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研究

唐波

巴东县人民医院湖北省恩施市444300

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特征。方法:选择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CTA)50份,作为CT扫描数据,了解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价值。结果:AC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4.9-54.9mm,平均(45.2±3.8)mm,95%CI经测定为43.4-45.9mm;AB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3.8-54.7mm,平均(44.3±4.7)mm,95%CI经测定为43.3-45.2mm;BC长度范围为2.7-14.7mm,平均(6.2±2.0)mm,95%CI经测定为5.7-6.6mm。对安全跟离测量,即AC与颈静脉孔间的最短距离,范围为1.2-12.9mm,平均(5.4±2.0)mm,95%CI经测定为4.9-5.7mm。结论:在行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时,应用颅骨表面标志与CT重建联合定位,具较高准确性,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颅骨表面标志;CT重建;乙状窦后入路开颅

临床神经外科领域,小脑桥脑角病变手术在操作上具较大难度,与此区域分布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且手术视野小等因素相关。在桥脑小脑角区肿瘤中,听神经瘤约占80%,手术是主要对其治疗的方式。采用颅骨表面标志与CT重建军联合辅助行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可最大程度改善预后[1]。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CTA)50份,作为CT扫描数据,男21例,女29例,年龄22-73岁,平均(53.2±7.4)岁。内听道、颈静脉孔、乙状窦等结构经CT扫描无异常。

1.2方法

1.2.1获取CTA图像应用日本东芝螺旋扫描机检查。病例取仰卧体位,开展轴位扫描操作,参数:采集层厚设置为0.5mm,电流量设置为250mA,电压设置为140kV。完成连续螺旋扫描后,并将图像向工作站上传,应用VitveaFx软件处理图像资料。

1.2.2测量参数应用计算机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先通过眼耳平面和矢状面对颅骨进行矫正。后在横窦乙状窦转折处,应用容积重现技术行精确标注,设为A点,同时采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在颈静脉孔上缘对B点标注,在内听道下缘对C点标注;后将上述各点向与眼耳平面平行的手术起始平面(IOP)投影,IOP与鼻中隔所在平面垂直,且含横窦乙状窦转折点。在此平面完成所有数据的测量,对三点间距离获取。在此平面上,对角α进行测量时,是经鼻中隔平面坐标轴A点、C点间两条线的夹角;用相同的方法对角β定义,应用数学方法和二维测量工具测量角度。在同一平面,3点间的距离用二维测量工具直接行测量操作。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对A、B、C三点间距离及矢状轴同AC、AB形成的夹角α、β等数据进行分析,角度和距离应用(x±s)表示,予以正态性检验,涉及数据均与正态分布符合。

2结果

AC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4.9-54.9mm,平均(45.2±3.8)mm,95%CI经测定为43.4-45.9mm;AB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3.8-54.7mm,平均(44.3±4.7)mm,95%CI经测定为43.3-45.2mm;BC长度范围为2.7-14.7mm,平均(6.2±2.0)mm,95%CI经测定为5.7-6.6mm。对安全跟离测量,即AC与颈静脉孔间的最短距离,范围为1.2-12.9mm,平均(5.4±2.0)mm,95%CI经测定为4.9-5.7mm。角α测量值范围为31.9-65.7°,平均(39.1±4.9)°,95%CI经测定为38.1-40.1°。此外,角β范围为31.1-65.7°,平均(45.9±5.6)°,95%CI经测定为44.9-47.1°。

3讨论

针对乙状窦后入路开颅的患者,开展颅骨平面标志与CT重建联合辅助定位价值方面研究,可为手术正确入路进行指引,防范后遗症发生。本次研究通过对受检者头部CT扫描数据开展容积重建,发现CT图像上较难对手术入路点确定,应用容积重建法,可将此问题较好解决[2-3]。容积重建为一项新型血管检测技术,具相对无创特性,可使脑血管CTA在对病变显示时,更为清晰和准确,可旋转切割3D图像,并完成相关测量,以对乙状窦后入路切口点准确定位。同时,应用此技术,可在准确定位颈静脉孔、内听道相应解剖结构后,将上述各点于眼耳平面投影,分别予以标注并测量,可对多结构间的角度方面的数据获得[4-5]。上述结果可结合相关结构在手术中的定位对入路的实施进行有效指导,可完善开展单纯距离测量存在的不足。另外,通过A至B、C两点的角度数据展开分析,可为防范颈静脉孔损伤提供安全距离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测量价值。

综上,在行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时,应用颅骨表面标志与CT重建联合定位,具较高准确性,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汤可,周敬安,赵亚群,等.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虚拟现实解剖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4):1496-1499.

[2]LimSL,HiengAWS.Reviewofan11-yearexperienceinretrosigmoidapproachfortreatmentofacousticneuromas[J].MedJMalaysia,2013,68(3):253-258.

[3]张鹤,王洪伟,韩建达,等.CT与C型臂辅助遥控型脊柱微创手术机械人系统打孔可靠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3):1314-1317.

[4]GerganovVM,PriayeshA,NouriM,etal.Hydrocephalusassociatedwithvestibularschwannomas:managementoptionsandfactorspredictingtheoutcome:Clinicalarticle[J].JNeurosurg,2011,114(5):1209-1215.

[5]裴万夫,詹彦,崔荣国,等.面积痉挛患者与正常人后颅容积大小比较[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3):25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