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当前我国电影创作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用叙事架空了都市空间,空间成为搭建的消费主义和表演的舞台,仅作为景观或凑戏工具,未将本土空间与人物形成有效关联,人物和故事游离于空间之外,这无疑是对都市和人物的双重背离。作为新一代电影的创作者,如果只止于世界城市主义化的都市空间和建筑造型,追求世界“共相”疏忽本土“殊相”,甚至忽视通过空间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追问和文化变迁的深层探求,都市空间只能得其“表”无其“神”。本文以电影中的北京都市空间为例来探析上述问题,毕竟“人”是都市的灵魂,如何融合都市主体视点对于都市经验的把握,为谱写北京影像空间的电影提出了艺术使命要求。
简介:摘要中国的传统基层行政建筑以明清时期的衙署建筑为代表,衙署这一行政建筑是一种表征权力的场所空间。古人在行政建筑中是如何将空间的形态与行政性质进行合理安排及巧妙结合,以达到对被统治阶级首先在心理上的一种震慑,最终服务于自身的政治目的呢?法国著名思想家米切尔•福柯的哲学体系中,“权力(power)”一词贯穿始终。此权力不仅表征特权阶级对非特权阶级的控制武器,并且将其泛化为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法律、强势文化、经济、道德、宗教等等。而在权力表述中,行政是最直观,最通俗,同时也最集中的,行政建筑扮演的角色就是行政空间。那么行政是如何借用无形和有形之空间来产生其效能的?笔者在此想从传统的维度来探讨封建社会中衙署建筑在政治目的的影响下是如何运作及营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