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拟行日间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应用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8年4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56例需行日间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8例患者术中应用全身麻醉,观察组28例患者术中应用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围术期麻醉效果实施比对。结果:经比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围术期麻醉效果,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组间差异有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全麻)剖宫产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全麻剖宫产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平面阻滞组(T组),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TD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产妇切口处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采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全麻诱导,剖出胎儿后,静脉输注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同时D组和TD组泵注右美托咪啶,T组和C组泵注生理盐水。T组和TD组缝合后鞘后,放置细导管至两侧腹筋膜处,各注入0.33%罗哌卡因10 ml。术毕送麻醉复苏室(PACU)。记录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记录术前(T1)、诱导后(T2)、术毕(T3)、拔管时(T4)、拔管后10min(T5)及出PACU时(T6)六个时间点的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T4、T5、T6时的Steward苏醒评分,记录拔管时躁动情况[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PACU停留时间及疼痛VAS评分。结果T4、T5、T6时C组HR、MAP高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在T4、T5、T6时Steward苏醒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D组SAS评分[(4.0±0.4)分]最低,术毕至拔管时间[(10.1±1.5)min]和PACU停留时间[(21±4.2)min]最短(P<0.05),术后TD组[(0.5±0.5)分]和T组[(1.1±0.4)分]VAS评分低于D组[(4.1±0.3)分]和C组[(5.3±0.5)分](P<0.05)。结论全麻剖宫产产妇术中腹平面阻滞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啶术后苏醒质量较好。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腹横肌平面阻滞 麻醉,全身 剖宫产术 麻醉苏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全麻)剖宫产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全麻剖宫产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平面阻滞组(T组),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TD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产妇切口处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采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全麻诱导,剖出胎儿后,静脉输注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同时D组和TD组泵注右美托咪啶,T组和C组泵注生理盐水。T组和TD组缝合后鞘后,放置细导管至两侧腹筋膜处,各注入0.33%罗哌卡因10 ml。术毕送麻醉复苏室(PACU)。记录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记录术前(T1)、诱导后(T2)、术毕(T3)、拔管时(T4)、拔管后10min(T5)及出PACU时(T6)六个时间点的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T4、T5、T6时的Steward苏醒评分,记录拔管时躁动情况[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PACU停留时间及疼痛VAS评分。结果T4、T5、T6时C组HR、MAP高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在T4、T5、T6时Steward苏醒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D组SAS评分[(4.0±0.4)分]最低,术毕至拔管时间[(10.1±1.5)min]和PACU停留时间[(21±4.2)min]最短(P<0.05),术后TD组[(0.5±0.5)分]和T组[(1.1±0.4)分]VAS评分低于D组[(4.1±0.3)分]和C组[(5.3±0.5)分](P<0.05)。结论全麻剖宫产产妇术中腹平面阻滞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啶术后苏醒质量较好。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腹横肌平面阻滞 麻醉,全身 剖宫产术 麻醉苏醒
  • 简介:【摘要】目的:判断腰方阻滞平面阻滞对腹腔镜子宫手术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筛选院内腹腔镜子宫手术者,样本量保持在68例,有34例行腰方阻滞麻醉,有34例行平面阻滞麻醉,前者为实践组,后者为一般组,手术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观察镇痛效果,评估恢复情况。结果:轻度疼痛率在实践组(52.94%)比一般组(29.41%)高,重度疼痛率在实践组(5.88%)比一般组(26.47%)低,P

  • 标签: 腹横肌平面阻滞 快速康复 运用价值 腰方肌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平面阻滞(TAPB)联合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腹肌 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平面阻滞(TAPB)联合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腹肌 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
  • 作者: 罗杰 张云芳 曾德望 肖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现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肋缘下入路(mLS)行平面阻滞(TAPB)联合阻滞(RSB)用于外科切开法腹膜透析置管术(PD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拟行择期PDC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4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 13例(TAPB联合RSB组),侧边入路联合臀部入路(LP)行TAPB 13例(TAPB组),局部麻醉(LA)14例(LA组)。记录切皮(T0)、分离(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T2)和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补救麻醉例数、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及手术和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 VAS明显低于LA组[(1.92 ± 0.95)和(3.00 ± 1.08)分比(5.07 ± 0.62)分、(1.31 ± 0.63)和(2.54 ± 0.66)分比(3.86 ± 0.77)分、(0.85 ± 0.69)和(1.77 ± 0.93)分比(3.71 ± 0.61)分、(1.38 ± 0.77)和(1.38 ± 0.87)分比(3.64 ± 0.17)分],TAPB联合RSB组T1 VAS明显低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均明显高于LA组[(3.12 ± 0.76)和(3.11 ± 0.65)分比(2.09 ± 0.61)分、(3.09 ± 0.82)和(2.68 ± 0.75)分比(1.99 ± 0.66)分、(3.35 ± 0.82)和(3.31 ± 0.75)分比(2.37 ± 0.73)分、(3.02 ± 0.82)和(3.01 ± 0.75)分比(2.35 ± 0.63)分],TAPB联合RSB组T1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术中2例需要实施补救麻醉。TAPB联合RSB组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明显短于TAPB组和LA组[(45.08 ± 9.62)min比(74.46 ± 7.29)和(69.71 ± 13.25)min],LA组明显短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观察到手术或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用于外科切开法PDC,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用时短,手术医生满意度高,血压和心率平稳,安全性高。

  • 标签: 腹膜透析 麻醉,局部 神经传导阻滞 导管,留置
  • 作者: 罗杰 张云芳 曾德望 肖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现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肋缘下入路(mLS)行平面阻滞(TAPB)联合阻滞(RSB)用于外科切开法腹膜透析置管术(PD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拟行择期PDC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4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 13例(TAPB联合RSB组),侧边入路联合臀部入路(LP)行TAPB 13例(TAPB组),局部麻醉(LA)14例(LA组)。记录切皮(T0)、分离(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T2)和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补救麻醉例数、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及手术和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 VAS明显低于LA组[(1.92 ± 0.95)和(3.00 ± 1.08)分比(5.07 ± 0.62)分、(1.31 ± 0.63)和(2.54 ± 0.66)分比(3.86 ± 0.77)分、(0.85 ± 0.69)和(1.77 ± 0.93)分比(3.71 ± 0.61)分、(1.38 ± 0.77)和(1.38 ± 0.87)分比(3.64 ± 0.17)分],TAPB联合RSB组T1 VAS明显低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均明显高于LA组[(3.12 ± 0.76)和(3.11 ± 0.65)分比(2.09 ± 0.61)分、(3.09 ± 0.82)和(2.68 ± 0.75)分比(1.99 ± 0.66)分、(3.35 ± 0.82)和(3.31 ± 0.75)分比(2.37 ± 0.73)分、(3.02 ± 0.82)和(3.01 ± 0.75)分比(2.35 ± 0.63)分],TAPB联合RSB组T1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术中2例需要实施补救麻醉。TAPB联合RSB组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明显短于TAPB组和LA组[(45.08 ± 9.62)min比(74.46 ± 7.29)和(69.71 ± 13.25)min],LA组明显短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观察到手术或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用于外科切开法PDC,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用时短,手术医生满意度高,血压和心率平稳,安全性高。

  • 标签: 腹膜透析 麻醉,局部 神经传导阻滞 导管,留置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麻醉中腹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患者70例作为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组,每组35例,对照组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为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麻醉,分析效果。结果 观察组气道峰值、潮气量较对照组低,呼吸末二氧化碳较对照组高,气管拔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24小时镇痛药物用量、七氟烷麻醉用量较对照组少,组间差异明显(p<0.05),呼吸频率指标对比无较大差异。结论 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麻醉方法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比较明显。

  • 标签: 老年腹腔镜手术 腹横肌平面阻滞 喉罩通气
  • 简介:摘要疼痛是导致应激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围术期疼痛管理有利于减少外科手术导致的应激,减少由疼痛引起的不良事件,加快术后恢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是加速外科康复(ERAS)理念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平面阻滞是区域神经阻滞的一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镇痛效果可靠,广泛地应用于腹部手术疼痛管理,在ERAS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平面阻滞解剖基础、临床应用、阻滞效果影响因素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优化腹部肿瘤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腹部肿瘤 疼痛 麻醉和镇痛 腹横肌平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连续平面阻滞(CTAP)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腹部外科术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连续平面阻滞,连续筋膜阻滞,病人自控镇痛,continuous/modified,transversus/transverse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 block,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A/PCIA/IV-PCA"等为检索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从建库以来至2021年2月的中英文文献。按照镇痛治疗方法分为连续平面阻滞组(CTAP组)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腹部外科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疼痛评分、康复情况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使用风险比(RR)合并统计量,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Mean±SD)合并统计量。使用I2评价研究的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英文研究2篇,中文研究4篇,共包括479例患者。(2)Meta分析结果:与PCIA组相比,CTAP组术后恶心呕吐(RR=0.22,95%CI:0.08~0.62,P<0.01)、头晕(RR=0.27,95%CI:0.09~0.79,P=0.02)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术后24 h(MD=-0.75,95%CI:-1.42~-0.08,P=0.03)、48 h(MD=-0.68,95%CI:-1.05~-0.31,P<0.001)活动状态时的疼痛评分较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MD=-0.49,95%CI:-0.69~-0.30,P<0.001)和首次排气时间(MD=-10.47,95%CI:-13.53~-7.41,P<0.001)较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24 h(MD=-0.25,95%CI:-0.57~0.08,P=0.14)、48 h(MD=-0.15,95%CI:-0.39~0.09,P=0.22)静息状态时的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MD=-1.01,95%CI:-2.28~0.26,P=0.12)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平面阻滞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更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推荐其作为一种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替代方法。

  • 标签: 腹部 外科手术 神经传导阻滞 Meta分析 镇痛,病人控制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平面阻滞近年来在腹部手术麻醉中广泛应用,联合超声引导还可进一步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穿刺安全性,可保证药物注射准确有效,充分发挥麻醉镇痛效果。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是临床常用麻醉药物,经不同比例配伍或联合其他麻醉药物,均可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弥补单一用药的麻醉持续时间短、药物用量大等缺陷,可更好的在平面阻滞中发挥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平面阻滞的应用。

  • 标签: 腹横肌平面阻滞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老年结肠癌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时应用全身麻醉并结合平面阻滞对其术后恢复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参与本次实验的有62名患者,这些患者都是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结肠癌老年患者,将62名患者分为两组,分组依据是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的分组,进行全身麻醉的为全身麻醉组另外一个是实施全身麻醉并结合TAP阻滞的TAP组,组员数都是31名。之后对两组患者在术后麻醉质量以及手术麻醉指标和麻醉苏醒质量指标以及局部脑氧饱和度同时还有在术后24h的认知功能。结果:经过实验证明全身麻醉组结合TAP组在各项指标方面都表现的比较良好数值均高于全身麻醉组。结论:在进行了全身麻醉结合TAP阻滞的患者能够减少在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结肠癌患者在术后的阿片类药物的服用,同时还可以将RSO2指标提高,增加患者的苏醒质量,同时将术后认知功能提升。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结肠癌 腹横肌平面阻滞 术后认知功能 局部脑氧饱和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56例,年龄45~64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8):全麻组(G组)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组(TRG组)。TRG组于全麻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平面-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混合0.5 μg/kg右美托咪定,分别于双侧腹平面注入20 ml,双侧腹直后鞘注入10 ml,并于平面置管,术毕持续泵注5 ml/h。两组均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和苯磺酸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后均行PCIA。于麻醉诱导前(T0)、拔除气管导管后6 h(T1)、12 h(T2)和24 h(T3)时测定肺功能指标。于T0、T2和T3行血气分析。记录术中高/低血压、心动过速/过缓发生情况、阿片类药物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24 h内PCIA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48 h时恢复质量评分(48 h QoR-40)。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转为开患者4例,更改切除范围患者2例,共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与G组比较,TRG组PCIA按压次数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T2,3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升高,PACU停留时间缩短,48 h QoR-40评分升高,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恶心、躁动、嗜睡及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P<0.05),各时点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G组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与单纯应用全麻相比,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腹肌 麻醉,全身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平面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在腹膜透析管置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5年3月--2020年7月以前予74例患者局部麻醉(参照组),2020年7月--2021年8月予38例患者平面阻滞麻醉(观察组),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中切皮、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组织、牵拉及切开腹膜、缝皮时,其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而在麻醉进针、置管及造皮下隧道时,两组疼痛评分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膜透析管置入术中,超声引导下腹平面阻滞麻醉效果明显,对于减轻患者术中疼痛感极为有利,存在应用价值。

  • 标签: 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 腹膜透析管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应用平面阻滞(TAPB)联合纳布啡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术后疼痛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溪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100例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20~60岁,麻醉及手术方式相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术后镇痛均为TAPB联合PCIA。A组术毕行舒芬太尼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2 μg·kg-1·100 ml-1;B组行纳布啡PCIA,配方为纳布啡2 mg·kg-1·100 ml-1。观察并统计术后4 h(T1)、12 h(T2)、24 h(T3)、48 h(T4)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及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检测术前及T3时患者的血糖、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T1、T2时B组静态VAS评分较A组降低[(1.8±1.4)分比(3.7±1.8)分,(1.9±1.3)分比(3.6±1.6)分](均P<0.05);B组动态VAS评分较A组降低[(2.2±1.4)分比(4.1±1.3)分,(2.3±1.1)分比(4.2±1.2)分](均P<0.05)。T1~T2时,B组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A组[(1.2±0.3)次比(3.2±1.1)次](P<0.05)。B组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少于A组(均P<0.05)。T3时刻2组血糖、CRP均高于术前(均P<0.05),A组的血糖、CRP均高于B组[(6.8±0.3)mmol/L比(5.5±0.1)mmol/L,(5.0±0.9)mg/L比(3.4±1.1)mg/L](均P<0.05)。T3时B组IL-6及TNF-α浓度均低于A组[IL-6(20.5±6.2)pg/ml比(22.5±6.5)pg/ml,TNF-α(23.3±7.1)pg/ml比(33.5±10.3)pg/ml](均P<0.05)。结论TAPB联合纳布啡PCIA可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且具有不良反应少、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及对免疫功能抑制较少的优点。

  • 标签: 纳布啡 舒芬太尼 患者静脉自控镇痛 腹横肌平面阻滞 应激反应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平面阻滞对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妇科收治的拟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于平面阻滞中给予罗哌卡因进行阻滞,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氢吗啡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术后8h、12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BCS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且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也明显升高(P<0.05);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平面阻滞对妇科腹腔镜术后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能明显降低术后VAS评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及镇痛满意度,并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氢吗啡酮 罗哌卡因 腹横肌平面阻滞 妇科腹腔镜手术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产妇剖宫产术后在超声引导下采取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接受治疗的75例剖宫产适应证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与常规组37例。常规组年龄(29.25±3.57)岁;观察组年龄(29.63±3.42)岁。常规组产妇注射0.15%罗哌卡因,剂量为1.5 mg/kg;观察组产妇注射0.20%罗哌卡因,剂量为1.5 mg/kg;比较两组产妇常规生理指标、疼痛程度、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率(74.3±8.2)次/min、收缩压(114.6±8.8)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67.7±7.4)mmHg、呼吸(16.0±1.6)次/min,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的(85.1±9.4)次/min、(128.8.6±11.5)mmHg、(74.3±9.6)mmHg、(17.6±1.5)次/min(均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1.9±0.7)分、镇痛泵按压次数(7.4±1.2)次,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2±1.5)分、(19.5±3.5)次(均P<0.05);观察组产妇镇痛满意度92.11%(35/3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5.68%(28/37)(P=0.032 9)。结论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给予产妇浓度为0.20%的罗哌卡因能够发挥良好的镇痛作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将其广泛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罗哌卡因 腹横肌平面阻滞 剖宫产 术后镇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前锯平面阻滞(SAPB)联合双侧肋缘下两点平面阻滞(TAPB)对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2例,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CIA组(C组)和SAPB+TAPB+PCIA组(ST组),各组31例。ST组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SAPB,给予0.25%罗哌卡因30 ml,并行双侧肋缘下两点TAPB,每侧每点给予0.25%罗哌卡因10 ml;C组不做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全身麻醉方案,术后两组均给予PCIA。记录患者神经阻滞30 min后的温度觉减退平面。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躁动情况,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0~24 h和0~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总用量;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ST组患者SAPB阻滞后30 min的温度觉减退平面是T3~T11,TAPB为T6~T10。与C组比较,ST组患者术后2、4、8、12、24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降低和VAS<3分例数增多(P均<0.05)。与C组比较,ST组术后0~24 h和0~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1.13±0.15)比(26.02±0.51),(3.06±1.27)比(49.01±2.62)]次和舒芬太尼总用量[(62.5±3.3)比(87.6±1.8),(126.6±6.5)比(160.8±7.8)]μg、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较少(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血肿、严重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SAPB联合双侧肋缘下两点TAPB加PCIA相对于单纯PCIA能更有效地控制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疼痛,减少围术期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患者术后躁动。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食管肿瘤 胸腔镜 疼痛 手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小儿疝气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儿经临床确诊后均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观察组在常规麻醉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之下腹平面阻滞,对两组患儿麻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切皮后MAP和HR及术中KLS合剂使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疝气手术患儿在常规麻醉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之下进行平面阻滞有效的提升麻醉优良率,降低麻醉风险对患儿的影响,稳定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促进麻醉效果的提高。

  • 标签: 超声引导 腹横肌平面阻滞 小儿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