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 DOPS)在护理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习的2016级四年制护理学专业9名本科生及该院7名临床带教教师、4名临床教学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方法,对其进行深入访谈,参考Colaizzi现象学资料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类研究对象参与DOPS评估的体验,可以提炼为DOPS评估能够促进教学相长、DOPS评估能够提高评价效能、DOPS评估存在不足和教学与学习负担感受存在差异4个主题。结论DOPS评估对护理实习教学评价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制定适合护理学专业的DOPS评估工具,完善师资培训方案,以保证DOPS评估的合理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的认知现状,为管理者采取措施提高临床血培养采集和送检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根据《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自设问卷,内容涉及血培养操作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于2018年9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对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临床科室护士共620名进行调查。结果620名临床护士血培养的相关知识正确率23.1%~91.5%;在血培养操作执行情况的10个条目中,正确执行率超过50%的仅有5个条目;>90%的护士对接受血培养相关培训持积极态度。结论护士对血培养操作规范相关知识的认识存在不足,正确执行情况较差,管理者应在血培养相关知识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并规范血培养操作的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工作坊教学模式在新入职护士操作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5年5月—2019年8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新入职的护士124名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5月—2017年8月新入职的护士59名设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9年8月新入职的护士65名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采用工作坊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新入职护士的操作考核成绩和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培训后试验组护士操作考核成绩为(95.68±8.32)分,高于对照组的(90.07±7.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4,P<0.001)。培训后试验组护士对授课形式、教师态度、动手能力、内容掌握度的满意人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工作坊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操作考核成绩和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值得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于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技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并发症的观察。方法 将 148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 74例, 在胸腔镜治疗术后, 干预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之上再进行疼痛干预、心理干预、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措施;而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常规护理, 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胸腔镜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能够起到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 胸腔镜;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综合护理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一般是由先天性肺组织发育不全, 胸膜下面存在的肺小疱或者肺大疱破壁之后导致的, 很容易复发, 是常见的肺病 [1]。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 对患者的损伤很大, 再加上治疗费用高昂, 所以一直没能得到普及。但是近年来, 这种病的新治疗方法就是利用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来治疗, 效果显著, 现将术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148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 74例, 对他们实施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技术进行手术, 然后根据组别不同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均为男性, 干预组患者年龄 23~ 51岁, 平均年龄 33.6岁;对照组患者年龄 22~ 52岁, 平均年龄 34.1岁。手术完成之后, 对照组有 1例患者发生肺泡漏气,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1周, 病情均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 2年, 没有出现复发情况。 1. 2 护理方法 干预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简单的常规护理即可。 1. 2. 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 一般患者没有接触过胸腔镜手术, 难免会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在手术之前将该种手术方法的优点告知患者, 让他们从心底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和紧张, 从而能更好的配合, 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过程。②术前指导, 在手术开展以前, 护理人员应该引导患者进行肺部锻炼, 比如腹式呼吸、吹气球等;同时对于术后的床上坐卧和下床的基本动作进行指导。 1. 2. 2 术后护理 ①生命体征的观察。手术之后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保持患者绝对平躺休息, 以利于呼吸的顺畅, 不能进食和饮水。②胸腔闭式引流管和出血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管一定要固定牢靠, 防止脱落, 术后超过 12 h之后, 每 30分钟将引流管挤压 1次, 保证引流管的畅通, 不能出现扭曲或堵塞, 引流瓶的摆放高度要低于患者的胸腔,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如果发现胸腔的引流量连续 2~ 3 h>100 ml/h, 颜色显示为鲜红色, 且引流液中有凝血块, 经过测量发现患者血压进行性下降, 尿量很少, 且心率很快, 这表明患者血容量不足, 必须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胸腔内活动性出血, 若是应立即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 [2]。③加强肺功能锻炼, 促进肺复张。在胸腔手术过程中, 手术一侧出现肺萎缩, 倘若肺的膨胀受到影响, 容易造成手术后低氧血症状和肺部不复张的情况。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相对平稳, 这时应该保持患者处于半卧状态, 在患者痛感不强烈时尽量让他排痰, 每天进行 4次超声雾化吸入, 若自行排痰有困难则要利用气管镜进行吸痰, 主要目的是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完成了这个步骤之后, 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指导他做呼吸运动, 等到术后 2~ 3 d左右就可以利用吹气球的方式让患者进行呼吸锻炼, 以便肺部功能早日恢复, 通过这一系列治疗, 该组患者只有 1例出现肺不张并发症。④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肺泡漏气是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技术治疗肺大疱结扎后的并发症之一, 如果胸腔的引流管中连续出现气体, 那么就证明发生了肺泡漏气, 此种情况则叮嘱患者将喉中的痰咳出, 尽量不要咳嗽, 与此同时要严密注意患者肺部膨胀情况和呼吸音的变化 [3]。 1. 2. 3 健康教育 首先让患者了解气胸的基本知识, 然后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不安情绪, 积极地配合治疗。在饮食方面进行指导, 敦促患者科学饮食, 合理分配营养物质的摄入, 从而增强抵抗力, 促进早日康复。最后在患者出院之际, 要教会患者或家属自我保健的方法, 从休息、活动、饮食等方面出发, 同时及时进行病情复查, 以保证完全康复。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资料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7.3%, 经过 2年随访, 有 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占 2.7%, 对症治疗后痊愈, 均未出现复发现象, 患者满意度为 98.6%;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81.1%, 经 2年随访, 有 1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对症治疗后也全部痊愈, 未出现复发情况, 患者的满意度为 79.7%。两组比较, 干预组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见表 1。
简介:摘要目的在《基础护理学》护理教学过程中,分析采用微课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所能起到的效果。方法选取萍乡卫生职业学院120名2018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12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名,观察组采用微课与思维导图结合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期末综合操作考核时评价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以及两组护生对两种教学模式满意度。结果综合操作考核成绩进行分析,观察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表明,观察组学生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课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操作技能、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护生综合能力及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教学效果显著,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及判断思维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心理护理联合四手操作对根管手术治疗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11月在该院行根管治疗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四手操作根管手术治疗,同时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耐受程度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且其治疗未间断,与常规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其疼痛程度均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治疗耐受程度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根管治疗患者采取综合心理护理联合四手操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等症状,并能够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且该模式能够得到多数患者的认可。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治疗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42例,年龄、性别不限,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患侧卧位,以CT对茎乳孔区进行层厚3 mm扫描,选取最佳穿刺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然后沿所设计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患侧茎乳孔,用2 Hz低频电流(0.1~0.8 mA)测试出面部抽动后行标准射频治疗。期间连续观察患者鼓腮、闭眼情况,一旦患者患侧鼓腮稍漏气、闭眼时下睑稍费力即结束治疗。随访观察近、远期疗效与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定位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精准地穿刺至茎乳孔,其中33例患者用0.1~0.8 mA电流可测试出面肌抽动,9例患者经调整针尖位置也于0.8 mA以下电流测试出阳性结果。经标准射频治疗,平均(81.2±6.4)℃,终止于该周期的第(24.4±4.7)s。治疗后患者面肌痉挛均完全消失,但均遗留Ⅱ~Ⅲ级面瘫;未见面部血肿,无颅内出血、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1~15个月,有3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9、11、12个月时出现面肌痉挛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法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但会出现不同程度面瘫,熟悉茎乳孔解剖,掌握操作技巧可避免严重面瘫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