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噬菌体是细菌依赖性病毒,在耐药性细菌感染上,有着显著的优势,与传统抗生素相比,疗效更为显著,且不会产生耐药性,是目前代谢动力学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针对噬菌体在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简介:摘要噬菌体是一类可以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噬菌体被应用于临床抗细菌感染治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因抗菌药物的发现及广泛使用使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仅少部分国家与学者仍坚持临床应用至今。在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临床应对策略匮乏的今天,噬菌体治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噬菌体作为抗细菌感染治疗的优势为特异性强,仅针对目标宿主菌,对周围其他菌株无影响,当目标宿主菌被杀死后衰减并被清除。自然界中噬菌体资源丰富,而且它们与细菌共同进化,几乎在任何时候均可根据临床的需求分离到针对致病细菌的噬菌体。另外,由于抗菌机制不同于现有的抗菌药物,噬菌体治疗对于所谓的"超级细菌"同样有效,且可破坏生物被膜,降低"超级细菌"的耐药性,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噬菌体治疗也有其局限性,如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保存有一定难度。本文主要讨论噬菌体临床治疗的历史与现状,并预测噬菌体的发展潜力。
简介:摘要目的细菌培养是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内,并在适当的环境内,使细菌生长和繁殖。方法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随机抽查某医院2017年的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对于临床指导用药有很大帮助。结论协同医生正确解读药敏报告,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甲硝唑联合克林霉素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2018年5月--2019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60名患者进行研究实验,分为两组,分别取名为对照组,观察组。通过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别是给与对照组患者使用甲硝唑阴道泡腾片进行治疗,给与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患者使用甲硝唑联合克林霉素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半个月,对这2组的治疗过程以及治疗情况进行仔细的记录,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细菌性阴道炎整体效果比较,其中观察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显效率为58.82%,有效率为29.41%,无效率为11.76%。对于对照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中其中显效率为47.05%,有效率为29.41%,无效率为23.53%。观察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整体有效率为88.23%,对照组细菌性阴道炎整体有效率76.47%。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症状评分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细菌性阴道炎的患者进行甲硝唑联合克林霉素药物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具有一定安全性。
简介:摘要由细菌作为宿主细胞的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细菌病毒叫做噬菌体(bacteriophage,简写作phage),也叫做细菌病毒(bacterialvirus)。噬菌体通过宿主能够进行大量的繁殖增长,并且可以进入到细菌细胞的内与其受体进行结合,产生出具有特异性的DNA物质在宿主的体内大量繁殖,逐渐成为子代噬菌体,宿主在侵蚀下逐步的分解从而死亡。因此,噬菌体制剂不仅有许多抗生素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只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是可以在治疗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耐药菌株迅猛发展,出现了所谓的“超级细菌”,它们可抵抗市场上所有的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也具备相应的能力成为超级细菌。根据资料表明被烧伤者最终死亡的原因多数是由于受到合并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并且由于使用了较多的抗生素类药物,增加了对该细菌的耐药性,根据相关统计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升高,甚至一度排在所有G-菌中的首位,已成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最要重的条件致病菌之一1,2。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细菌性肺炎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2018年 2月到 2019年 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76例细菌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 38例 /组。对照组予以莫西沙星治疗,观察组予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相关指标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咳痰量多于对照组,且有效咳嗽次数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吞咽困难程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细菌性肺炎患者予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光合细菌作为一种厌氧菌,本身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进行光合作用、发酵以及固氮、产氢等功能,既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它在废水处理、生物产氢、生物制药、水产养殖和农牧业的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简介:摘要细菌性阴道病(BV)是阴道中高浓度的特征性需氧和厌氧菌群替代了正常的乳酸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混合性细菌感染。早在1894年,就有关于这一疾病的描述,因为对致病微生物认识上的不足,当时称之为“非特异性”阴道炎。随后又有嗜血杆菌阴道炎、棒状杆菌阴道炎、厌氧菌性阴道炎等命名。1984年正式提出了BV这一术语并被普遍接受。BV是引起阴道分泌物或异味的最常见原因。发病率为10%~41%。妊娠合并BV将增加母亲和胎儿的围生期发病率,自然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羊水感染,产后子宫内膜炎和剖腹产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均有增加,适当的进行筛查以及抗微生物治疗能够大大减少以上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