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发病率、临床特点、发病机制、防治措施、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00例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患者入院后作心电图(ECG),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CCS发生率为33.3%,95%患者于脑卒中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CCS发生率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非大脑半球(脑干、小脑、基底节)卒中者远高于大脑半球卒中者(P〈0.01)。CC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类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7%,54%合并低钾血症和/或低钠血症。死亡率32%,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结论CC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低钾、低钠等因素有关。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CCS患者须加强心脏功能监护,积极防治脑心综合征。

  • 标签: 脑卒中 脑心综合征 心电图 心肌酶谱
  • 简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临床综合征.近年来研究使人们对ACS从概念、病生理机制到治疗策略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循证医学发展,一系列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结果为其概念和治疗策略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充分依据.本文就ACS概念和治疗策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 简介: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临床上把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即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及猝死型冠心病。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无Q波型心肌梗死(No-QWaveMyocardialInfarctionNQMI),Q波型心肌梗死(QWaveMyocardialInfarction,QMI)及猝死型冠心病因其病情急骤、危重且具有相同病理基础,临床上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ACS)。本文主要对ACS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与临床联系作一综述。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病理 冠心病 无症状型冠心病 心绞痛型冠心病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 简介:急性肺损伤facutelungini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是死亡率很高疾患.已经成为危重医学重点。尽管经过多年基础和临床研究.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据报道上海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ARDS患者病死率高达70%.这除了诊断偏晚外,也与缺乏新治疗方法有关。因此,行之有效实用方法是纠正可逆诱发因素和发展新治疗策略。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肺损伤 危重医学
  • 简介:胰管离断综合征(disconnectedpancreaticductsyndrome,DPDS)最早在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临床指南》中提出,是指任何原因所导致胰腺主胰管(可位于胰腺任何部位)与消化道连接中断(主胰管断裂或是被阻断),从而使断端远侧部分仍具有分泌功能胰腺绀织分泌胰液不能正常排入消化道。

  • 标签: 主胰管断裂 综合征 离断 急性胰腺炎 分泌功能 DUCT
  • 简介: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一种复杂有活性内分泌器官,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包括:瘦素、脂联素、内肥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原、白介素6、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和C-反应蛋白等。这些细胞因子是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分泌入全身循环系统,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发挥作用。细胞因子失调在肥胖相关代谢综合征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脂肪因子 代谢综合征
  • 简介:代谢综合征近年来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各组成成分均为冠心病重要危险因素,因而代谢综合征患者冠心病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增高.本文主要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肥胖四方面来论述二者之间关系,也涉及了一些因素之间关系.目前代谢综合诊断标准还不统一,目前应加强基础研究,以便从本质上阐明代谢综合征,统一诊断标准.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冠心病 病因学
  • 简介:本文将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2001—2005年收治胆心综合征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3例患者介绍如下,并分析其误诊原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8岁。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表现为心前区疼痛5例,伴上腹部痛2例,阵发性心悸、气短5例,发作胸骨后压榨样疼痛3例,4例胸痛时伴有低热、恶心、呕吐。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胆心综合征 误诊原因 临床分析 心前区疼痛 阵发性心悸
  • 简介:目的总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遗传长QT综合征(以下简称遗传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下简称ICD)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这两种治疗在预防患者猝死中差异。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6月到2013年6月出院诊断为遗传LQTS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植入了永久起搏器或ICD全部21例患者,结合门诊、电话和程控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状况、手术并发症以及晕厥、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情况。结果起搏器组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39.3±14.3岁,随访时间50.6±26.3个月,1例患者猝死,2例患者再发晕厥前兆,其中1例最终更换为ICD。ICD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34.5±11.9岁,随访时间61.4±43.5个月,3例患者接受了ICD适当治疗,另2例患者接受了ICD不适当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囊袋感染,1例患者更换为永久起搏器。治疗有效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72.7%(8/11)和100.0%(10/10),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27.3%(3/11)和30.0%(3/10),也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63)。结论对于不能植入ICD合并窦性心动过缓遗传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可能是一个较好替代方法,但对于QTc≥539ms患者,只有植入ICD才能预防猝死。植入ICD后长期无心脏事件发生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可考虑更换为永久起搏器。

  • 标签: 遗传性长QT综合征 随访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永久起搏器 心脏性猝死
  • 简介:对于颈动脉斑块评估,经典策略是通过影像学进行狭窄程度分级,从而决定临床干预方式.而随着临床经验和研究证据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斑块稳定性这一指标比狭窄程度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症状和预后、评估再血管化指征.本文整合了近年来经典或新型影像技术(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分子成像等)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斑块形态及稳定性方面评估原理和优劣,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 简介:胰岛素泵能够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具有快速平稳降糖优点,但应用受到一定制约。我们应用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治疗合并急性脑梗死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泵疗效及安全进行对比。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 胰岛素输注系统 脑血管疾病
  • 简介:马方综合征及Loeyz-Dietz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缔组织病,以主动脉瘤样扩张并进而发生破裂猝死为主要临床特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TGF-β信号通路及其调控基因在上述遗传主动脉瘤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TGF-β信号通路与马方综合征及Loeyz-Dietz综合征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这一信号通路对于这两种遗传结缔组织病诊治重要意义。

  • 标签: TGF-Β信号通路 马方综合征 Loeyz-Dietz综合征
  • 简介:老年人由于机体组织衰老和生理功能衰退,抵抗能力越来越差,常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感染性疾病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如肺炎在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原因中居首位。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其不合理应用所造成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及细菌耐药性产生也越来越多。老年人不仅对药物治疗反应下降,而且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也比年轻人明显增多,再加上基础疾病伤害,老年人合并疾病多、用药种类多是常见现象。

  • 标签: 传染病 老年人 药学 合理化
  • 简介:脓毒症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老年人群,脓毒症是最常见全身损伤性疾病,脓毒症病例中≥65岁老年人占64.9%,严重脓毒症患者平均年龄是63.8岁。老年人免疫功能发生变化,对脓毒症易感性增加,罹患相对危险是年轻者13.1倍。而且,随年龄增长脓毒症病死率增加,

  • 标签: 老年人 脓毒症
  • 简介: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精神障碍之一.临床上有显著症状心境障碍患者中有25%是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躯体疾病老年人抑郁症发生率更可达50%。

  • 标签: 抑郁症 老年人 病因学 危险因素
  • 简介:最近美国Baranano等[1]证明胆红素生理保护作用令人瞩目,为哺乳类细胞内保护机制探索和其在临床可能应用前景提出了新思路.细胞运用多种体系来保护自己免受内、外来源毒害,这些都属于细胞保护机制.

  • 标签: 细胞保护机制 老年 多器官疾病 预防 胆红素 胆绿素
  • 简介:21世纪全球进入老龄化阶段,从1950年到1980年,全球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了50%以上,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还会再增加一半以上。我国大部分城市也已进入高速发展老龄化阶段。200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43亿,占世界老龄人口1/5,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4亿,占人口总数11.2%。社会快速老龄化和老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给老年医学带来了巨大挑战。

  • 标签: 老年人 药用制剂 联合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异(IASBPD)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老年患者1542例,于病情平稳或相对平稳24h后行无创血压检测,根据IASBPD值将患者分为0~5mmHg组570例、6~15mmHg组834例、≥16mmHg组138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其他合并疾病、C-反应蛋白(CRP)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IASBPD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总体IASBPD为(8.5±5.4)mmHg,高血压患者与无高血压患者IASBPD分别为(10.6±5.2)mmHg和(4.3±2.6)mmH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BMI及CRP水平、高血压、高血压家族史、降压药使用、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合并疾病是影响IASBPD相关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286,95%CI1.784~2.929)、BMI(OR=1.101,95%CI1.054~1.150)、高血压(OR=7.726,95%CI5.575~10.706)、糖尿病(OR=1.701,95%CI1.125~2.570)、高脂血症(OR=2.182,95%CI1.660~2.869)及CRP(OR=1.260,95%CI1.190~1.333)是影响IASBPD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住院患者IASBPD较大,高血压、女性、BMI、糖尿病、高脂血症、CRP是影响IASBPD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血压 危险因素 双上肢收缩压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