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SCT的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模型对骶髂关节形态特点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新型骶髂关节前方的弧形解剖锁定钢板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集68位成人患者(男性36例,女性32例)骨盆SCT数据测量,测量骶髂关节弧形板放置路径中的骶髂关节线(AB、BC)及AB与BC的夹角、骶髂耳状面的连线(DE、DF)及DE及DF的夹角,重建人体骨盆解剖结构模型;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骶髂关节线男性AB:(24.65±6.37)mm、BC:(28.64±8.18)mm1为133.18°,女性AB:(19.54±4.58)mm、BC:(31.29±8.84)mm2为131.38°;男性DE:(22.26±4.82)mm、DF:(19.08±3.39)mm1为63°女性:DE:(18.94±5.20)mm、DF:(21.27±3.65)mm2为63.3°;平卧位时骶骨的侧部呈与水平面平行,这种关系减少了CT影像测量与实体测量的误差。结论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骶髂关节线及性别具有的相关性,与左右无明显的相关性,骶髂关节形态决定骨盆形态及承受力的稳定性作用。新型弧形锁定解剖钢板的应用,能够与骶髂关节相匹配,缩短术中钢板塑行时间,增加力学的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实施X线、螺旋CT检查,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结果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中,螺旋CT诊断效果优于X线检测效果(P<0.05),在Ⅲ级-Ⅳ级的诊断中,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关节软骨及骨侵蚀的检出率比较中,螺旋CT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P<0.05);在关节面模糊的检出率中,X线检出率明显高于螺旋CT检出率(P<0.05)。结论螺旋CT检测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中的诊断结果优于X线检测结果;在中期和晚期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相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和X线在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方法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共有126例病患被诊断为EAS。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CT对患者骶髂关节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进行检查骶髂关节。对两组发现病变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发现早期病变的检出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髂关节面模糊(Ⅰ级改变)在观察组中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关节软骨及骨侵蚀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骶髂关节轻微病变的诊断敏感性高,可以较早的发现骶髂关节病变,因此在早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中CT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60例在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复合全麻麻醉,参照组单纯用全麻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药用药剂量、拔管时间、麻醉清醒时间及躁动情况,并对比两组的疼痛评分等。结果试验组麻醉用药剂量、拔管时间及麻醉清醒时间均少于参照组,躁动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与单纯氯胺酮静脉全麻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行下腹部、会阴部以及下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A组(单纯氯胺酮)和B组(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结果两组麻醉均能满足手术要求。其中,肌注氯胺酮后5min,两组MAP、HR较麻醉前显著增高(P<0.01),而手术开始后10min,A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B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B组苏醒期短,术中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A组(P<0.01)。结论小儿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镇痛、肌松效果确切;对小儿生理干扰小,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减少全麻药的用量,苏醒迅速,减少了患儿的躁动,提高了小儿麻醉的安全,其临床总体效果优于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
简介: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7例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了股动脉内膜剥脱及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动脉再通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支架(1.51±0.75)枚,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增加0.54,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0%(8/47),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673.6±384.4)天。随访中有4例患者出现支架内闭塞。应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7.8±2.2)%,术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6.3±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性病变围手术期结果及早期随访效果理想。
简介:摘要骶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以至于骶管阻滞目前被看作是骶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的主要替代方法。骶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的操作技术简单、安全。骶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在小儿应为首选的硬脊膜外间隙阻滞技术,因为与腰部(或者胸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技术相比较,其很少具有引发并发症的危险。
简介:目的:比较腹骶会阴肛门成形一期手术与三期常规手术在治疗新生儿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采用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手术的新生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一期手术(A组)和三期手术(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21例均接受一期手术,2例失访,19例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87.72%;B组27例中,肠造瘘后放弃后续手术或失访4例,23例全程完成三期手术,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88.4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一期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同样可达到常规三期手术的效果,且有护理方便、病程短、费用低的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60例骨盆骨折患者,依照住院号尾号的奇偶数进行分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骨盆环骨折外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和骨盆环骨折外固定术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好,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且预后好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骶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骶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骶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