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感染致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形式,并进一步于蛋白水平探讨细胞焦亡的存在,为研究SFTSV致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用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SFTSV感染Vero细胞,逐日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LDH释放试验检测细胞膜受损情况,以判定病毒的最佳感染量与细胞死亡时间。使用不同PCD抑制剂分别对Vero细胞进行预处理后感染SFTSV,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判断SFTSV致PCD死亡形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的含量,进一步探讨焦亡的存在。结果SFTSV以MOI=10感染Vero细胞后48 h、72 h为后续实验最佳感染量与时间,此时细胞CPE明显,细胞活力降至对照组的51%、41%(P<0.001、P<0.001),LDH释放量达最大酶活性释放孔的24%、37%,为对照组LDH释放量的3.8、3.4倍(P<0.001、P<0.001)。不同PCD抑制剂对SFTSV致细胞死亡抑制结果显示,泛caspase抑制剂和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3, RIP3)抑制剂在48 h、72 h均有抑制作用,48 h其细胞活力为病毒对照组的2.1、1.6倍,72 h为2.3、1.7倍,且泛caspase抑制剂的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抑制剂组,caspase-1、caspase-3抑制剂仅在48 h有抑制作用,细胞活力为病毒对照组的1.5、1.3倍。SFTSV感染Vero细胞后,随着时间延长,caspase-1、IL-1β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至48 h分别达对照组的3.4、9.5倍(P<0.001、P<0.001)。结论SFTSV感染Vero细胞可导致多种形式PCD,包括凋亡、焦亡、程序性坏死,且PCD过程中可检测到焦亡相关蛋白活化,进一步探讨了焦亡的存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甲状腺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PD-1抑制剂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9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甲状腺损伤的情况,将患者分为甲状腺正常组和甲状腺损伤组,分析甲状腺损伤的发生率、类型、发生时间及转归等,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甲状腺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PD-1抑制剂治疗后甲状腺损伤的发生率为29.8%(59/198)。甲状腺正常组与甲状腺损伤组间既往放疗史及靶向治疗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既往手术或化疗史、肿瘤转移史以及PD-1抑制剂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9例甲状腺损伤患者中,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9例(32.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6例(27.1%)、甲状腺毒症14例(23.7%)、亚临床甲状腺毒症6例(10.2%)、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炎4例(6.8%),其发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PD-1抑制剂治疗后3.00、3.00、1.50、1.50和0.80个月。20例初期以甲状腺毒症或亚临床甲状腺毒症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中,有12例患者转归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放疗史(OR=3.737,95%CI 1.390~10.046)、靶向治疗史(OR=3.763,95%CI 1.553~9.117)、基线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OR=12.082,95%CI 1.199~121.775)及基线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OR=10.874,95%CI 1.010~117.047)是PD-1抑制剂导致甲状腺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D-1抑制剂治疗后发生甲状腺损伤的比例较高,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部分患者存在甲状腺毒症向甲状腺功能减退转变。既往放疗史、靶向治疗史及基线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是应用PD-1抑制剂后发生甲状腺损伤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通过举办技能大赛,不但能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更能够激发学生形成比学习、比技能的良好氛围。但是技能大赛选手经常在赛前训练和比赛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影响比赛,如对对手缺乏了解,导致训练动机与比赛信心不足,长期单调训练导致生理疲劳和心理倦怠等。因此,通过合理设置目标、提升选手自信、进行模拟训练等心理技能训练,对选手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目前仍较为少见,可能是免疫疗法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也可能与神经系统和肿瘤细胞存在共同抗原有关。该文报道1例PD-1抑制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同时合并胰腺损伤病例。患者为青年男性,应用PD-1抑制剂后出现胰腺损伤、糖尿病性酮症,同时合并周围神经病,肌电图见多发周围神经损害,脑脊液见蛋白-细胞分离,神经节苷脂抗体谱阴性,予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联合胰岛素治疗后好转。本病例以神经系统不良事件起病,症状缺乏特异性,且进展迅速、病情凶险,但激素及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有效,因此应提高临床医师对PD-1抑制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的识别和处置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USMC)产生的血流增强效应联合PD-L1单抗对实体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改善作用。方法将MC38结肠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26只,无任何治疗)、USMC组(27只,USMC治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抗体(anti-PD-L1)组(27只,anti-PD-L1治疗)和USMC+anti-PD-L1组(27只,USMC联合anti-PD-L1治疗)。USMC治疗使用VINNO70超声诊疗一体机。采用超声造影评价肿瘤血流增强效应;通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及记录小鼠生存期,评价抗肿瘤疗效;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内CD8+T细胞数量及功能、CD4+T细胞分化情况、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比例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极化表型分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肿瘤内趋化因子CXCL9、CXCL10及HIF-1α含量;免疫荧光分析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USMC治疗后超声造影分析肿瘤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USMC联合anti-PD-L1治疗明显抑制了肿瘤进展。USMC+anti-PD-L1组治疗后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量及其Ki67的表达、γ干扰素(IFN-γ)与颗粒酶B(Grzm-B)的分泌量高于其他3组,辅助性T细胞(Th1)比例增加,调节性T细胞(Tregs)、MDSC比例减少,TAM表型向M1型极化(均P<0.05)。ELISA分析显示,联合治疗还提高了肿瘤中CXCL9、CXCL10的浓度,降低了HIF-1α的含量(均P<0.05);肿瘤组织VEGF的荧光表达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血流增强效应联合PD-L1单抗能改善实体肿瘤免疫微环境,USMC产生的血流增强效应可作为一种增效PD-L1抗体肿瘤免疫治疗的超声新方法。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对专业护理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并且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逐步认识到技能竞赛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护理技能竞赛培训能力已经成为亟需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利用“组内合作训练+脱敏式考核”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高职护理技能竞赛培训的效果,并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极大地提高了高职学生的护理水平。因此,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组内合作训练 + 脱敏式考核”培训模式的重要性以及这种培训模式的积极作用,并深入探讨了如何推进“组内合作训练+脱敏式考核”模式在高职护理技能竞赛培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护理技能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性模拟产房技能训练在产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产科近一年(2022.01-2022.12)内来进行实习的护理实习生,分组进行带教实验观察与探究。对参照组护理实习生采用常规护理带教模式;对探究组护理实习生采用综合性模拟产房技能训练,对比两组带教效果。结果:探究组护理实习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考核评分、分娩接产考核评分、骨盆测量考核评分、会阴缝合考核评分、四部触诊考核评分较参照组的护理实习生都更高,探究组护理实习生对于护理实习带教的满意度也高于参照组。结论:在产科护理带教中采用综合性模拟产房技能训练具有更好的带教效果,护生学习成效更佳,并且对于此种带教方式更满意,应在临床护理带教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