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皮肤痉挛患者,在传统治疗思路基础上,设计出机理更加完善的创新治疗思路和方法。意义:对于后续的数据对比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采用资料搜集方法。结果:皮肤痉挛患者通常会出现神经根病变(如外周神经炎、低钙血症等症状)。创新治疗思路同时完成了四项工作:1、热敷;2、针刺;3、维生素B1摄入;4、甲钴胺片摄入。比以往传统的诊疗方法(手术或补钙)治疗机理理论上更加完善。按病机同理性推断:其他身体部位的皮肤痉挛亦可先按此法予以治疗,具体效果也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皮肤痉挛 传统治疗方法 创新治疗思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肌肉痉挛的治疗方法。神经系统损伤后常出现肌肉痉挛,如果不加以干预,会出现一系列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延缓康复进程。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探索出降低肌张力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肌肉痉挛  康复  生活自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后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痉挛状态及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KCC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磷酸盐缓冲液组(SCI/PBS组)、SCI-运动训练+PBS组(SCI-TT/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于SCI前1周对所有大鼠进行鞘内置管,置管1周后制作T10不完全SCI大鼠模型,Sham组仅暴露脊髓。于SCI制模术后第7天,使用TrkB-IgG阻断SCI/TrkB-IgG和SCI-TT/TrkB-IgG组的BDNF-TrkB信号通路,其余三组使用PBS进行对照。SCI后第8天,SCI-TT/PBS组和SCI-TT/TrkB-IgG组进行4周的减重平板训练。使用Asworth评定法和H反射(H-max/M-max比值)评估大鼠后肢的痉挛状态。实验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远段脊髓KCC2的表达情况。结果SCI后1~5周,4组SCI大鼠的Ashworth痉挛分级均较Sham组增加。SCI后3~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小于SCI/PBS组和SCI/TrkB-IgG组(P<0.05);SCI后第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小于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1~5周,Sham组H-max/M-max比值保持不变,均低于4组SCI大鼠(P<0.05)。SCI后第1周和第2周,4组SCI大鼠H-max/M-max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3~5周,SCI-TT/PBS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4~5周,SCI-TT/TrkB-IgG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TrkB-IgG组(P<0.05)。KCC2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I 5周后,4组SCI大鼠的损伤远端脊髓前角KCC2的表达量较Sham组明显减少(P<0.05)。运动训练可明显增加SCI-TT/PBS组KCC2的表达量,其免疫强度和相对光密度值均高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而SCI/TrkB-IgG组与SCI-TT/TrkB-Ig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平板训练可通过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SCI大鼠的痉挛状态并促进损伤远端脊髓内KCC2的表达。

  • 标签: 脊髓损伤 减重平板训练 痉挛状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讨运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对脑卒中痉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此次选取本院收治的128例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应用不同护理方案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在脑卒中痉挛偏瘫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保护和改善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在医学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 标签: 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中医药适宜技术 肢体功能恢复 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对脑卒中痉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22年10月到2023年10月间开展本次对比实验。纳入实验样本均是我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共计100例),将所有参与者进行双盲随机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纳入50例患者,后续收集两组的数据进一步对比分析并作为此次研究价值体现的判定标准。结果:观察组效果较为理想且可实施性能较高。结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中的有效实施 ,可显著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他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后,针对1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巴氯芬治疗,针对2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替扎尼定治疗,针对3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乙哌立松治疗,对比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三组药物治疗后相比的显效率、肢体FMA评分不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但3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它两组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的疗效均较为显著,但盐酸乙哌立松的不良反应现象较少,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 标签: 三种抗痉挛药物 卒中后肢体痉挛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对老年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痉挛治疗仪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对96例老年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观察,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参考组各48例,试验组采用痉挛治疗仪、康复疗法联合治疗,参考组采用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AROM、PROM、MAS分别评定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肢体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程度,治疗一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AROM、PROM明显高于参考组,试验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脑卒中后伴有肢体痉挛患者采用痉挛治疗仪结合康复疗法治疗可以迅速改善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老年脑卒中 肢体痉挛 痉挛治疗仪 康复疗法
  • 简介:1病史摘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循经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护理对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82例脑卒中后痉挛偏瘫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康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循经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两组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 标签: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循经穴位按摩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水中运动康复平台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用于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的效果开展深入分析,判断水中运动康复平台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60例设为研究对象,遵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在患者及其监护人共同自愿原则、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A组,n=30)、水中运动康复平台+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组(B组,n=30)。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整体疗效评估、肌张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十米运动步行时间等参数变化。结果:对照组的下肢功能运动障碍恢复情况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水中运动康复平台 电子生物反馈技术 下肢功能运动障碍恢复情况 运动治疗 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偏瘫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及其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方法 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选取40例痉挛偏瘫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以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步行功能提升明显,上述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可以改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及其步行功能。

  • 标签: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任务导向性训练 痉挛型 偏瘫脑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究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于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对其肢体功能恢复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情况。方法:随机抽选患者181例,就诊时间2022年01月~2023年12月,均确诊为脑卒中痉挛偏瘫。按护理模式划分:常规组81例,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100例,采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统计学对比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临床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后,在FMA评分上,研究组1个月、3个月时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在Barthel评分上,研究组1个月、3个月时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研究组(94.00%)高于常规组(83.95%),P<0.05。结论: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应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康复效果显著,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效改善。

  • 标签: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对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病例选取时间为2022年5月~2024年5月,从我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中抽选出78例展开系统研究,按照随机双盲法分配,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和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护理前测定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两组差异无意义,护理后两组评分观察组明显更高,统计结果P<0.05。结论:予以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实施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既能够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还能良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肢体功能恢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第九届国际脑血管痉挛(CVS,cerebralvasospasm)大会于2006年6月28日~3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来自全世界200多位专家就近年CvS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治、监测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CVS广泛存在于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外伤、手术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是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料显示在SAH患者中有20%~30%的患者因为CVS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害,但CVS还未受到临床医生及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脑血管痉挛在基础研究、诊断、监护以及治疗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在药物治疗方面,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具有坚实循证医学证据的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仍然是脑血管痉挛防治的基本用药。

  • 标签: 脑血管痉挛 CEREBRAL 动脉瘤破裂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 钙离子拮抗剂
  • 简介:婴儿痉挛又称为West综合症,是一种特发于婴儿时期的年龄依赖性癫癎性脑病。该病具有独特的发病时间窗,高度特异的高峰失律EEG改变,对传统抗癫癎药物疗效差和具有明确的病因异质性的特征[1]。研究发现有200种病因参与了本病的发生,并且多数脑损伤因素(如脑缺氧/缺血、结节性硬化等)增加了婴儿痉挛的发病率。无脑回畸形、脑裂畸形等脑结构发育异常亦是婴儿痉挛的常见病因,参与神经元发育过程的调控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本病的发生和发展[2]。此外,染色体畸形和离子通道病等在婴儿痉挛的发病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尽管婴儿痉挛与上述诸多病因之间确切遗传学改变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但深入研究本病遗传学改变的分子机制,将

  • 标签: 症状性婴儿痉挛 基因突变 无脑回畸形 神经元 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病因
  • 简介:摘要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是婴儿期发病率最高的癫痫综合征,发病率为0.16/1 000~0.42/1 000,男女患儿比例6∶4。婴儿痉挛症幼儿期起病,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需与多种疾病相鉴别。存在孤立或成串异常动作伴或不伴发育迟滞及发育倒退时,应尽快完善脑电图及长程脑电图,并依据其脑电图尽快予患儿相应药物,改善预后。本文查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婴儿痉挛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

  • 标签: 婴儿痉挛症 头核磁 脑电图 抗癫痫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