对比内容:手术指标、术后指标、关节功能。结果:①两组患者除了住院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是后外侧入路患者数据更理想(P<0.05);②后外侧入路患者的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前内侧入路患者(P<0.05);③前内侧入路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占比73.33%(22/30),后外侧入路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67%(28/30),(χ2 =4.320,P=0.032<0.05)结论: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使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利于患者疾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前外侧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主要收集我院2020.11至2022.10收治的4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平均分组研究,主要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前者施以传统前外侧入路手术疗法,后者施以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疗法,评析二者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与传统前外侧入路手术疗法相比,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大大缩短患者骨折部位康复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对1例胸椎管哑铃型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此病较为特殊,需要胸外科及神经外科联合手术,风险大。因此,手术室护士积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并及时进行回访,了解患者有无体位损伤和康复情况,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技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7月-2012年01月收治23例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7.5岁,根据Schatzter分型IV型7例,V型12例,VI型4例,患者均先做后内侧入路复位后内髁骨折块及内侧髁骨折块,并用“T”型钢板固定,再做前外侧入路复位外侧髁骨折块,并用“L”型解剖钢板固定。同时处理前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23例患者均获都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月(10-48月),骨折无延迟愈合以及不愈合。根据Rasmussen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定,优10例,良7例,中5例,差1例。结果采用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在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中,可充分暴露膝关节内结构及骨折端,同时有效降低软组织损伤带来的并发症,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额中回部位入路和脑室灌洗引流手术方法对重型脑室出血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型脑室出血病人共60例,其中有30例病人是实施经额中回入路和脑室灌洗引流的手术方法,将其设置为实验组,有30例病人是实施单纯的脑室外引流手术方法,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预后情况。结果全部病人的随访时间是2个月至半年,在实验组的病人中共有11例预后良好,共有12例出现中度残疾,共有3例为重度残疾,共有2例病人为植物生存,共有2例病人死亡。在对照组的病人中共有2例预后良好,共有6例出现中度残疾,共有7例为重度残疾,共有5例为植物生存,共有10例病人死亡。实验组病人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的价值(P<0.05)。结论经额中回部位入路和脑室灌洗引流手术方法对重型脑室出血病人的治疗效果优异,能明显降低病人的并发率和死亡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特征。方法选择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CTA)50份,作为CT扫描数据,了解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价值。结果AC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4.9-54.9mm,平均(45.2±3.8)mm,95%CI经测定为43.4-45.9mm;AB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3.8-54.7mm,平均(44.3±4.7)mm,95%CI经测定为43.3-45.2mm;BC长度范围为2.7-14.7mm,平均(6.2±2.0)mm,95%CI经测定为5.7-6.6mm。对安全跟离测量,即AC与颈静脉孔间的最短距离,范围为1.2-12.9mm,平均(5.4±2.0)mm,95%CI经测定为4.9-5.7mm。结论在行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时,应用颅骨表面标志与CT重建联合定位,具较高准确性,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入路治疗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1例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41.5岁。骨折均累及双髁,6例为过伸内翻型损伤,3例为单纯过伸型损伤(冠状位无明显内外翻畸形),2例为过伸外翻型损伤。经前内及前外侧入路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肢以膝关节支具保护。术后定期门诊复查,末次随访时使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评定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的改变。结果11例患者术后均无神经症状,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6~28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解剖复位,术后定期复查均未见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2.5周。术后即刻后倾角为12.8°±1.6°,内翻角为3.8°±1.1°;术后6个月时后倾角为11.9°±1.7°,内翻角为3.6°±1.8°,以上指标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SS评分85~96分(平均90.4分),膝关节屈曲120°~140°(平均127.2°),膝关节伸直-5°~5°(平均伸直0°)。结论采用联合入路的手术方法治疗累及双髁的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短期随访效果满意,但缺乏远期随访结果,值得进一步关注总结。另外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血管、神经等损伤几率较高,临床上对这类软组织损伤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口内微创切口入路与颌间牵引联合治疗下颌角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下颌角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实施经改良口内微创切口内固定复位联合术后2周颌间牵引疗法,对照组实施传统口外入路切口复位内固定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手术参数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参数及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改良口内微创切口入路联合颌间牵引治疗下颌角骨折,术后并发症少,满足患者对美观及术后功能恢复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本述评对目前基本成熟的各种颈外入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操作的便利性和容易程度、创伤的大小、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美容效果、并发症以及费用效益比值等。
简介:目的通过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探讨寰枕区解剖结构的特点,为深入理解和施行远外侧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察6具(12侧)尸头寰枕区枕动脉走行与位置、椎动脉与枕后肌肉三角的关系,以及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位置;并于导航系统引导下测量寰枕关节磨除程度与手术视野显露的关系和后组脑神经在切口处的位置。结果经远外侧入路手术时,倒“U”形切口显露清晰、手术视野优于直线切口。6具(12侧)尸头枕动脉均走行于头夹肌的下方和头最长肌的上方;在枕后肌肉三角内均有椎动脉走行并于硬膜外发出肌支和硬膜支;11侧小脑后下动脉起源于硬膜内椎动脉.1侧起源于硬膜外椎动脉。寰枕关节磨除至根部可清楚地显露硬膜内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及第Ⅸ(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和Ⅺ对(副神经)脑神经,但距第Ⅻ对脑神经(舌下神经)的距离较远[(7.20±2.33)cm];磨除寰枕关节后1/3,至舌下神经和脑干腹侧的手术距离明显缩短[(6.50±2.31)c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3,P=0.008)。结论经远外侧入路施行延髓腹侧和腹外侧病变手术可清楚地显露下斜坡邻近区、延髓腹侧和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枕后肌肉三角内的椎动脉或起源于椎动脉硬膜外段的小脑后下动脉。对于舌下神经外侧病变无需磨除寰枕关节,需要时以磨除后1/3为宜,进一步磨除寰枕关节只能减少手术视野的深度而不能扩大显露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