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侧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一种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肌肉痉挛的治疗方法。神经系统损伤后常出现肌肉痉挛,如果不加以干预,会出现一系列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延缓康复进程。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探索出降低肌张力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后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痉挛状态及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KCC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磷酸盐缓冲液组(SCI/PBS组)、SCI-运动训练+PBS组(SCI-TT/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于SCI前1周对所有大鼠进行鞘内置管,置管1周后制作T10不完全SCI大鼠模型,Sham组仅暴露脊髓。于SCI制模术后第7天,使用TrkB-IgG阻断SCI/TrkB-IgG和SCI-TT/TrkB-IgG组的BDNF-TrkB信号通路,其余三组使用PBS进行对照。SCI后第8天,SCI-TT/PBS组和SCI-TT/TrkB-IgG组进行4周的减重平板训练。使用Asworth评定法和H反射(H-max/M-max比值)评估大鼠后肢的痉挛状态。实验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远段脊髓KCC2的表达情况。结果SCI后1~5周,4组SCI大鼠的Ashworth痉挛分级均较Sham组增加。SCI后3~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小于SCI/PBS组和SCI/TrkB-IgG组(P<0.05);SCI后第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小于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1~5周,Sham组H-max/M-max比值保持不变,均低于4组SCI大鼠(P<0.05)。SCI后第1周和第2周,4组SCI大鼠H-max/M-max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3~5周,SCI-TT/PBS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4~5周,SCI-TT/TrkB-IgG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TrkB-IgG组(P<0.05)。KCC2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I 5周后,4组SCI大鼠的损伤远端脊髓前角KCC2的表达量较Sham组明显减少(P<0.05)。运动训练可明显增加SCI-TT/PBS组KCC2的表达量,其免疫强度和相对光密度值均高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而SCI/TrkB-IgG组与SCI-TT/TrkB-Ig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平板训练可通过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SCI大鼠的痉挛状态并促进损伤远端脊髓内KCC2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他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后,针对1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巴氯芬治疗,针对2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替扎尼定治疗,针对3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乙哌立松治疗,对比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三组药物治疗后相比的显效率、肢体FMA评分不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但3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它两组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的疗效均较为显著,但盐酸乙哌立松的不良反应现象较少,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简介:目的:分析对老年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痉挛治疗仪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对96例老年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观察,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参考组各48例,试验组采用痉挛治疗仪、康复疗法联合治疗,参考组采用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AROM、PROM、MAS分别评定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肢体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程度,治疗一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AROM、PROM明显高于参考组,试验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脑卒中后伴有肢体痉挛患者采用痉挛治疗仪结合康复疗法治疗可以迅速改善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水中运动康复平台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用于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开展深入分析,判断水中运动康复平台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设为研究对象,遵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在患者及其监护人共同自愿原则、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A组,n=30)、水中运动康复平台+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组(B组,n=30)。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整体疗效评估、肌张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十米运动步行时间等参数变化。结果:对照组的下肢功能运动障碍恢复情况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