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幼儿到底是如何阅读的?是如何在不借助书面语言的情况下理解图书、懂得图意的?其中的阅读理解过程受哪些因素影响?有何特点、规律?对此我们知之甚少。至今为止,对早期图书阅读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阅读的内容选择、阅读指导方面以及重要性的研究,而对阅读过程的学习心理缺乏研究。因此带来我们在阅读指导上的盲目性,在阅读环境创设上的无计划性。我们通过对影响3~6岁幼儿图书阅读理解的因素研究,来试图探索幼儿阅读理解的特点、规律,从而为建立相应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图书阅读指导提供心理学依据,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服务。一、课题目标(一)探索幼儿是如何理解图书的1.对画面人物的理解(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
简介:道德故事是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材料之一,学前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影响着教育者对道德故事的选择。本研究将322名学前儿童随机分配到四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儿童分别阅读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行为者对自身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旁观者对行为者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控制组则阅读非道德故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对不同类型道德故事的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存在差异:在故事内隐信息理解方面,学前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和非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在故事主旨理解方面,4岁儿童对各类故事主旨的理解程度相近,5岁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的主旨,6岁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这提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归纳能力,并选择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以促进4。6岁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与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