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髋关节假斜位X线平片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德州市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60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假斜位组和常规组。依次进行假斜位和前后位平片摄影并分别测量X线片上的α角、中心边缘角、偏心距指标。结果 假斜位组显示异常征象更明显,符合率更高;假斜位组中的α角、中心边缘角较对常规体位明显升高,股骨头颈偏心距明显降低。结论 行髋关节假斜位体位摄影能够更清楚的显示髋臼外缘、股骨近端之间的异常解剖改变,从而为诊断该疾病提供更可靠的影像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探究肩关节X线斜位片在诊断单纯性肱骨大结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肋骨骨折 X 线诊断 中 斜位片 的 临床 应用 价值。 方法:选取 2014 年 12 月 -2019 年 1 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的 肋骨骨折患者 80 例,共 153 根肋骨骨折,将其分为正位片组和正 斜位 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 结果:经诊断结果显示,正位片组共检出 121 根骨析,检出率为 79.08% ,而正 斜位 片组通过正位检出骨折 121 根( 79.08% ),又通过 斜位 片检出骨折 28 根( 18.30% ),总检出率为 97.38% ,正 斜位 片组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正位片组, P< 0.05,差异显著 。 结论:采用 斜位片 对 肋骨骨折 进行诊断可 弥补正位片 诊断存在的 不 足, 临床 可以将其与正 位片 联合应用进行肋骨 骨折 诊断,以提高临床 诊断 的准确 率 。
简介:【摘要】目的:在肩关节损伤诊断中分别应用X线片与3D CT,并分析其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我院检查的98例疑似肩关节损伤患者,经关节镜或手术确诊,最终确诊肩关节损伤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X 线片、3D CT检查,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本次98例患者,X 线片诊断灵敏度为59.76%,特异度为56.25%,准确度为59.18%;3D CT诊断灵敏度为90.24%,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89.80%,差异明显(P<0.05)。结论:3D CT对肩关节损伤的诊断能力全面优于X线片,更具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x线斜位片显示颈椎间孔的效果和在诊断颈椎病时具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08月-2012年08月期间经我院检查诊断治疗的颈椎病患者104例分别做了颈椎x线斜位片和颈椎CT检查,分析比较其斜位x线摄片和CT扫描的相关资料。结果颈椎x线斜位片检查可以清楚显示颈椎间孔大小的有102例,比例为98.1%,可以清楚显示颈椎间孔形态的有101例,比例为97.1%;而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出颈椎间孔大小的有92例,比例为88.5%;可以清楚显示颈椎间孔形态的有89例,比例为85.6%。斜位x线平片显示的的颈椎间孔大小和形态的情况都优于CT检查扫描所得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位X线片可以清楚的显示出颈椎间孔的大小和形态,是在诊断颈椎病时首选的检查方法,为颈椎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帮助,在临床诊断颈椎病中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假斜位片拍摄时旋转角度的验证标准,结合其解剖学基础,分析其合理性与科学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6月— 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关节病区所收治的219例股髋撞击征患者(男102例、女117例,年龄18 ~ 46岁)的CT扫描数据,建立假斜位拍摄时的骨盆旋转标准化数学模型,对健侧和患侧股骨头直径(Φ)、实际双侧股骨头间距离(AFHD)、双侧股骨头间投影距离(PFHD)等参数进行测量和公式计算。分别以PFHD/Φ为0.67~1和1~2为校正标准,观察骨盆旋转和骨盆解剖特点对假斜位片拍摄的影响。结果当骨盆冠状面与底片成65°角时,本组219例患者CT影像测量结果为:股骨头直径(4.37±0.43)cm,PFHD(3.79±0.30)cm,AFHD(18.70±3.15)cm,PFHD/Φ 0.87±0.15,AFHD/Φ 4.40±0.98。219例患者同性别组内左右两侧股骨头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左、右侧股骨头直径均大于女性,女性PFHD、AFHD、PFHD/Φ及AFHD/Φ值均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当以PFHD作为假斜位片拍摄时旋转角度的验证标准时,按照Lequesne的标准,PFHD/Φ的取值在0.67~1时,骨盆与底片盒成角的范围是60°~70°,其中成角为60°、65°和70°的样本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0.59%(67/219)、57.53%(126/219)和19.63%(43/219);当以PFHD/Φ的取值为1~2作为验证标准时,骨盆与底片盒成角的范围是45°~65°,其中成角为45°、50°、55°、60°和65°的样本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5.39%(187/219)、100%(219/219)、100%(219/219)、71.23(156/219)和4.11%(9/219)。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知PFHD/Φ的取值满足公式FHD/Φ=ncos 65°/2-1。结论拍摄假斜位片时,以PFHD/Φ作为验证标准,如果PFHD/Φ取值大于1,则n需要取值大于9.52,即解剖上需满足AFHD大于9个股骨头半径;而如果PFHD/Φ要取值为2,则n需要取值为13.89,即解剖上需满足AFHD大于13个股骨头半径。故根据人类骨盆AFHD的平均值来判断,Lequesne将PFHD/Φ的取值范围定为0.67~1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一定误差;而将PFHD/Φ的取值范围定为1~2的验证标准缺乏合理的解剖学依据。
简介:目的:解决颞下颌关节侧斜位X线投照定位的标准化操作。方法:将特制的颞下颌关节侧斜位双向投照固位装置、X线片盒双侧投照换片器、双侧X线中心线投照定位坐标、X线中心线双向换位投照自动控制系统四大部件,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患者双侧耳点一次摆位。结果:颢下颌关节侧斜位X线双向投照定位仪,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双侧中心线入射点准确,换片位置准确。一次摆位即可以投照出左右两侧颢下颌关节侧斜位角度一致的影像。结论:颞下颌关节侧斜位X线双向投照定位仪结构合理,患者就位舒适,成功率更高。操作简捷,省时、省力、准确。双侧颞下颌关节侧斜位X线影像,不会因技术性造成误差,有极高的对比观察诊断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评估患者下肢力线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4例TKA术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46~82(66.96±7.54)岁。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拍摄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及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分别应用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自带的测量工具测量下肢机械轴,间隔2周重复测量1次。根据下肢全长X线片测得术后下肢机械轴偏离<3°和≥3°将患者分为中立位组和偏离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测量方法之间下肢机械轴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两名测量者自身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92和0.975,测量者之间ICC值分别为0.973和0.987,提示可靠性极佳。中立位组48例,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的下肢机械轴为179.44°±1.68°,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的测量结果为179.80°±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8, P>0.05);偏离组通过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测量的下肢机械轴为178.66°±2.91°,明显大于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的176.40°±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2, P<0.01)。结论当TKA术后下肢力线处于中立位时,术后短期随访可以使用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对下肢力线进行评估;而对于术后下肢力线偏离的患者,仍建议使用下肢全长X线片。
简介:目的:探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houlderimpingementsyndrome,SIS)的相关性,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证实的S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X线摄影所示的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进行分型、测量,并与MRI所见进行对照,分析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与SIS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中,肩峰平坦形(Ⅰ型)8例、弧形(Ⅱ型)10例、钩状(Ⅲ型)42例。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下间隙为(1.21±0.36)cm,MRI所示肩峰下间隙值为(1.10±0.18)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袖损伤MRI分级Ⅰ级27例,Ⅱ级20例,Ⅲ级13例。肩峰下间隙值与肩袖损伤MRI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与SIS发生密切相关;当肩峰形态为钩状及肩峰下间隙值<1cm,强烈提示SIS可能,对于无MRI的基层医院诊断SIS临床意义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法肩关节MR造影过程中以注射少量对比剂后X线征象判断穿刺成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肩关节MR造影检查的669例患者资料,均采用前方入路穿刺,关节腔穿刺过程中向关节腔内注射1~2 ml对比剂后行X线投照,观察6个对比剂分布的X线征象,以MR肩关节造影所见为穿刺是否成功的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两X线征象的一致性,计算各征象判断穿刺成功的准确率,并两两组合寻找最佳诊断指标。结果669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注射少量对比剂后6种X线征象的出现率分别为:肱骨头重叠处不与针尖相连的对比剂66.8%(447/669)、腋隐窝内见对比剂64.7%(433/669)、盂肱关节间隙内见对比剂93.9%(628/669)、肩胛下滑囊内见对比剂69.8%(467/669)、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内见对比剂1.9%(13/669)、肱二头肌长头腱-冈上肌腱间见对比剂17.2%(115/669),两两征象间一致性均差(Kappa<0.2),其中“肱骨头重叠处见不与针尖相连的对比剂”与“盂肱关节间隙见对比剂”间一致性最差(Kappa=-0.115),将二者组合作为判断穿刺成功的标准,其准确率为100%(669/669)。结论在直接法前方入路肩关节MR造影过程中,注射少量对比剂后X线征象可作为判断穿刺成功的标准,联合使用“肱骨头重叠处见不与针尖相连的对比剂”和“盂肱关节间隙见对比剂”的准确率达100%。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次曝光改良Budin位X线片测量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股骨前倾角(FA)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6—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关节外科拟行保髋治疗的22例DDH患者,其中男3例、女19例,年龄(25.8±7.2)岁。患者术前均行双侧髋关节改良Budin位X线摄片及CT扫描。在改良Budin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FA值,在CT影像上分别通过Yoshioka法和Suh法测量术前FA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改良Budin位X线测量与CT扫描Yoshioka法和Suh法FA测量值的差异;分析Budin位X线片上FA测量结果与CT片上两种测量方法所测结果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改良Budin位X线FA测量值进行观察者自身及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结果在改良Budin位X线片上观察者自身ICC为0.984,观察者间ICC为0.972,均有良好的一致性。改良Budin位X线片FA测量值为22.05°±12.29°,CT片上Yoshioka法和Suh法FA测量值分别为23.42°±14.64°和24.44°±14.53°,X线测量与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73、0.832, 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改良Budin位X线测量与CT片上Yoshioka法和Suh法两种测量法的测量结果间相关性好(r=0.962、0.972, P值均<0.05)。结论拟接受保髋治疗的DDH患者可以应用单次曝光改良Budin位X线片对术前股骨前倾角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