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科650000
2.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骨科650000
【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他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后,针对1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巴氯芬治疗,针对2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替扎尼定治疗,针对3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乙哌立松治疗,对比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三组药物治疗后相比的显效率、肢体FMA评分不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但3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它两组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的疗效均较为显著,但盐酸乙哌立松的不良反应现象较少,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关键词】三种抗痉挛药物;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
脑卒中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重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脑卒中后患者经常出现肢体偏瘫的现象,偏瘫肢体的肌张力增高或痉挛属于运行康复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阶段,但高痉挛状态会一定程度上阻碍瘫痪肢体功能康复[1],因此有效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巴氯芬、替扎尼定、乙哌立松等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我院针对收治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后,1组20例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7例,年龄38至79岁,均值为(62.30±5.24)岁;2组20例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8例,年龄39至78岁,均值为(62.28±5.30)岁;3组20例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4例,年龄36至77岁,均值为(62.36±5.33)岁。
三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之间对比的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可对比。
1.2方法
针对1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巴氯芬治疗,将初始剂量定为5mg巴氯芬(国药准字H20010422,名称巴氯芬,由云南铭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于2010-09-30。为原料药化学药品,规格为原料药)口服,3次/d,每三天增加剂量5mg,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药物使用剂量,但将最大剂量控制在60mg一天;
针对2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替扎尼定治疗,给予2mg盐酸替扎尼定(国药准字H20050787,名称盐酸替扎尼定,由四川科瑞德凯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于2015-08-26。为原料药化学药品,规格为---)进行口服,3次/d,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治疗效果逐渐增加药物使用剂量,每个月增加至4mg;
针对3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乙哌立松治疗,给予患者50mg盐酸乙哌立松(国药准字H20020170,名称盐酸乙哌立松片,由湖南亚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于2010-04-01。为片剂化学药品,规格为50mg)治疗,叮嘱患者饭后口服,3次/d。
1.3疗效判定
对比三组药物治疗后相比的显效率、肢体FMA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治疗后的肢体FMA评分为(20.93±6.59)分,2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治疗后的肢体FMA评分为(21.56±6.57)分,3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治疗后的肢体FMA评分为(20.89±7.10)分,三组之间两两相比:1组:2组:t值=0.3028,P值=0.7637;1组:3组:t值=0.0185,P值=0.9854;2组:3组t值=0.3097,P值=0.7584;三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治疗后的显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3讨论
替扎尼定属于一种咪唑啉衍生物[2],能有效抑制脊髓反射去甲肾上腺素下行激活通路,抑制y运动神经元;巴氯芬能直接作用在脊髓突触前、后膜y氨基丁酸β受体[3],使得细胞膜出现超极化,阻滞钙内流及介质的释放,抑制单突触及多突触脊髓反射,乙哌立松能显著抑制肌梭传入纤维Ia活动,缓解骨骼肌的紧张状态,三种抗痉挛药物的治疗效果均较为显著,不存在统计意义;但使用乙哌立松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较两种药物更低[4],当患者服用巴氯芬及替扎尼定后出现不耐受症状后可以给予患者乙哌立松进行治疗,患者耐受性较好[5]。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显示,实施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后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显效率、肢体FMA评分不存在差异,说明治疗效果均较为显著,但相对于其它两种药物来说,乙哌立松的不良反应现象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针对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的疗效均较为显著,但盐酸乙哌立松的不良反应现象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山磊,崔利华,杨宇琦.A型肉毒毒素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3):236-237.
[2]赵小磊,冯晓东.火针联合NMES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6):902-905.
[3]吴海博,秦茵.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康复治疗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21):8-10.
[4]裘晟晨,金忠棋.肉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1).
[5]曹慧芳,李红玲,张玉淼,等.抗痉挛治疗仪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中的作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24(5):2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