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时采用通络解痉汤联合针灸的治疗有效性。方法: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4月—2022年4月,从此段时间内门诊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3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电脑数字法的方式完成分组,选取1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选取另外19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通络解痉汤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时采用通络解痉汤联合针灸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行为能力,可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出血偏瘫患者行卒中单元护理的临床效果及推广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近一年半中收录的10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0人。其中向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此同时观察组进行卒中单元护理,3个月后对其行为能力进行评估,观察对比其恢复情况,患者满意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行卒中单元护理的观察组3个月后行为能力恢复度为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0%,患者满意度达到,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能使患者对应急防范及处理有更好的认识,减轻焦虑心理,配合医师治疗,降低致残率,提高医院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均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入住该院神经内科。使用数字表格提取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30例采取康复护理干预模式。上肢和下肢功能评估得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以及比较生活质量评估得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上下肢功能评价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的得分均有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在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得分的评估和比较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得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的得分也有更显著的提高(P<0.05)。观察组的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和足内翻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神经内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在神经内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建议在神经内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中积极推广和应用康复护理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康复护理应用在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从我院神经内科于2022年5月-2023年5月之间收治的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中随机选择82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用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每组均为41人。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疼痛程度减轻,水肿减轻,生存质量提高,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6%,满意度为95.12%,对照组为85.36%,为80.49%,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可以稳定病情,提高整体疗效,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加快康复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康复护理应用在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从我院神经内科于2022年5月-2023年5月之间收治的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中随机选择82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用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每组均为41人。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疼痛程度减轻,水肿减轻,生存质量提高,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6%,满意度为95.12%,对照组为85.36%,为80.49%,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可以稳定病情,提高整体疗效,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加快康复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中风病人康复护理的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3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35例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已实施的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3例,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和观察组(72例,实施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Ⅰ个月及护理后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平中量表(NHSS)评分及士FugI -Meyer 还动切能评分量表(FMA)评分。结果护理后Ⅰ个月及护理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FMA评分,NIHSS评分、治疗总有效平、开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坏,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且未明显增加相关并发症。
简介:[摘要 ]脑微出血是由于颅内微血管损伤后血管附近血管内皮素的蓄积。它是脑实质的一种亚临床损伤而导致的脑血管疾病。微出血的发生主要与淀粉样血管病和高血压性血管病有关。在发病早期多无明显临床表现,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脑微出血与脑出血及脑梗死后出血有密切关系。现就目前的研究背景下对脑微出血做一专题,希望更多人去研究脑微出血,更多的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的意义以及相关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脉自旋标记序列获取卒中后失语患者主要语言功能区的脑血流量来评估及量化语言损伤程度,使失语症评估更客观、精准,治疗更有效。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22例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及同时段收集的无卒中或其他脑血管病疾病史的2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多模态磁共振扫描,并在病例组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失语症量表评估。选取经典语言相关脑区和潜在语言相关脑区作为感兴趣区,提取局部平均脑血流量。对比两组间各脑区的脑血流量差异,并将各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与多项语言量表子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语言表达相关脑区中,病例组额下回盖部[AAL-11,(39.18±3.85) ml·100 g-1·min-1与(50.41±1.93) ml·100 g-1·min-1, t=2.605]和三角部[AAL-13,(39.90±3.29)ml·100 g-1·min-1与(47.86±1.93) ml·100 g-1·min-1, t=2.087]的脑血流量显著下降(均P<0.05);听理解相关脑区中,病例组的顶下回[AAL-61,(33.86±4.15) ml·100 g-1·min-1与(44.31±2.39) ml·100 g-1·min-1, t=2.179],缘上回[AAL-63,(36.49±4.40)ml·100 g-1·min-1与(50.17±2.26) ml·100 g-1·min-1, t=2.765],角回[AAL-65,(35.56±4.24) ml·100 g-1·min-1与(48.98±2.32) ml·100 g-1·min-1, t=2.777],Heschl回[AAL-79,(47.30±5.11) ml·100 g-1·min-1与(62.54±2.45) ml·100 g-1·min-1, t=2.689]及颞上回[AAL-81,(43.56±4.82) ml·100 g-1·min-1与(56.29±2.06) ml·100 g-1·min-1, t=2.429]的脑血流量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均P<0.05);病例组左侧岛叶[AAL-29, (46.59±3.76) ml·100 g-1·min-1与(55.74±2.12) ml·100 g-1·min-1, t=2.120]及罗兰迪克岛盖[AAL-17,(39.71±3.81) ml·100 g-1·min-1与(52.48±2.01) ml·100 g-1·min-1, t=2.968]的脑血流量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左侧额下回盖部、额下回三角部、岛叶、顶下叶及双侧缘上回6个脑区的脑血流量值与语言量表命名子项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脑血流量降低是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下降的潜在原因,额下回盖部、额下回三角部、岛叶、左右侧缘上回、顶下叶6个脑区的脑血流量的下降可作为反映命名功能水平的客观量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