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作为体积最小的电磁继电器,主要用于航天、航空领域电信号切换,它的调校工序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而调校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吸合电压不同步,本文结合实际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出现吸合电压不同步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简介:摘要本文采用解析法和数值法相结合的形式,针对航空发动机常用接触式密封间隙内流动进行求解。研究了密封端面压力、泄漏量、密封接触力的分布和变化与膜厚关系。研究表明,密封泄漏量大小与密封间隙及密封间润滑油的粘度有很大的联系;虽然在等温等膜厚的条件下,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都能得到正确的解,而解析方法显然更加方便精确(无数值误差),但用解析方法计算在有粘度变化的情况下的端面压强分布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此时,建立数值模型对密封流场进行分析就会显示出它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传统离心穿刺法与改良向心穿刺法、离心向心交替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新内瘘透析患者48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每组16例患者。实验组1采用离心向心交替穿刺法,实验组2采用向心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离心穿刺法,以透析12个月内肌酐、KT/V值检测结果评估透析充分性,比较三组患者血管瘤、内瘘狭窄、闭塞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三种穿刺法对透析充分性无明显差异,但内瘘并发症比较,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结论通过三种穿刺方法比较,改良离心向心穿刺法并不影响透析充分性,但却能最大限度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提高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究血透室护士预防动静脉内瘘针刺伤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6例检查并采用动静脉内瘘透析的患者。按照随机表法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保留动静脉内瘘针针帽法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包括护士被针刺伤的次数、以及对于床单、地面和治疗车的污染次数。护士被针刺伤次数越少、床单、地面和治疗车被污染次数越少证明实验组采取的保留内瘘针针帽法的治疗效果越好。结果:实验组护士被针刺伤的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床单、地面和治疗车的污染次数也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了预防血透室科室中的护士在动静脉内瘘针的护理过程中被刺伤,本文决定探究保留动静脉内瘘针针帽法是否能有效降低护士被刺伤的次数。[1]根据结果显示,在给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针治疗过程中实施反手回套针帽能有效减少护士被刺伤的次数以及能明显降低环境污染率,值得临床上研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方法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患者56例,将患者的入院编号完全打乱,采取随机叫号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参照组(n=28)和探讨组(n=28),参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案,探讨组实施综合护理方案。结果:探讨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参照组。结论:结合实际护理过程的最终数据,以及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评价可知,综合护理方式对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有着较为良好的辅助效果,该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患者康复时间还能使科室内整体治疗效率提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近年来缺血性卒中已成为我国人民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介入治疗在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从过去被视为辅助性治疗,如今已跨入一线治疗行列,给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开辟了安全有效的新途径[1]。本文探讨了动静脉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方法中脑动脉灌注疗效及临床意义,旨为探索开辟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新思路,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提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对28例患者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实施品管圈(QCC)活动,优化护理流程与技术,实现上述目标。方法:选取28例需定期接受血液透析且存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QCC方法,从人员培训、设备管理、操作流程标准化及患者教育四个方面入手,系统性地分析与改进穿刺操作。活动周期内每月召开一次品管圈会议,讨论并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持续监测并记录穿刺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为期一年的持续改进工作,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从活动前的65%提升至89%,显著降低了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率(从15%降至3%)及血栓形成率(从10%降至2%)。此外,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满意度由70%提升至95%。结论:应用品管圈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并显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治疗体验具有积极意义。建议将此方法推广至更多医疗机构,以惠及更广泛患者群体。
简介:课程标准界定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于是阅读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之一。结合传统的语文教学,结合课程改革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课程改革之前阅读教学的讲授阶段,主要教学形式是教师讲授下的学生接受的过程。这种情形下的学生基本上处于完全接受的状态,教师对文本如何解读,学生就接受什么样的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二是课程改革之后阅读教学的合作探究阶段,这个时间的阅读教学呈现出比较热闹的情形。合作探究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这些理解往往突破了教师的预设,在课堂上生成了一些所谓的“未曾预设的精彩”。
简介:“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许多专家评点语文课时都会说这句话。语文课堂要改变沉闷、单调、枯燥的局面,的确要“动起来”。不过,“动”也该讲究一个度,切莫过度去“动”。一味的“动”,就显得太“闹”;一味的“静”,则显得过于“沉寂”。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以下三个环节中,要妥善地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一是朗读默读,“动静相宜”。不少课文需要多形式地大声朗读,全班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接力读,还有教师范读、配乐读、自由读等。琅琅书声不仅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带给人一种情绪的感染,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文本的内涵。而有些课文,像一些篇幅较长的以逻辑思辨见长的论述类、应用类文章就适合默读。语文课堂,以朗读求“动”固不可少,但以默读求“静”也很重要。默读是一种安静状态下的个体阅读,贵在用心、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