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采用康复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所选取的患者均来自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接诊的脑卒中后出现的偏瘫痉挛患者。从中筛选60例作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实施运动康复治疗,以4周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含义(P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肌痉挛 康复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护理早期进行多次应用抗痉挛体位,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评价、满意度评价、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残障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抗肢体痉挛 脑血管意外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抗痉挛体位设置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3年5月-2024年5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双数字抽签法分组,分成研究组(n=30)与一般组(n=30)。研究组给予抗痉挛体位早期康复护理,一般组给予传统护理。比较两组肢体恢复评分。结果:研究组肢体恢复评分均明显高于一般组(P<0.05)。结论:抗痉挛体位设置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取得一定临床价值,患者的肢体功能较前恢复明显,此方案值得广泛应用并推广。

  • 标签: 抗痉挛体位设置 脑卒中偏瘫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具有较好的抗痉挛效果。本文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定义、病理生理、治疗概况和A型肉毒毒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总结,也指出了目前临床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肢体痉挛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 A型肉毒毒素 治疗 临床证据
  • 简介:为完成一篇全面评价穴位刺激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疗效的系统综述而作的研究方案。计划检查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MEDLINE、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数据,筛选并纳入合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由于没有打扰到病人及其家庭,本研究不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许可,系统评价完成后将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

  • 标签: 穴位 腧穴 中风后 痉挛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的应用情况。方法 被选择配合本研究开展的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共60例,均于2019年4月-2020 年4月入我院就治,按照常规护理和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随机分两组,对比护理前后运动功能。结果 护理前Fugl-Meyer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Fugl-Meyer评分对比,研究组高(P<0.05)。结论 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治疗中,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的应用,对其运动状态的改善,以及运动功能的提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 标签: 脑卒中 早期偏瘫 基于功能状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6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病人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15天后比较两组抑郁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间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5天后,观察组SDS得分低于干预前得分(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的状态

  • 标签: 心理干预 脑卒中 偏瘫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偏瘫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36例。按随机数列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18例)和试验组(18例)。干预过程中对照组中2例患儿因咳嗽、发热退出研究而脱落,最终对照组16例,试验组18例。2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和双任务平板训练。2组患儿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儿童平衡量表(PBS)、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T)、单任务改良计时起立-行走测试(mTUG)、双任务mTUG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一般资料中的性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组内评估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年龄和评估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训练前对照组和试验组的GMFM-88 D区评分[(34.25±1.61)分比(34.56±1.76)分]、GMFM-88 E区评分[(50.53±7.20)分比(50.61±6.75)分]、PBS评分[(39.06±4.34)分比(38.89±4.44)分]、MWST时间[(12.69±3.07) s比(13.56±2.97) s]、单任务mTUG时间[(11.38±2.58) s比(11.94±2.51) s]、双任务mTUG时间[(30.06±8.08) s比(31.50±8.56) 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4周后,对照组GMFM-88中D区评分为(35.88±1.82)分、E区评分为(51.20±6.64)分,PBS评分为(40.75±4.14)分,MWST时间为(10.81±2.95) s,单任务mTUG时间为(10.06±2.52) s;试验组GMFM-88中D区评分为(36.28±1.99)分、E区评分为(53.94±6.98)分,PBS评分为(43.06±4.94)分,MWST时间为(10.44±2.83) s,单任务mTUG时间为(10.56±2.73) s,2组患儿的评价指标均显著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3.058、-2.197、-7.132、1.235、2.952,试验组t=-5.953、-12.432、-8.333、3.149、7.578,均P<0.05),而2组GMFM-88中D区、E区,PBS,MWST,单任务mTUG评价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双任务mTUG时间为(29.10±8.28) s,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8,P>0.05),而试验组双任务mTUG时间为(23.06±7.30) s,显著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0,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5)。结论单任务和双任务平板训练均可显著提高痉挛偏瘫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单任务训练不能有效改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在双任务中的运动功能表现,但双任务训练可有效提高其在双任务条件下的运动功能表现。

  • 标签: 脑性瘫痪 痉挛型偏瘫 平板训练 双任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痉挛偏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2~5岁痉挛偏瘫脑瘫患儿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失访2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治疗组失访1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33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推拿、物理因子治疗等,每项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肌电积分值(iEMG)对2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FMA评分[治疗组(32.38±4.79)和(38.24±4.83)分;对照组(28.30±5.68)和(32.79±5.49)分]、PDMS-FM总评分[治疗组(123.74±16.54)和(145.68±13.43)分;对照组(111.21±17.62)和(123.94±15.83)分]、抓握能力评分[治疗组(31.68±6.28)和(37.41±5.39)分;对照组(26.79±5.74)和(31.82±4.98)分]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治疗组(92.06±11.34)和(108.26±8.40)分;对照组(84.42±12.12)和(92.12±11.08)分]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治疗组(2.26±0.83)和(1.85±0.89)分;对照组(2.18±0.88)和(1.82±0.95)分]和iEMG值[治疗组(16.27±3.17)和(14.26±3.50)μV;对照组(16.88±3.15)和(15.00±3.09)μV]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但不能降低肌张力。

  • 标签: 镜像视觉反馈 偏瘫 脑性瘫痪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法在脑梗死后上肢痉挛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62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偏瘫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平分为两组,31例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31例接受综合康复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54%,对照组为80.65%,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后上肢痉挛偏瘫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综合康复治疗 上肢 痉挛性偏瘫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间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肢体功能。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FMA上肢以及下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使用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效果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加强肢体改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 标签: 温针灸 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复性训练对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对象,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物理治疗方法)和观察组(60例,采用运动器械MOTOmedviva2进行上肢重复性训练),用手摇板对患者肢体张力情况进行记录,并采用徒手肌力检测(MMT)、改良痉挛评定量表(Asworth)及卒中损伤评定量表(SI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改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MT评分、Asworth评分及SI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运动器械MOTOmedviva2进行上肢重复性训练,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肢体力量,并且使其上肢痉挛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重复性训练 卒中 偏瘫 上肢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共6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0例,常规组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温针灸辅助组在该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上肢功能评分、下肢行走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总有效率。结果:温针灸辅助组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常规组,生存质量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上肢功能评分、下肢行走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本院接诊的40例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20例)行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前后FMA评分、BI评分及痉挛程度。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MA、BI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更优。结论:于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电针联合巴氯芬对脑卒中高痉挛状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脑卒中肢体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巴氯芬片治疗及中频电刺激,研究组增加电针刺激。结果经过60天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上下肢痉挛评分及Barthel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伴痉挛 电针联合巴氯芬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艾灸结合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接诊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施加艾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采用Ashworth测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症状有明显改善,0级、Ⅰ级患者数量明显增加。但观察组Ashworth量表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0级、Ⅰ级患者共24人(61.54%);对照组0级、Ⅰ级患者共13人(33.33%),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艾灸结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治疗效果更为显著,逐步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使其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该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艾灸 康复治疗 脑卒中 上肢痉挛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中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点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9年2月~2020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时段内我院就诊的5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分组法,均分成25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巴氯芬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fugly meyer评分与Ba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肌痉挛 巴氯芬 电刺激 神经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