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乳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1985年1月至2015年1月10例在我院进行诊治的乳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患者进行实验观察,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乳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征呈一致性;乳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结构特征为单个肿块,无其他临床诊治,并且使用其他特征检测呈阳性,在手术前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肿瘤组织学中乳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由梭形细胞构成,并且细胞组织存在明显的异型性以及核分裂。免疫组化的检测为Vimentin、Desmin和SMA阴性。结论乳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中无显著症状,且诊断需要依靠病理检查,且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比较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平滑肌肉瘤(PHLMS)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4家医学中心[温州市中心医院(3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3例)、温州市人民医院(2例)、乐清市人民医院(2例)]收治的10例PHLMS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5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55岁,年龄范围为41~83岁。病人均行腹部CT检查。观察指标:(1)CT检查情况。(2)治疗和病理学检查结果。(3)随访和生存情况。术后采用门诊、住院及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及病情稳定情况等,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量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CT检查情况:10例病人均为单发肿瘤,其中肿瘤位于肝左叶3例,肝右叶7例。10例病人肿瘤长径为8.0 cm(4.5~13.5 cm)。10例病人CT检查平扫结果示7例肿瘤膨胀性生长,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低密度,中央见斑片状更低密度区;3例肿瘤浸润性生长,呈斑片状,界限不清楚,肿瘤实质均匀等密度。10例病人CT值为40 HU(23~47 HU)。10例病人中,7例肿瘤膨胀性生长病人CT检查增强扫描动脉期结果示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轻度强化3例,不均匀中度强化3例,不均匀显著强化1例;7例病人CT值为68 HU(62~88 HU)。3例肿瘤浸润性生长病人CT检查增强扫描动脉期结果示周边强化明显强于中央区,3例病人CT值为73 HU(67~90 HU)。10例病人中,7例肿瘤膨胀性生长病人CT检查增强扫描门静脉期结果示肿瘤实质部分呈持续渐进性轻、中度强化,密度不均匀,CT值为63 HU(55~78 HU),其中3例肿瘤强化范围扩大,呈融合充填趋势;4例肿瘤中心及周边小片状或结节状强化和网格样强化。3例肿瘤浸润性生长病人CT检查增强扫描门静脉期结果示强化退出,密度不均匀,中位CT值为58 HU(50~62 HU)。10例病人CT检查增强扫描延迟期结果示肿瘤内强化缓慢退出,中位CT值为53 HU(50~60 HU)。10例病人中,4例肿瘤周边强化结节密度降低;6例肿瘤强化部分融合并向中心充填,坏死部分无强化。(2)治疗和病理学检查情况:1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术,肝内和肝门区未见转移。10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大体观均为单发肿瘤,肿瘤长径为8.0 cm(4.5~13.5 cm);其中7例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界限清楚;3例无假包膜,界限不清楚。10例病人肿瘤质地坚硬,切面多呈灰白,鱼肉状,7例肿瘤内见斑片状或点状坏死,3例肿瘤内见小片状或点状出血,其中2例肿瘤内见小斑点状钙化。10例病人镜下见肿瘤组织纵横交错排列,瘤细胞呈梭形,核呈圆形、卵圆形、两端圆钝或细杆样,异型明显,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10例病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示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波形蛋白均呈阳性。(3)随访情况:10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5个月。10例病人生存时间为10~12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11个月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8例病人生存时间>12个月。结论PHLMS CT检查平扫结果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CT检查增强扫描结果示肿瘤实质部分和周边持续性不均匀强化。
简介:原发性静脉平滑肌肉瘤是指来自静脉血管壁中层的平滑肌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病例数罕见。软组织肉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1%,其中,平滑肌肉瘤约占全部软组织肉瘤的6%,而血管壁起源的平滑肌肉瘤所占比例更少(﹤2%)。科学准确的检测手段及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静脉平滑肌肉瘤的关键,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于2012年2月收治原发性髂外静脉平滑肌肉瘤患者1例,并及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简介:<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62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伴呃逆2年"入院。患者2年前无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疼痛部位向右腹部及腰部放射,肛门排气后略缓解,伴有呃逆,未行特殊治疗。近3个月患者食欲减退。1年来双下肢有时有轻度水肿,休息后消失。患者4天前于外院行B超发现腹膜后占位,遂于我院做CT检查,诊断为下腔静脉肿瘤。患者平素无肉眼血尿,无头痛、头晕、低热、乏力等症状。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下腔静脉肿瘤"收入病房。患者自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5千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4年,自服复方罗布麻,血压控制正常;有室性早博病史。入院查体:T36.3℃,P78次/分,R24次/分,BP142/90mmHg。心肺无异常,腹部略膨隆,腹肌软,上腹部轻
简介:摘要72岁女性患者,因发作性胸闷5天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占位性病变。2021年12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左心房肿物切除术+改良迷宫手术+二尖瓣成形术。术中完整切除肿瘤,约8.5 cm×5.0 cm×3.5 cm大小。常规病理提示黏液纤维肉瘤伴部分向平滑肌肉瘤分化,多灶性出血坏死。术后3.8个月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肿瘤复发,患者拒绝接受活检及放、化疗;术后7个月复查胸部CT示肿瘤肺部转移,双肺少量胸腔积液,患者要求保守治疗,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术后9个月余,患者因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死亡。原发性心脏肉瘤的最佳治疗方法尚不清楚,接受多模式治疗或可获得更好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平滑肌肉瘤(PCLMS)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PCLMS病例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特征及分子学改变,并进行随访。结果5例患者均为女性,均无其他部位平滑肌肉瘤病史,年龄37~62岁,中位年龄47岁。主要症状为胸痛和呼吸困难,1例患者出现心悸和下肢无力,1例患者出现头晕。2例肿瘤位于左心房,2例位于右心房,1例位于右心室;肿瘤最大径2.5~14.0 cm(平均最大径6.2 cm)。超声检查大多表现为基底较宽的中等回声团块,CT表现为团块状低密度灶。组织学上,2例为分化良好的平滑肌肉瘤,3例为中、低分化的平滑肌肉瘤,其中2例伴有广泛、疏松的黏液样间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MDM2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2例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3例有COL1A1-PDGFB基因融合。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2例进行了化疗。截至2021年9月15日,3例于术后0~11个月死亡(平均生存期7.7个月),2例存活。结论PCLMS是一种侵袭性强、易复发、预后差的肿瘤。对其临床影像、病理形态及分子学的研究将有助于临床作出准确的诊断,同时为这种难治性的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鼻腔鼻窦平滑肌肉瘤(LMS)的临床资料及CT、MRI图像特征。女4例、男2例,年龄范围8~74岁。3例鼻腔LMS均位于鼻腔中后部或后鼻孔区,病灶边缘光滑,膨胀性生长,向后突入鼻咽腔并堵塞对侧后鼻孔区。3例鼻窦LMS病灶中位于上颌窦1例、筛窦1例、后组鼻窦1例,均伴鼻外结构的侵犯。CT示鼻窦LMS骨质吸收破坏更显著。MRI T2WI示鼻腔LMS呈稍高或高信号,鼻窦LMS呈等信号,增强后鼻腔LMS较明显强化,鼻窦LMS显著强化。5例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为(0.91±0.25)×10-3 mm2/s。1例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鼻腔LMS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鼻窦LMS易与其他恶性肿瘤混淆,确诊需依靠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