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6~2022.6月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的15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中头孢哌酮的使用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头孢地嗪、头孢呋辛、头孢曲松钠等。共发生不良反应30例,发生率20.00%。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肤附件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全身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确切,但是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临床用药应全面了解药学特性,结合患者病情实际合理选择药物,确保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此次研究中,患者出现变态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32%,消化系统为21%,呼吸系统为9%,肝肾毒性为7%,循环系统分别为15%;在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上,年龄、用药方式以及用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P>0.05),患者的性别不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P>0.05)。结论 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时,需要重视对不良反应的预防,科学用药,强化治疗效果,确保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简介:【摘 要】 目的 通过全程参与1例的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过程,探讨药源性皮疹发生的原因及药师建议。方法 通过与临床医生讨论患者病情、查房、文献检索等方式,探究并分析导致该患者发生药源性皮疹的可能原因及治疗方案。结果 充分考虑患者的用药情况,考虑头孢菌素可能是患者发生细砂样红色斑丘疹的主因,通过对不良反应的关联性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对患儿治疗的全程监护,体现了其在发生药源性不良反应后应起到的药学建议及药学监护的重要作用。
简介:【摘 要】 目的 通过全程参与1例的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过程,探讨药源性皮疹发生的原因及药师建议。方法 通过与临床医生讨论患者病情、查房、文献检索等方式,探究并分析导致该患者发生药源性皮疹的可能原因及治疗方案。结果 充分考虑患者的用药情况,考虑头孢菌素可能是患者发生细砂样红色斑丘疹的主因,通过对不良反应的关联性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对患儿治疗的全程监护,体现了其在发生药源性不良反应后应起到的药学建议及药学监护的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的稳定性及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配伍状况,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采取光阻法对热毒宁注射液在5种不同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测定以了解热毒宁注射液的稳定性;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热毒宁注射液分别与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哌酮配伍之后溶液中的栀子苷含量进行测定,比较配伍前后栀子苷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热毒宁注射液在分别与不同注射液配伍之后的不溶性微粒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然而和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哌酮配伍之后配伍之后的栀子苷含量前后变化情况并不明显,但是出现了浑浊现象和可见物。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在临床实践中需将注意点放在不溶性微粒上,同时其与头孢菌素类药物之间有着配伍禁忌。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在临床运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预防机制。方法:从 2015年 2月 ~2016年 1月这段时间内我院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后出现不良发应的病人中选取 200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对药物过敏的病人有 74例,所占比率为 37%;神经系统出现不良反应的有 52例,占比率为 26%;消化系统出现不良反应的有 35例,占比率为 17.5%;出现血液系统方面不良反应的有 29例,占比率为 14.5%;其他方面出现不良反应的有 10例,占比率为 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应该根据病人的体质以及实际病情,对药量以及用药方法进行调节,加强风险预防机制的制定并加以实行,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在门诊输液室的安全及护理满意度情况。方法 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门诊输液室患者70例进行研究,均输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各35例,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门诊输液室患者来说,当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输注的时候,建议采取针对性护理,由此可以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更好地对患者的健康安全加以保障,同时患者对于此种护理模式较为满意,可以做好配合,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对策,以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方法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随机抽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80例。通过查阅患者病例了解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临床表现等,根据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常见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前三位的分别为个体差异(28.75%)、年龄过小或过大(16.25%)、情绪因素(12.50%);常见不良反应前三位的分别为消化系统反应(27.50%)、循环系统反应(22.50%)及神经系统反应(18.7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使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产生的原因也较多,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正确、合理、规范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与其他药物联合造成的不良反应种类以及原因。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2015年3月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的患者临床资料300份,其中因联合用药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87份,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以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为最多占24.14%,其次可能有较高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以及二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69%以及21.84%。本组87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中,不合理用药的报告表有13份,其中用法不当所占比例最高,占38.46%,重复用药所占比例最低,占15.38%。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使用时,存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且也可能因为用法用量不当等原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联合用药需要特别注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以回顾性分析的形式进行,随机筛取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共100份,分析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产生的不良反应等。结果:患者中头孢哌酮的使用率最高,达23.00%,而后依次为头孢地嗪(20.00%)、头孢呋辛(17.00%)、头孢曲松钠(13.00%)等;100名患者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用药后,共出现不良反应20例,总发生率20.00%;其中,皮肤及皮肤附件不良反应6例(30.00%),消化系统不良反应5例(25.00%),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例(15.00%),全身反应6例(30.00%)。结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学特性较为复杂,临床应结合药物的药学特征,合理选择用药,以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