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眼眶肿瘤不仅损害患者容貌,还损伤视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由于眼眶组织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且与视觉器官联系紧密等原因,该部位肿瘤的治疗较其他部位呈现出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肿瘤的经典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手术是大部分眼眶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且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改良,其现已朝着微创的方向发展。化学药物治疗多应用于晚期肿瘤或侵犯程度广泛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且随着给药方式和方案的改进,正朝着高效和低不良反应的方向发展。放射治疗则多用于手术难以完整切除和易复发的难治性肿瘤,且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已实现了安全和精准化治疗。除了经典的治疗方法外,针对致癌位点在分子水平上的靶向治疗也成为眼眶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眼眶肿瘤在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的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1例因右眼眶痛伴视物重影2个月患者就诊眼科,经眼眶CT、MRI检查发现右眼眶肿物,行右眼眶肿物摘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为低分化腺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患者直肠癌病史,最终确诊为直肠癌眼眶转移。(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07-708)
简介:摘要3例因眼球突出患者就诊眼科,2例是青少年小梁状骨化纤维瘤,均表现为眼球突出逐渐加重,眼球运动正常。影像学检查均表现为骨壁包绕软组织密度占位病变,显微镜下可见瘤组织内有骨小梁结构。1例是沙瘤样骨化纤维瘤,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睑肿胀,眼球外转、上转受限。影像学检查示左眼眶上壁骨质变薄膨隆,骨壳形成,包绕不规则软组织影,显微镜下可见类似骨小体的小骨块结构。3例均行手术切除。(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59-861)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治疗非单纯性眼眶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587例眼眶骨折患者,男性455例,女性132例,年龄19~65岁。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和3D-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估;术中充分松解还纳嵌顿的软组织、复位眼眶、放置置入体;术后比较眼眶外形、眼球功能及3D-CT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587例,术后均获10个月至2年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均得到整体的改善或恢复。12例术前眼球内陷明显,术后仍有轻度内陷;9例仍有轻度眼球运动受限、复视部分恢复;除眼球破裂摘除患者,其余患者视力较受伤前均无明显下降。结论眼眶骨折需严格依据临床表现和3D-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估,及早地进行精确复位、固定、修补,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硬化栓塞治疗眼眶血管畸形的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46例眼眶血管畸形患者(包括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其中静脉畸形33例,动静脉畸形13例。静脉畸形治疗均为经皮局部硬化治疗(药物为聚多卡醇/无水乙醇),动静脉畸形以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栓塞剂为弹簧圈)及经皮局部硬化(药物为聚多卡醇/无水乙醇)联合治疗。随访时间15~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结果33例静脉畸形接受局部硬化治疗次数2~5次(平均3.5次),13例动静脉畸形接受介入治疗次数2~6次(平均3.9次)。33例静脉畸形至随访期结束时,13例治愈、11例症状明显缓解、9例部分缓解。13例动静脉畸形至随访期结束时,5例自觉血管搏动消失或明显缓解、8例眶周肿胀较前缓解。所有患者均有术后一过性眶周肿胀,未发生眶周皮肤破溃、视力衰退、眼球萎缩及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眼眶血管畸形行介入治疗安全,可以有效地缓解眶周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物塑化技术在眼眶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10月学习眼科学课程的大连医科大学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16名学生和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52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将学生和住院医师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生物塑化标本教学,对照组采用普通标本教学。教学结束后对两组进行考核,同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教学效果。结果学生中试验组眼眶解剖考试成绩为(79.68±8.84)分,对照组为(62.28±12.64)分;住院医师中试验组眼眶解剖考试成绩为(81.25±4.27)分,对照组为(71.50±7.0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学生中试验组教学效果的评分为(89.19±5.60)分,对照组为(71.48±5.60)分;住院医师中中试验组教学效果的评分为(94.82±2.95)分,对照组为(80.13±5.8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相对于普通标本,生物塑化标本能够让学生和住院医师更加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眼眶解剖结构,从而提高眼眶解剖教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侵犯眼眶的中晚期上颌窦癌保留眶内容物的眶底修补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行外科治疗的33例侵犯眼眶的T3/T4期上颌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2~80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变侵袭范围、术前及术中病理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采用上颌骨全切术、上颌骨扩大切除术、上颌骨高位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均伴Medpor眶底修补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探讨手术疗效。结果33例患者中鳞状细胞癌19例,腺样囊性癌8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5例,上颌窦肌上皮癌1例。眶底修补后患者眶内容物、眼球眼位、视力等功能均保留完好。随访3~8年,随访3年时共6例患者复发,治疗无效死亡,患者生存率81.8%(27/33)。结论肿瘤切除+Medpor眶底修补术可以很好地保留患者眶内容物、眼球眼位、视力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道内容物代谢轮廓的变化和特征,探讨潜在的NEC生物标志物。方法新生3日龄大鼠均采用特殊配方奶(15 g雀巢早产儿奶粉加入75 ml Pat-Ag幼犬专用奶中配制而成)喂养,随机分为对照组(n=8)及NEC组(n=12),NEC组以3次/ d,连续3 d进行4℃冷刺激10 min+95% N2缺氧10 min诱导建立。造模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回结肠部位的肠道内容物以灌流方式取出,冻干后进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组合型四级杆Orbitrap质谱仪(UHPLC-QE-MS)的非靶向代谢物检测,并用SIMCA软件对代谢物测定结果进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回肠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行病理评分。结果NEC组病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13±0.83 )分比(0.25±0.46)分,P<0.001],正离子扫描(ESI+)模式下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R2(x)=0.604,R2(y)=0.583,Q2=0.960,负离子扫描(ESI-)模式下OPLS-DA模型R2(x)=0.828,R2(y)=0.999,Q2=0.713,对照组和NEC组大鼠肠内容物代谢轮廓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和NEC组之间存在4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ESI-模式筛选出22个差异代谢物,包括L-别异亮氨酸(+221%)、D-苯丙氨酸(+230%)、L-组氨酸(+284%)、黄嘌呤(+207%)、谷氨酰亮氨酸(+246%)、阿洛糖(-70%)、肉豆蔻酸(-57%)和十五烷酸(-35%)等;ESI+模式下筛选出26个差异代谢物,包括鸟氨酸(+268%)、D-亮氨酸(+176%)、L-异亮氨酸(+213%)、乙酰胆碱(+195%)、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199%)、瓜氨酸(+158%)、胞嘧啶(-58%)、黄尿酸(-64%)等。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可映射到33条不同的代谢通路,MetaboAnalyst软件的通路富集分析和通路拓扑分析表明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组氨酸代谢通路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在NEC组出现较大扰动。结论NEC大鼠肠内容物代谢轮廓显著偏离于正常大鼠,以氨基酸蓄积为主要特征,主要涉及精氨酸、脯氨酸、组氨酸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检测肠内容物代谢组尤其是氨基酸代谢组对NEC诊断可能有重要意义,改善肠道微环境可能是防治NEC的关键策略。
简介:摘要IgG4相关眼病(IgG4-related ocular disease,IgG4-ROD)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学上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闭塞性静脉炎及席文状或旋涡状纤维化。该病可以累及多个眼部组织或器官,如泪腺、眼外肌、眼眶脂肪以及三叉神经等,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双侧或单侧眼眶慢性无痛性肿胀、眼球突出,可伴有外周淋巴结肿大,通常视力损害不明显,但严重时可使被累及的组织器官功能丧失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IgG4-RO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与自身抗体产生、微生物感染和基因遗传等因素有关。对于IgG4-ROD的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以及手术治疗等,这些治疗方式虽可以取得一定疗效,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高复发率、严重的副作用及术后并发症等。(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56-261)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眶下壁爆裂性骨折眶下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眶下壁骨折眶下神经损伤后2周神经功能不能恢复者57例(57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行眶下壁骨折缺损修补联合眶下神经松解手术者29例为试验组;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者28例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1、3及6个月试验组神经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Z=3.381、4.165、3.782;P=0.013、0.008、0.011)。结论眶下壁骨折合并眶下神经损伤者,手术治疗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良好,优于药物治疗者。
简介:摘要眼整形眼眶外科是研究眼睑、眼眶、泪道和眼部毗邻结构疾病的发生、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其外形、畸形和缺损进行修复和重建的一门亚专业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眼睑病眼眶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专业医师队伍快速扩大,尤其2013年成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以来,我国眼整形眼眶外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倡学科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基础研究水平、重视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其中眼整形手术技术不断进步,眼美容手术得到普及和规范,眼眶外科在学科交叉与创新中快速发展,并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充分展示了我国的研究成果和诊疗水平。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05-810)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青少年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特征,评估其手术修复的效果和植入材料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青少年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手术61例(61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缺损面积,其中57例术中植入可吸收材料(PolyMax Rapid),4例术中植入镶嵌钛网高密度多孔聚乙烯种植体(Medpor-Titan)。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中男52例,女9例。年龄范围10~22岁,平均(16.98±4.45)岁,交通事故为最常见的骨折原因。术前有复视的55例中,术后53例(96.36%)复视完全矫正;术前有眼球运动障碍的52例中,术后50例(96.15%)眼球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无与眼眶植入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青少年眼眶爆裂性骨折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发生率高,使用可吸收材料作为植入物手术效果良好,对于大面积的骨质缺损,可以使用Medpor-Titan进行修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眼眶肿瘤切除术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9.1-2020.1月内收治的 46例眼眶肿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23例,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 23例,采用精细化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后均有一定效果,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后患者疼痛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后疼痛情况,( 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眼眶肿瘤切除术中采用精细化护理能够减少患者疼痛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水平,加快病情恢复,具有较强临床效果,所以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