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28例骨缺损患者资料。男74例,女54例;年龄13~77岁。外伤性骨缺损54例,感染性骨缺损74例。按骨水泥间隔制作方式不同分为:体内组76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植入骨缺损部位,在体内制作塑形成与缺损大小相匹配或略大于周径的圆柱状结构)和体外组52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在体外制作圆柱状、块状、珠链或球形等结构骨水泥间隔,待自然凝固并且温度降为室温后植入骨缺损部位)。比较两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间隔取出需要时间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同时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定上肢功能,按Paley方法评定下肢分级,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情况、合并伤、糖尿病史和手术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0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与体外组比较,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和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间隔取出需要时间[(3.6±1.0)、(4.1±1.1)、(4.0±1.1)、(3.9±1.0)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48.1%(13/27)、73.5%(36/49)、82.6%(39/46)、66.7%(20/30)]均大于体外组的间隔取出时间[均为(0.4±0.2)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3.2%(1/31)、9.5%(2/21)、0(0/21)、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疗效相近。体内制作更适合下肢、长段和稳定性不佳的骨缺损,但间隔不容易取出、容易损伤诱导膜或断端骨组织;体外制作多种形状间隔更适合部分性、小段和上肢的骨缺损。
简介: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治疗胫骨感染性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治疗的58例胫骨感染性不愈合患者资料,男38例,女20例;年龄18~51岁,平均29.4岁;静息感染27例,活动感染31例;受伤至此次手术时间为6~50个月,平均30.5个月.首先进行感染骨段切除、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植入,然后行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骨缺损.软组织缺损较多无法闭合者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或断端适度短缩后行植皮覆盖或皮肤牵张术.末次随访时采用Paley骨与功能评分方法及患者满意度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24~63个月(平均31.6个月)随访.所有创面均获良好软组织覆盖.骨延长长度为6~15cm,平均9.2cm.骨愈合指数为31d/cm;带架时间为8~31个月,平均10.6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骨折愈合评分结果:优30例,良23例,可5例,优良率为91.4%;Paley功能评分结果:优28例,良18例,可12例,优良率为79.3%.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35例,满意18例,一般5例,满意率为91.4%.18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5例患者出现膝关节伸直受限,4例患者出现马蹄足畸形,1例患者出现断针.所有患者感染均治愈,双下肢等长,无感染复发.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可重建骨缺损、避免感染复发,是治疗胫骨感染性不愈合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一阶段手术中,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体对老年肩关节骨关节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3例肩关节感染患者资料。男1例,女2例;年龄平均65.3岁;其中1例为肩关节穿刺后感染,1例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1例为肩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感染。3例患者均一期彻底清创,行含抗生素的肩关节型骨水泥间隔体植入,均未进行二期手术。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肩关节活动范围以评定疗效。结果3例患者术后获18~28个月(平均22.7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复发,间隔体位置良好。患者培养检出微生物分别为1例短双歧杆菌和2例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末次随访时ASES评分平均为54.4分(46.3~60.0分),Quick-DASH评分平均为45.1分(40.8~50.0分),VAS评分平均为2.3分(2~3分);肩关节活动范围:抬高角度平均为65.7°,外展角度平均为43.8°,外旋角度平均为21.7°。结论对于老年肩关节感染患者,彻底清创后留置关节型骨水泥间隔体可良好控制感染,同时在功能和疼痛方面有较大改善,避免了二期手术。
简介:摘要骨筋膜间隔综合征(OCS)是创伤骨科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神经和肌肉不可逆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5P”是临床上较经典的OCS诊断方法,但存在较大主观性,且不能及时准确反映病情进展。筋膜间隔测压法是诊断OCS主要的辅助手段,虽然测压方法较多,但目前仍无权威的压力阈值作为诊断标准。为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临床医师常积极行筋膜切开术,导致不必要的筋膜切开。笔者回顾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小腿OCS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部分患者通过解除支具、稳定肢体和消肿等非手术治疗,临床表现逐渐缓解,无须行筋膜切开术;部分患者通过上述非手术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需要及时行筋膜切开术。笔者依据临床体检定性结果和双侧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脉搏波改变等定量指标对OCS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首次提出OCS分级判断标准,旨在针对不同OCS分级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更精准的治疗,为OCS诊治提供参考。
简介:背景:关节置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置换后出现关节感染是灾难性的,随着关节置换技术的日益成熟,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率已明显下降。目的:观察自制活动型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感染翻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22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感染患者,女14例,男8例,年龄66-81岁,平均69.5岁。明确诊断后给予翻修处理,如考虑一期翻修,取出原有假体,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再次安装;如选择二期翻修,则在清创同时将自制活动型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放入股骨及胫骨处,待6个月-1年感染控制后再考虑安放翻修假体。于翻修后随访,行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0个月。治疗后2例单纯清创患者和1例一期翻修患者感染复发,给予二期翻修处理,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假体脱位、松动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达到感染治愈标准。末次随访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58-86分,平均(70.2±0.4)分。提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需根据相应病情及感染不同时期,选择正确治疗方法根治感染,尽力保留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在骨科临床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其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手术治疗中应用骨水泥的患者88例,其中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42例行椎体成形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4例,髋关节疾病18例行关节置换术,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4例应用骨水泥修复缺损。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其手术中应用骨水泥的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中,疗效优34例(80.95%),良5例(11.90%),差3例(7.14%),优良共39例(92.86%)。有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漏入椎旁软组织4例,漏入相邻椎间隙3例,骨水泥渗漏率为16.67%,未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所有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感染,未发现过敏反应,术后诊断出深静脉血栓14例(33.33%)。结论骨水泥在骨科的应用成效显著,特别是作为填充材料治疗塌陷性骨折和关节置换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应重视相关并发症,在应用过程中预防和避免其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水泥患者术后的康复指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皮椎体骨水泥灌注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68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术后的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指导,观察术后护理效果。结果经过调查,对照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为81.8%,康复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为97.1%,组间比较(X2=4.157,P<0.05),对照组疼痛率为23.5%,康复组疼痛率为5.9%,组间比较(X2=4.221,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6±2.3)d,长于康复组的平均住院时间(7.3±1.8)d,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T=8.585,P<0.05)。结论骨水泥患者术后予以康复指导改善了护患关系,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可以在临床护理中广泛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与自体骨植骨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自体骨植骨治疗,观察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磷酸钙骨水泥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磷酸钙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特征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TKA)术中机械力线微偏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博爱医院关节病诊疗中心45例TKA手术(排除铰链假体和翻修病例)后X线平片胫骨侧骨水泥分布特征(楔形征角度a),研究骨水泥的使用特点以及其在胫骨侧的分布不均现象。结合文献和著者的临床实践经验,阐述骨水泥分布不均是否会影响下肢力线的精确性。结果45例TKA中,9例(20%)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胫骨侧骨水泥分布不均,a角≤1°者4例、1°~3°者3例、≥3°者2例,平均(1.89±1.17)°。结论TKA术中,骨水泥分布不均会导致下肢力线发生一定的偏差;利用骨水泥的可塑性在假体安装的最后阶段可对下肢力线的微偏差进行更精确的调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粘度骨水泥与低粘度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6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3例,对照组给予低粘度骨水泥,观察组给予高粘度骨水泥,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骨水泥渗透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椎体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渗透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椎体形成术治疗过程中,高粘度水泥和低粘度水泥均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但高粘度水泥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后凸cobb角和椎体高度,并降低骨水泥渗透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膝周骨巨细胞瘤患者运用软骨下骨植骨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进行治疗的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通过相关检查和评估,确定肿瘤腔的完整性,并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方法的同时,采用软骨下骨植骨联合骨水泥填充方法修复瘤腔。另外,对40例患者给予钢板内固定。结果通过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无局部复发和转移发生,只有一例出现肺转移和复发情况;60例患者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在22~29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6.3±2.1)分。所有患者内固定牢靠,未发现软骨下骨骨折或者关节退变现象。结论对于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在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术治疗的同时,使用软骨下骨植骨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近期复发率,值得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骨水泥与常规剂量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选取140例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分别给予小剂量骨水泥(研究组)与常规剂量骨水泥(对照组)治疗,记录并对比患者临床数据。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价值(P>0.05)。研究组近期邻近椎体骨折率更低;研究组骨水泥渗漏率更低(P<0.05)。结论:小剂量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总体上更为优异,基于此,医疗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这一治疗方法的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内钉结合骨水泥修复肿瘤切除术后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黔南州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5例接受保肢手术治疗术后存留节段性骨缺损的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1~55岁,平均35.4岁;切除肿瘤病灶后骨缺损长度6~21 cm,平均12.3 cm;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arnofsky评分(KPS)均小于50分。其中3例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加骨水泥填充进行修复重建,2例患者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加骨水泥填充进行修复重建;其中2例因缺损21 cm、13 cm予钢板及外固定支架辅助固定。记录患者切除后缺损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KP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2~225 min(平均154.2 min),术中出血量300~500 mL(平均为382 mL)。5例患者随访6~28个月,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6、7个月因疾病进展死亡。按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1例28分,2例23分,2例21分,患者满意度较高。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1~6分,平均3.6分;术后KPS评分60~80分,平均72分。结论采用髓内钉结合骨水泥填充技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可以缓解患者疼痛,近期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