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式多样,但关于最优手术方案的选择仍无统一意见。目的:比较顺向长髓内钉和逆向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在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因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枚髓内钉组(30例)和联合内固定组(33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股骨干AO分型、股骨颈Garden分型、合并伤、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情况: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Garden指数;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术后负重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其他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相近,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枚髓内钉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小于联合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枚髓内钉组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术后膝前痛发生率、Harris评分优良率和骨折愈合时间均与联合内固定组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结束,除外术后膝前痛,其他并发症:单枚髓内钉组9例(30.0%),联合内固定组1例(3.3%);单枚髓内钉组显著高于联合内固定组(P〈0.05)。单枚髓内钉组的7例(77.8%)其他并发症发生在股骨颈不稳定骨折患者中。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均有效,但当有股骨颈移位时,更推荐联合内固定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后引起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治疗 , 并积极预防减少股骨颈骨折后引起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5月采用三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 48 例其中引起股骨头坏死 15 例的治疗情况 。 结果 本组 15 例均进行随访3~9年,除 1 例因车祸引起患侧股骨再次骨折需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外 ,其余 14 例均恢复良好。 骨折过程中出现骨移位的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较高,小于 60 岁的患者发病率高于60 岁以上患者 , P < 0.05。骨折过程中出现骨移位的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较高, P < 0. 05 。结论 股外动脉升支血管束植入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恢复良好,效果满意。血管束植入修复为股骨头颈部提供了 新的血供,有利于股骨头的修复与重建,也间接地促进了骨折的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100例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涉及对象100例老年股骨转子骨折患者,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质量、治疗效果,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半年关节功能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的疼痛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生活质量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股骨转子骨折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提升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本研究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到我院接受诊治的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80)老年患者作为实验研究样本,随机做有效分组处理,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参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于参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均较参照组更高(P<0.05)。结论:将手术治疗干预实施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的治疗中,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简介:本研究探讨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采用雌性BALB/c小鼠30只,参照姚军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分模型组、MSC组及照射组。MSC组于制模后3天从小鼠尾静脉1次性输注人骨髓MSC1×10^6,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变化、第28天存活率、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造血集落生成和骨髓病理学特征。结果显示:于制模后第7天,模型组外周血WBC显著低于MSC组和照射组,分别为(0.65±0.05)×10^9/L,(2.45±0.71)×10^9/L,(2.30±0.33)×10^9/L;第10天3组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第14天模型组血象指标仍持续降低,而MSC组及照射组血象指标开始回升,至28天3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18.2%、80%和100%,MSC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MSC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数量、造血祖细胞集落生成数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与照射组结果一致。结论:MSC输注可减轻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提高存活率。
简介:目的:比较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PFN)和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07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6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共80例,行DHS治疗患者42例,PFN治疗患者38例,最少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位质量、短期和长期手术并发症。在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PFN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优于DHS组的患者,但两组患者的输血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末次随访的Harris功能评分及优良率,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没有出现死亡及再手术的情况。结论:PFN和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PFN相对创伤较小,应优先考虑。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21年2月~2022年6月时间段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主体,通过信封抽签的方式加以分组,分至对照组的37例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分至观察组的37例患者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将2组患者的围术期各项指标、骨折愈合指标、术后生物力学指标及术后不同时期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更快,观察组生物力学指标压缩试验及破坏载荷更大,扭转试验更小,术后Harris评分更高(P<0.05)。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供选择的术式较多,相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促使患者尽快负重,骨折端可以尽快愈合,其发挥良好的生物力学作用,使得患者髋关节功能得以尽快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腔镜设备管理与腔镜器械清洗保养的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该医院内的160台手术室腔镜设备与器械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n=80),常规组所使用的手术内腔镜设备进行普通管理,内镜器械设备,经过常规的消毒,清洗以及保养工作后再使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清洗。比较两组的感染率和消毒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常规组内镜消毒合格情况与感染情况的对比,其中研究组中合格率为100%,常规组中的合格率则为74%,感染率也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室腔镜内的设备进行正确的保养和管理,可有效的提高消毒质量,保证内镜器械使用的安全性,避免由于器械原因所造成的感染,从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分析对比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创伤应激反应及微创效果。方法:95例患者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辅助组),58例行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完全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应激创伤指标IL-6、TNF-α、CRP。结果:手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IL-6、TNF-α、CRP均明显上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辅助与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微创效果均较好,术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术式。
简介:目的探讨单腔和双腔Fogarty导管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LEAE)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单腔Fogarty导管取栓组(SF组)(52例,55条患肢)和双腔导管取栓组(DF组)(25例,28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手术死亡率、截肢率、膝下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踝/肱指数(ABI)、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SF组[(0.68±0.08)vs(0.17±0.16)]和DF组[(0.93±0.11)vs(0.15±0.18)]术后AB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01)。DF组的一条或以上膝下动脉开通率(78.6%vs52.7%,P<0.001)、ABI改善程度(0.78vs0.51,P<0.001)优于SF组。DF组截肢率(7.1%vs14.5%,P<0.01)、并发症发生率(20.0%vs51.9%,P<0.001)低于SF组。而DF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SF组[(143±15.8)minvs(85±13.5)min,P<0.001)]。结论双腔Fogarty导管取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