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先行超声内镜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层次,再采用ESD方法治疗的3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结果本组有3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食管病变10例,胃内病变20例,26例位于粘膜肌层及粘膜下层,平均直径11mm,平均手术时间35min,ESD完整切除率100%;起源于固有肌层4例,平均直径13mm,平均手术时间50min。术中穿孔2例,都位于胃底部,术中予钛夹夹闭,术后出血2例,内科治疗后好转。结论ESD在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中安全、有效,可完整切除病变,但技术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应由有经验的内镜医生开展。
简介:【摘要】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cosal dissection ESD)对消化道粘膜以及粘膜下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便于病理学评估、复发率低、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可达到与外科治疗相似的效果,因而对护理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合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手术全过程,还要会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并与手术者形成默契的配合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内镜粘膜剥离术的护理配合,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简介:摘要子宫肌瘤好发于30~50岁,约占绝经期前妇女的70~80%,肌瘤常为多发,大小不等。发生部位以子宫体最多见,根据生长的位置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阔韧带肌瘤等,也可发生在宫颈部位。病理上,子宫肌瘤表现为一实体性的球形肿块,主要由旋涡状排列的平肌细胞构成,并有不等量的胶原、细胞外基质和纤维细胞。肌瘤外表有一层结缔组织束和纤维构成的假性包膜。较大肌瘤由于血供障碍可发生多种变性,包括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脂肪样变性等,也可发生坏死、囊变、出血等,在这些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可发生钙化。子宫肌瘤恶变得概率很低,不足1%。由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可表现出月经过多、下腹部包块或排尿、排便困难等临床表现。临床上,虽然肌层内肌瘤最为常见,然而产生明显症状者是粘膜下肌瘤,粘膜下肌瘤可以因粘膜面积增加以及表面溃疡和感染,局部充血等而引起月经过多、过频、月经淋漓不止或不规则出血,或脓血性白带、有臭味等,可引起不孕和习惯性流产。子宫肌瘤需行手术治疗时,MRI的准确定位有助于选择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 对子宫粘膜下肌瘤应用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64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应用单极电切治疗,研究组应用双极电切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1.88%,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粘膜下肌瘤临床疗效显著,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稳定临床指标,值得在临床加强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宫腔镜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宫腔镜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手术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指标体温高峰、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治疗中,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较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相比,手术风险小,患者痛苦少,有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首选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方法。方法200例消化道早期癌住院患者在内镜下行ESD手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ESD术在胃镜下予病变的息肉四周黏膜注射甘油果糖250ml+肾上腺素1mg+靛胭脂2.5ml。抬举后给于电刀剥离,粘膜剥离后创面用氩气或止血钳电凝止血。结果188例患者全部治疗有效。2例并发症、10例穿孔但经尼龙套扎闭合创面后预后均良好。结论ESD术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标准微创手术方法,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周密的指导及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及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1例胃镜检查发现食管粘膜下隆起病变均行超声胃镜检查以确定病变来源层次(不包括无回声病灶及外压病灶),其中对来源于粘膜肌层、粘膜下层的病变43例行粘膜切除术(EMR);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病变8例行粘膜下隧道肿瘤剥离术(ESTD),术后病变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43例行EMR术患者无1例发生穿孔;8例行ESTD术患者中2例术发生单纯性皮下气肿,1例术中出现内镜下可见穿孔,均保守治疗后恢复。术中出血内镜下均能达到止血目的。51例患者均无延迟性术后出血、食管穿孔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出现。所有病例术后均胃镜复查,随访时间3~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内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病例。结论对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中来源于粘膜肌层、粘膜下层的病变行EMR术及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病变行ESTD术,安全可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