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新公司法提高了公司法的可诉性,注重了公司诉讼的可操作性,拓宽了公司诉讼渠道,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公司诉讼格局,创建了崭新的公司诉讼形态。但是同时由于我国立法界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的思维习惯,导致上述实体法上所赋予的权利缺乏相应的程序回应,鉴于公司非诉讼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处理导致的弊端,有必要构建我国的公司非讼纠纷的非讼审理程序。

  • 标签: 公司非讼纠纷 司法救济程序 研究
  • 作者: 李健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08-09-19
  • 出处:《科学技术创新》 2008年第9期
  • 机构:摘要:交易成本为正时,不同的法律安排不仅会影响收益,更会影响效率。对合同纠纷解决机制而言,权利界定越清晰,纠纷解决效率就越高,对人们的激励也就越大,在纠纷解决救济机制选择过程中权衡利弊,实际上就是进行“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
  • 简介:现代司法作为西方法治的舶来品对中国固有的司法传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依法治国的今天,现代司法与中国传统的接触更多地表现在当下的农村社会。设置在乡镇中的人民法庭代表着司法权在基层社会中的渗透,作为一种权利救济途径的司法救济将民众与人民法庭联系到一起,将传统的纠纷解决模式与现代司法联系到一起。在这个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的时代,我们应当关注于司法救济如何落实抑或人民法庭如何在基层扎根。

  • 标签: 纠纷 司法救济 人民法庭
  • 简介:近年来,涉及业主委员会选举与委员更换纠纷、业主大会选聘物业企业等涉及业主自治纠纷和物业纠纷逐年呈递增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研究业主大会决议的纠纷类型与救济途径无疑对化解业主自治纠纷与物业纠纷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物业纠纷 业主大会 救济途径 决议 业主委员会 业主自治
  • 简介:劳资纠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方与资方利益博弈不平衡的产物,劳资矛盾的不能及时化解既可能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能酿成严重的社会事件。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政策语境下,本文将站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权的角度,对检察机关办理的劳资纠纷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劳资纠纷检察救济的对策,以期对检察机关参与劳资矛盾的化解有所裨益。

  • 标签: 劳资纠纷 利益博弈 检察救济
  • 简介:摘要向上访人讲明政策和法律,引导上访人寻求正式法律救济是国企信访部门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现就国企信访部门受理纠纷获得正式法律救济可能性进行按类别简要分析。

  • 标签: 信访 正式法律救济 可救济性 替代管辖 救济机制
  • 简介:<正>近年来,全国高校聘任制的改革实践在不断深入,这是教育领域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它将实现高校与教师从行政隶属关系到平等法律关系的转变,教师主体地位凸显,不再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国家干部”,而是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劳动者。这种主体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导致了学校与教师之间权利义务的重大变化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考量以及管理体制的重新建构。但是,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仍然占主导地位和教师主体地位还未真正落实的情况下,教师的正常流动,这个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正常的现象,仍然受到阻抗,教师依法享有的流动权仍然难以

  • 标签: 聘用合同 行政合同 法律救济 法律适用 法律关系 劳动合同
  • 简介:从福建晋江一次村委选举纠纷入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蕴含其中的法律问题,揭示了目前妨碍我国实行村民自治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乡镇政府的非法介入.然后在此基础上,剖析我国对村委会选举和村民自治予以司法救济的制度层面缺失,论述了构建村民自治司法救济制度的必要性,初步提出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司法救济制度的若干设想.

  • 标签: 村委选举 村民自治 司法救济
  • 简介:这是一个简单的案例。A村、B村是相邻的自然村,A村张某价值6800元的数码相机被盗,后张某发现被盗的数码相机在王某家中。于是张某趁王某不备,将数码相机拿回家里。后二人发生冲突。张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我们从法理角度来分析,透视该案例所反映出来的有关法律问题。

  • 标签: 张某 公法救济 私法 法理 冲突 案例
  • 简介:<正>一、意义与界定"无救济则无权利"是来自英国的古老法谚,其产生与其令状制有很大关系。在令状制下,如果权利受损者无法获得加盖国王敕印的令状,其案件将被司法拒绝受理。而这一法谚蕴含的道理,也适用于诸多司法与法律体系。因为,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包括"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缺乏"法律后果"就不是一个完整并具有执行力的法律规范。而法律后果包括制裁违法、激励守法及救济受损等。同时,仅在实体法上规定侵权责任也不够,如果救济方式与程序不完善,也无法实现违法制裁与权利救济。因此,权利救济体系与程序问题值得研究。

  • 标签: 宪法救济 诉讼救济 非法证据排除 刑事诉讼法 国家赔偿 律师辩护
  • 简介:救济权是基本的法律术语,但是与人们对救济权这一名词的高度熟悉和救济权在法律中的基础性地位形成对照的是,对救济权的专门研究很少,甚至迄今为止,关于救济权的为数不多的概念界定仍然是模糊不清或带有浓重的部门法色彩的。基于救济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对其依基本法理作出阐释,以明晰其确切所指和作为一种人权的基本属性,从而为救济权保护的理论模式和制度设计给出基本的理论前提。

  • 标签: 救济权 权利救济权 获得救济权
  • 简介: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转型升级,新市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新生力量。在新市民权利保障中,依托司法救济力量,建立协商纠纷解决机制是缓解各类矛盾、高效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通过对某基层人民法院2015年至2017年审结的涉及新市民类型案件进行实证考察,梳理出基层法院司法解决新市民诉讼案件存在的问题。依据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的理论,提出协商解决纠纷机制原则和构建基层法院多样化的协商纠纷解决制度:构建群体性诉讼案件集体协商制;构建检察院支持协商、起诉制度;构建新市民法律援助协商制度;建立协商与诉讼转换机制;违反协商的责任及救济机制。

  • 标签: 新市民权利 司法救济 协商纠纷解决机制
  • 简介:我国的行政复议职能一般由设立于行政机关内部的法制部门行使,而法制部门与行政机关的其他职能部门除了工作内容不同以外,在机构设置上并没有不同,这样行政复议机构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受到政府其他部门的影响与制约,影响了处理征地争议案件的公正性。对不服人民政府对补偿标准的裁决能否进行司法救济,相关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法院对征地补偿标准的争议多不予受理。这表明虽然被征地农民可以对征地决定和补偿标准提出异议并可寻求救济,但这些救济并不能得到司法的最终审查和保护。我国征地救济制度要坚持司法最终原则。应制定专门的《土地征收法》并专章规定对征地纠纷的处理。不仅规定对征地决定和征地补偿标准有争议的处理,还要明确对征地目的合法性审查程序、征地补偿程序等的救济性规定。建立专门的征地裁判所。征地裁判所具有行政性与司法性相结合的特点,其组织独立于行政机关,采用准司法程序独立办案,不受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干涉,从而保证裁判的公正性。

  • 标签: 行政救济制度 征地纠纷 被征地农民 征地补偿标准 行政复议机构 职能部门
  • 简介: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2003年的救世军案中明确表示,国家司法权源于宪法,不受教会自决权的限制,但要求教会内部纠纷在寻求国家法院保护之前,要穷尽教会内部的纠纷解决途径。此判例改变了长期以来法院在处理教会内部纠纷中的保守态度,学界普遍持肯定态度。联邦行政法院在摇摆十多年以后,也采纳了与联邦最高法院相同的立场。

  • 标签: 德国 教会自决权 法律途径
  • 简介: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是权利救济的两种基本历史形态,两者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只有把它们放置到更为宽广的历史视野中才能体察。当判断权、要求权和执行权被归于国家。而且判断权还被赋予给同样作为第三者的专家系统时,就出现了权利救济的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权利救济没有使权利救济的历史结构发生转型,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公力救济的运行机制。

  • 标签: 私力救济 公力救济 权利救济 历史结构 自然法学派 现代性
  • 简介: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司法救济已成为人民维护正当权益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司法救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现有司法救济的基础上建立起司法预救济和再救济制度是健全完善司法救济机制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司法预救济是在司法救济程序结束之前实施的提前救济救济是在现有司法救济程序完成之后,对受侵害人进行再次补偿和实质救济,确保权利受害人完整权益得以保障的行为。通过对司法预救济和再救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真正实现司法公正进而由司法公正向社会公正的转变。

  • 标签: 司法救济 司法预救济 司法再救济
  • 简介:宪法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带有根本性。教育法等部门法则是宪法关于公民受教育权保障性条款的具体实现形式。"齐玉苓案"昭示:当公民受教育权被侵害而穷尽了其他法律手段仍不能获得必要救济的情况下,宪法理应成为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可靠基石和最后屏障;"罗彩霞案"则表明:在诉讼事由明确和相关法律依据充足的前提下,法院首先应当适用部门法条款而不能动辄启用宪法条款作为裁判教育侵权纠纷案件的直接依据,以防止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手段的"泛法律化"。就现阶段频发的类似教育侵权纠纷而言,合理的司法救济渠道和诉讼解决机制不仅仅体现在宪法条款的司法适用效力应当由谁来解释以及应当如何去解释,更在于我国专门的教育纠纷诉讼解决机制尚付阙如,亟须在尊重中国现行司法体制的基础上借鉴域外有益经验有步骤地建立起来。

  • 标签: 受教育权 宪法保障 泛法律化 教育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