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外科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低位直肠癌,在追求远期肿瘤学疗效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兼顾患者术后生命质量,保留正常生理功能,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直肠癌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理解的深入、多学科综合诊断与治疗策略的优化与发展、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等手术技术和治疗理念的引入,以及技术设备与外科手术方式的持续创新,低位直肠癌保功能手术得到不断完善与持续发展。直肠癌外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将更多地体现在功能的保留与保护等方面。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有赖于精准选择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和精细地施行个体化的保肛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吗啡对直肠癌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12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术后给予地佐辛自控镇痛,观察组45例,术后给予吗啡自控镇痛,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和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h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h、观察组术后12h、24h的CD3+、CD4+、CD4+/CD8+、NK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24h各项免疫指标均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观察组则需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吗啡和地佐辛均可作为直肠癌根治术后的镇痛药物,二者镇痛效果俱佳,但各有优缺点,因此,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凝血功能及血清内皮素(E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82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凝血功能、ET、CRP及近远期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ET及CRP水平分别为(11.65±0.82)s、(26.98±1.72)s、(55.17±8.29)pg/ml、(36.52±3.63)mg/L,均低于对照组的(12.03±0.38)s、(29.60±1.81)s、(60.84±8.72)pg/ml、(48.18±6.7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远处转移率及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44%、4.88%、2.44%,均低于对照组的19.51%、21.95%、1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易影响凝血功能,但对血清ET、CRP水平的影响较小,并发症较少,利于患者转归。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对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直肠动力学和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旨在寻找一种有效预防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方法。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最终完成研究87例,其中干预组45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个体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3个月后开始随访。分别于随访后1、3、6个月比较2组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等肛肠动力学指标,并评价2组患者肛门排便功能。结果术前、随访第1个月2组患者各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个月,干预组直肠静息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分别为(6.65 ± 1.70) mmHg(1 mmHg=0.133 kPa)、(27.18 ± 4.21) ml、(114.59 ± 23.72) 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5 ± 1.72) mmHg、(20.78 ± 5.76) ml、(100.65 ± 17.7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753、5.941、3.087,P<0.01);随访第6个月干预组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分别为(34.06 ± 8.95) mmHg、(4.54 ± 1.24) mmHg、(147.07 ± 32.08) mmHg、(31.10 ± 5.80) ml、(45.77 ± 8.74) ml、(130.99 ± 25.67) 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12 ± 7.02) mmHg、(5.80 ± 1.30) mmHg、(128.60 ± 27.26) mmHg、(26.23 ± 5.39) ml、(40.92 ± 7.21) ml、(109.17 ± 25.02)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808~4.641,P<0.01)。术前及随访1、3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排便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干预组排便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306,P<0.05)。结论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能加速恢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术后直肠功能,缓解患者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 方法: 选取 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2 月期间医治结直肠癌的 80 例老年患者,按照患者采取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 40 例。开腹组行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 结果: 腹腔镜组的排气恢复时间短于开腹组 差异 存在 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腹腔镜组的无瘤生存率稍高于开腹组但相差并不多, 差异 无 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腹腔镜根治术应用于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可以取得与传统开腹手术相近的显著效果,但腹腔镜根治术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相对更小,为了患者的术后恢复,临床应为患者优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sa_circ_000598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60对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取自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人结直肠癌组织中hsa_circ_0005982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sa_circ_0005982的诊断价值。转染小干扰RNA(siRNA)敲降hsa_circ_0005982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细胞功能实验,探索hsa_circ_0005982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Hsa_circ_000598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显著上调,差异倍数为4.77±5.56(t=6.438,P<0.01),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χ2=0.231,P>0.05)、年龄(χ2=0.020,P>0.05)、肿瘤部位(χ2=0.071,P>0.05)、肿瘤大小(χ2=1.111,P>0.05)、分化程度(χ2=0.317,P>0.05)以及肿瘤浸润深度(χ2=0.659,P>0.05)均无明显相关,但与脉管侵袭(χ2=4.019,P<0.05)、淋巴结转移(χ2=8.148,P<0.01)、远处转移(χ2=5.918,P<0.05)以及TNM分期(χ2=7.703,P<0.01)均显著相关。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788,提示hsa_circ_0005982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诊断生物标志物。敲降hsa_circ_0005982后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5 d细胞活力值:0.93±0.06比1.15±0.08,t=4.909(SW480细胞);1.08±0.06比1.31±0.07,t=6.469(HCT116细胞)] (P<0.05)。敲降hsa_circ_0005982后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迁移细胞数:(357.00±36.59)个比(856.67±41.86)个,t=11.090(SW480细胞);(314.00±46.29)个比(719.00±38.04)个,t=80.470(HCT116细胞);侵袭细胞数:(200.33±32.62)个比(644.00±39.74)个,t=22.590(SW480细胞);(263.33±33.02)个比(1125.67±38.02)个,t=41.910(HCT116细胞),P<0.05]。结论Hsa_circ_000598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上调,且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FloTrac/Vigileo监测系统用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观察术中常规补液方案与GDFT方案对老年人直肠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Dixon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DFT组(G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C组术中按照常规方案进行液体治疗,术中输入液体总量=生理需要量+累计缺失量+继续损失量+第三间隙丢失量。G组术中液体治疗目标:心脏指数(CI)2.5~4.0 L·min-1·(m2)-1,每搏量变异度(SVV)<13%,平均动脉压(MAP)65~110 mmHg;当CI<2.5 L·min-1·(m2)-1、SVV>13%时,快速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3 mL/kg(输注时间10 min);当CI<2.5 L·min-1·(m2)-1、SVV<13%时,静脉输注多巴酚丁胺使CI≥2.5 L·min-1·(m2)-1;当MAP<65 mmHg、CI≥2.5 L·min-1·(m2)-1时,输注去甲肾上腺素使MAP>65 mmHg;两组持续背景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3 mL·kg-1·h-1;术中等容量输注6%羟乙基淀粉补充失血量。记录术中总液体入量、出血量、尿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排气及进食时间)、术后肠道并发症(术后炎性肠梗阻、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分别于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 h(T2)、术后24 h(T3)采集静脉血2 mL,使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结果术中液体入量,C组(2 051±466)mL,G组(1 811±41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P=0.039)。G组术后排气时间28.6(23.3,32.1)h、住院天数10.2(9.9,12.1)d,均短于C组的32.6(27.1,40.9)h、11.6(10.7,12.2)d(Z=2.321,P=0.020;Z=2.435,P=0.015)。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0),G组为10%(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T1、T2时点iFABP均明显高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5、3.098,P=0.018、0.003)。结论GDFT可减少术中晶体液输注,促进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减轻围术期肠黏膜缺血性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与常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功能学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49例行taTME和478例行常规TME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行1∶1匹配,成功匹配36对患者。匹配后taTME组、常规TME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5(16.0)、60.5(13.0)岁[M(QR)],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66.7%(24/36)、55.6%(20/36)。采用EORTC QLQ-C30量表评估生活质量,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联合Wexner便秘评分评估排便功能,国际前列腺功能评分(IPSS)评估排尿功能,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及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分别评估男性和女性的性功能,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7(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9(PHQ-9)评估心理状态。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或McNemar检验进行配对资料的组间比较。结果taTME组和常规TME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费用、淋巴结清扫数目均无差异(P均>0.05)。taTME组出血量更多[100(100)ml比80(50)ml,U=424.5,P=0.010],预防性造口率更高[96.9%(31/36)比63.6%(21/36),χ2=11.218,P<0.01],住院总费用更低[74 297.7(16 746.4)元比91 781.3(26 228.4)元,U=413.0,P=0.008]。两组患者排便及排尿功能无明显差异(LARS量表评分:Z=-0.513,P=0.608;Wexner便秘评分:Z=-0.992,P=0.321;IPSS:Z=-1.807,P=0.071)。taTME组和常规TME组患者心理状态GAD-7评分有差异(Z=-2.311,P=0.021),具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分别占26.7%(8/30)和46.9%(15/32)。结论taTME较常规TME手术出血量及预防性造口率明显增加,但术后排便、排尿功能,以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明显差异,taTME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广泛性焦虑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达州市中心医院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癌组,同时选取结直肠良性病患者作为良性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3组人群血清TNF-α、IL-6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腺功能指标[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患者65人,年龄为(60.27 ± 4.35)岁,男36例、女29例;良性组患者32人,年龄为(59.96 ± 4.27)岁,男18例、女14例;对照组40人,年龄为(60.32 ± 4.38)岁,男22例、女18例。3组血清TNF-α、IL-6及FT3、FT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血清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24.25 ± 8.30)、(24.29 ± 8.27)ng/L,(4.41 ± 0.23)、(15.78 ± 0.26)pmol/L]比较,良性组和结直肠癌组血清TNF-α、IL-6水平[(28.49 ± 7.62)、(30.21 ± 7.60),(74.28 ± 16.73)、(95.37 ± 12.53)ng/L]均显著上升(P均< 0.05),FT3、FT4水平[(3.58 ± 0.18)、(12.35 ± 0.20),(2.27 ± 0.11)、(9.86 ± 0.14)pmol/L]显著下降(P均< 0.05);与良性组比较,结直肠癌组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上升(P均< 0.05),血清FT3、FT4水平显著下降(P均< 0.05)。不同TNM分期患者血清TNF-α、IL-6及FT3、FT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血清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TNM分期升高,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上升,FT3、FT4水平明显下降(P均< 0.05)。结直肠癌组血清TNF-α、IL-6水平与FT3、FT4水平呈负相关(r = - 0.375、- 0.221,- 0.184、- 0.193,P均< 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随着TNM分级增加,FT3、FT4水平明显下降,TNF-α、IL-6水平明显上升,且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与FT3、FT4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结直肠癌治疗过程中采用腹腔镜根治术,观察该种治疗方法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8年2月--2020年2月的结直肠癌7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一组与二组,分别采用腹腔镜根治术和开腹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结果:(1)一组和二组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对比中,一组分别是2.09±0.64(d)、2.45±0.68(d)、3.41±0.77(d),二组分别是3.94±0.73(d)、4.27±0.89(d)、5.68±1.04(d),(t=9.287,p=0.000),结果有差异。(2)一组和二组QLQ-CR38评分对比中,一组为9.37±2.63(分),二组为16.89±3.73(分),(t=9.337,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结直肠癌治疗过程中采用腹腔镜根治术效果优良,该方法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并进行相关的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的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 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39例。实验组使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来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过相关治疗后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的,而且实验组中患者发生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应用在结肠癌患者,其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也有利,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剂量、疗程和手术时机,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以个案形式阐述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所导致的局部反应。结果: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各有利弊,术前做好充分评估,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肠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经直肠取出标本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索上海市东方医院直肠癌患者的数据库,收集2017年1—12月期间,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经直肠取出标本成功和未成功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MRI评估肿瘤≤7 cm;(2)体质指数(BMI)≤30 kg/m2;(3)未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4)无肛门狭窄。分析经直肠取标本成功情况,并收集年龄、性别、BMI、肿瘤梗阻、肿瘤距肛缘距离、腹部手术史,盆腔MRI测量的肿瘤最大直径和直肠系膜前后径厚度(AP)等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s模型分析与经直肠取标本有关的临床因素。结果共208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32例,女性76例。年龄(63±11)岁,肿瘤最大直径中位数为3.8(P25,P75:3.0,5.0)cm。66例(31.7%)成功经直肠标本取出标本。单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2(χ2=7.420,P=0.006)、无肿瘤梗阻(χ2=8.972,P=0.003)、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χ2=14.960,P<0.001)、肿瘤最大直径≤5.0 cm(χ2=18.495,P<0.001)以及AP≤6.0 cm(χ2=34.612,P<0.001)与标本经直肠取出成功有关(均P<0.05)。而性别、年龄、腹部手术史等与标本经直肠取出成功与否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2(OR=2.32,95%CI:1.06~5.06,P=0.034)、无肿瘤梗阻(OR=3.01,95% CI:1.82~6.69,P<0.001)、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OR=3.73,95%CI:1.22~11.43,P=0.021)、肿瘤最大直径≤5.0 cm(OR=4.43,95%CI:1.39~14.09,P=0.012)、AP≤6.0 cm(OR=4.30,95%CI:2.02~9.18,P<0.001)是直肠前切除术经直肠标本取出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术前综合评估BMI、肿瘤梗阻、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最大直径和AP等临床因素,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直肠癌病例进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方法: 选择在 2017 年 9月至 2019 年 8月被我院肛肠科收治的 80例直肠肛门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肛瘘类型分组,其中高位肛瘘患者纳入 A组,低位肛瘘患者纳入 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直肠静息压( RRP)、肛管最大收缩压( 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 ALCT)、肛管静息压( ARP)等直肠肛门反射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手术治疗后患者 RRP、 AMCP、 ARP等指标有所下降,其中 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 B组,经 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ALCT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 直肠肛门瘘手术后可引起肛管内外括约肌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直肠肛门反射下降,尤其对高位肛瘘患者影响程度更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