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R722.16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58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全部成活,现就其护理特点分析如下。1保温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皮下脂肪层薄,散热快,又缺少肌颤产热功能,加之寒冷、早产、低体重、窒息,感冒等致病因素,患儿体温常降至35℃以下,体温持续不升或下降,可造成周围循环衰竭和各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首先应对患儿复温。复温时遵循逐渐复温的原则,开始可用棉被包裹,加以热水袋(60℃),将温箱内温度升至26℃时加棉被置于温箱.升温时每小时升高箱温1℃,4—6h箱温调至30一32℃。应使体温在12—24h内恢复正常或稍高水平。而后将箱温调定于28℃:,此间每2h测体温一次,并做好记录。此外箱内湿度应保持在50—65%,以防失水过多。
简介:目的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见病因,了解导致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对本院儿科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收住院的126例新生儿,均经头颅CT检查,明确存在颅内出血,按胎龄、窒息史、生产方式、产伤史等几个常见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出血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为102例,占总病例数80.9%,早产儿为86例,占总病例数68.2%,窒息新生儿为113例,占89.6%,产钳式生产为35例,占27.7%,有宫内窘迫史为36例,占28.5%。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见部位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高危因素包括早产、窒息、生产方式、产伤史等,其中以早产、窒息为主要高危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30日疾病筛查采血新生儿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参照组、研究组,各30例,分别应用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新生儿血片合格率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新生儿家长护理后HAMA评分、HAMD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P<0.05。试验组新生儿家长采血环境评分、采血技术评分、服务态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结论:疾病筛查采血新生儿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护理效果,有助于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血片合格率,同时还可消除新生儿家长的负性情绪,得到满意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及在新生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入住新生儿监护病房的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采用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新生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不仅能提高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还能缩短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新生儿的安全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