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假设((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和错误分析(ErrorAnaIysis),诊断了一个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发音问题。研究对象为一名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生物系就读的研究生,实验材料采用了普斯特和罗宾内特(Prastor&Robinett)的"诊断篇章"(DiagnosticPassage:1985)和自发式谈话样本(SpontaneousSpeechSamples)。数据采集为期十二周,每四周录音一次。依据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结合其母语语言背景,研究对象的发音问题被诊断为七种类型,三大类别,从而证实这些发音问题不是任意而为,而是与其母语发音系统,母语组音规则和母语韵律方式密切相关。
简介:随着ESP的概念逐渐深入,专业领域的英语文本进入国人的视野。国防领域中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开始不断吸收和利用英语作为载体的国外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理念,其中也包括美军专业的战术技巧和作战流程。然而由于美军野战手册内容涉及广泛,类别繁多,缺乏专业的阅读技巧指导极大地降低了美军专业文献研究的效率。本文拟从语体分析的角度对美军野战手册的介绍性文本进行分析,一方面针对Bhatia曾经对于介绍性文本的讨论进行实际语料的证明,另一方面,利用Bhatia的七步语体分析法分析专业领域介绍性文本语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军事专业文献的阅读技巧发掘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在现代语言学界独树一帜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被国内学者争相运用于语篇分析过程中,但进行汉语语篇分析的尝试并不多见。本文是运用M.A.K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对汉语宋词体情诗《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进行功能语篇分析。从人称代词、语气、情态、及物过程、主位结构、衔接等方面对该语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一方面检验了系统功能语法对于汉语研究的价值,同时也为汉语情诗这一独特语篇的分析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简介:评价是评定人或事物的价值,是主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即具有一定价值观念的主体对客体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在翻译的转换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评价人际意义,选择准确的词语和结构进行转换,以达到评价人际意义等效。本文以马丁和罗斯的评价系统理论、亨斯顿和辛克莱的评价局部语法为依据,以唐诗《蜀道难》及其五种英译文为素材,探讨评价人际意义与等效翻译问题。全文共分为三节:第一节着重阐述如何从概念和语言两方面识别评价;第二节运用功能语言学‘形式体现意义’的原则,以说明形式是达到评价人际意义等效翻译的重要因素;第三节小结,以其说明评价人际意义在翻译中要达到等效,必须掌握马丁和罗斯的评价系统理论、亨斯顿和辛克莱的评价局部语法,正确地识别评价以及与评价相关的成分,领会形式体现意义,选择就是意义的科学论断,分析其语境,选择贴切的词语或表达式进行转换;同时说明诗歌语篇类型的翻译要转换评价人际意义,在文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和语言结构无冲突的条件下,直译是达到等效的有效途径。
简介:本文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分析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英语写作在词汇和主题构思方面的特征。分析的数据来至中国词网公司2016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百万同题写作项目收集的部分(2000篇)作文文本。不同层次学生分别来自四川和重庆的三所985高校和8所普通二本院校。研究问题包括:两类学生整体分数差异、词汇量、词频分布、词汇丰富度特征、主题词汇关联以及主题聚类特征。结果表明:985高校学生作文分数明显高于普通二本院校学生;词汇量、词汇丰富度方面,前者也明显高于后者,而词频分布和使用频度高的实义词汇的分布特征相似;与主题词共现程度高的组词,两者相似度高;985高校学生文本提取出三个主题,而普通二本院校学生文本呈现五个主题。
简介:典籍英译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典籍英译批评却显得相对薄弱,特别是点评式、印象式和随感式的评论方式以及“标准——分析——结论”的规定性批评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拟对杨宪益和葛瑞汉所译的《前赤壁赋》英译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译者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对带有价值判断的批评方式提出质疑,并进一步根据当代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典籍英译的文本批评应充分考虑译者主体这一重要因素。本文指出,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与文化身份的塑造息息相关,译者通过典籍英译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描述性的、多元阐释的批评模式有助于促进典籍英译批评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