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归脾汤和龟鹿二仙汤加减在临床中治疗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8例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遵照双盲法分配法则,分为对照组(n=59)、观察组(n=59)。对照组行归脾汤治疗,观察组行归脾汤联合龟鹿二仙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4.9%)显著优于对照组(62.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而言,在临床中行归脾汤联合龟鹿二仙汤加减治疗,可改善白细胞,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宜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惠尔血)不同给药方法对化疗后IV度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8例化疗后IV度骨髓抑制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惠尔血300ug,皮下,qd和B组惠尔血150ug,皮下,bid,观察2组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及毒副反应。结果A组和B组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5.85±1.32)vs(4.82±1.11)(P<0.05),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分别为35.5%vs29.4%,持续时间天数分别为(3.53±0.87)vs(2.25±.69)(P<0.05),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1%(vs97%(P>0.05)。结论对化疗后IV度骨髓抑制分次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优于一次给药,可以缩短白细胞下降时间及减少G-CSF总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个体化护理在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肛周感染发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治疗的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1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正常生活能力、住院时间、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肛周感染发热情况。结果护理后,试验组的正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饮食控制、按时服药、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肛周感染发热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个体化护理对于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肛周感染发热的护理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的白血病骨髓抑制期预防肛周感染发热的护理方式,在减轻了患者痛苦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s)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外周血表达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0例初治型MM患者为MM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8±8)岁,年龄范围为48~76岁。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6±11)岁,年龄范围为45~74岁。MM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一线治疗方案,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调节性T细胞(Tregs)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前MM组患者MDSCs[(8.40±2.15)%]、TAM[(6.33±1.34)%]、Tregs[(9.25±3.68)%]、IL-6[(13.40±0.80)pg/m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0.47±0.26)%、(1.80±0.89)%、(2.42±3.31)%、(2.45±0.2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M组患者MDSCs[(0.94±0.41)%]、TAM[(2.64±1.12)%]、Tregs[(1.92±1.51)%]、IL-6[(5.62±0.56)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Cs在MM不同阶段呈规律性表达,与TAM、Tregs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MDSCs可能参与了骨髓瘤细胞的免疫耐受及肿瘤逃逸机制。
简介: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在体外对骨髓瘤细胞系U266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用M1Tr法观察As20,对U266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DNA凝胶电泳法分析As2O3对U266细胞凋亡的影响,以RT—PCR法检测2μmol/LAs2O3不同处理时间对U266细胞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TERT)mRNA的表达变化,用Westernblot法检测As2O3不同处理时间对U266细胞procaspase-3、bcl-2及hTERT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s2O3能明显抑制U266细胞增殖,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μmol/L;As2O3能诱导U266细胞凋亡,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μmol/LAs2O3不同时间处理U266细胞后procaspase-3蛋白及hTERTmRNA、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降低,而bcl-2蛋白表达未发生变化。结论:As2O3通过改变线粒体跨膜电位,触发了U266细胞的线粒体凋亡途径,导致了caspase-3的活化,最终诱导U266细胞凋亡;hTERT表达下调也是As20,诱导U266细胞凋亡的重要作用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在镉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氯化镉的染毒剂量,分为0、2.5和5.0 μmol/L染毒组,每组细胞均处理1 d、4 d和(或)7 d,检测ALP活力、成骨标志物(ALP,RUNX2和OSTERIX)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和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TOR,p-mTOR和p-p70S6K)表达情况,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情况。选择MHY 1485为信号通路激活剂,设置对照组、氯化镉组(5.0 μmol/L)、MHY 1485组和氯化镉+MHY 1485联合处理组,处理7 d后分别检测各组hBMSCs的自噬相关蛋白和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第1天和第4天,0、2.5和5.0 μmol/L组之间的ALP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第7天,与0 μmol/L组相比,2.5、5.0 μmol/L组的ALP活力、成骨标志物ALP、RUNX2和OSTERIX表达水平和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TOR、p-mTOR、p-p70S6K表达水平均降低(P值均<0.05),5.0 μmol/L组的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表达均有所增加(P值均<0.05)。与0 μmol/L组相比,2.5、5.0 μmol/L组的染色变浅,ALP和矿化结节生成减少。与氯化镉组相比,氯化镉与MHY 1485联合处理组的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下降,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镉抑制hBMSCs成骨分化可能与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外周血凝血因子XIII(FXIII)浓度与出血事件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55例PLT<50×109/L的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以35例非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FXIII浓度,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外周血FXIII水平与出血事件的关系。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FXII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FXIII水平与出血评分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61)。当FXIII浓度的临界值为103.9 μg/L时,诊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的敏感性为0.939,特异性为0.909。结论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FXIII水平减低,且与出血事件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是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轴突再生困难与损伤灶周围高表达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A、MAG、OMgp有关。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血肿周围轴突生长抑制因子MAG、OMgp表达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立体定向纹状体注入胶原酶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于造模后24h经尾静脉注射1×107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各组于造模后1,3,7,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在各时间点处死大鼠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AG、OMgp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未见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脑出血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术后1d时即达高峰,14d时有进一步的恢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神经功能评分在3,7,14d各个时间点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各个时间点模型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血肿周围神经元及胶质细胞MAG、OMgp的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较模型组表达均有降低(P〈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促进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肿周围MAG、OMgp的表达有关。
简介:背景:Rho激酶抑制剂可以调节细胞骨架重构,激活转录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裂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细胞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实验组加入10μmol/L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对照组正常培养。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Rho激酶抑制剂Y-27632作用后,3d左右进入平台期,细胞生长加速,生长曲线上移。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周期:对照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80.640±5.516)%,S期细胞比例为(13.397±2.511)%;实验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61.723±8.829)%,S期细胞比例为(29.380±7.630)%,实验组S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NA的合成,促进细胞分裂和增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癌顺铂同步调强适形放疗中骨盆骨受照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骨髓抑制的相关性,为放疗计划的制订提供处方限值。方法分析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2017年11月至2020年1月接受顺铂同步调强适形放疗的40例子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骨盆骨接受5、10、15、20、25、30、35、40、45、50 Gy剂量照射的体积占全骨盆骨体积的百分比(即V5 Gy、V10 Gy、V15 Gy、V20 Gy、V25 Gy、V30 Gy、V35 Gy、V40 Gy、V45 Gy、V50 Gy)、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平均剂量(Dmean)与发生≥3级急性骨髓抑制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3级急性骨髓抑制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判断≥3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的效能。结果≥3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7.5%(19/40)。≥3级和<3级急性骨髓抑制患者间,骨盆骨V5 Gy [(96.0±2.9)%比(93.4±3.5)%]、V10 Gy[(90.6±5.0)%比(87.5±4.0)%]、V15 Gy[(86.2±5.8)%比(83.0±4.2)%]、V20 Gy[(78.8±6.1)%比(74.6±4.5)%]、V50 Gy[(15.8±7.1)%比(10.2±7.1)%]、Dmax[(6 376±524)cGy比(5 813±668)cGy]及Dmean[(3 441±255)cGy比(3 239±240)c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骨盆骨V5 Gy为≥3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的危险因素(OR=3.108,95% CI 1.101~8.768,P=0.032)。经ROC曲线分析,骨盆骨V5 Gy的最佳临界值为96.9%,曲线下面积为0.709。结论子宫颈癌顺铂同步调强适形放疗时,骨盆骨V5 Gy为≥3级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放疗计划时将骨盆骨V5 Gy控制在96.9%以下可能减少≥3级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